出版说明(第二版) 本教材自2019年年底出版以来,已经六次重印。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与一般规则,对于知识产权、民法甚至法学的体系建构与完善具有内在的、实质的重要意义。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知识产权总论及其对实践的统领力与解释力的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科学理性的道路上与时俱进。 本次修订力争全面与细致,大大小小的变动之处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突出讨论前提与评判标准的重要性,增加有关方法的阐释,帮助读者更容易明白问题之所以是问题,观点为何如此观点的理据与脉络。二是综合传统教材传授共识的要求,同时强化争辩启迪思考与研究型教学的重要作用, 努力展现出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信息,提升读者的研习效益。三是调整了部分章节的结构与具体表述,也包括个别观点的修订。四是删减并增加
本专著通过实证考察分析了中国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的现状,构建了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绩效评价反思了现行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在科学考量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有效联动的合理化建议,以澄清理论研究的误区,厘清两种保护方式的关系,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该书介绍了在互联网时代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同时指明这些保护措施有可能对用户信息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以 协同治理 作为其法律规范调整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提出了具体法律治理机制。
李菊丹所著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内容简介:植新品种/植物创新的保护制度,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美国和欧洲发展出两种各有特色的保护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TRIPs协议的缔结和实施,在植物品种/植物创新保护的问题上,又增加了不少可能影响植物品种保护的国际力量。本书系统地讨论了美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欧盟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以及植物品种保护的国际法律框架,尤其关注美国和欧盟立法选择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践运行情况,以及有可能影响各国植物品种/植物保护制度的国际力量及其原因,从而为中国的植物品种/植物创新的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本书分为四编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编为“美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分别以1930年《植物专利法》、1970年《植物品种保护法》以及1952年修订的《专利法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均开展案例建设与研究工作。《知识产权法》是工程硕士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本著作是在案例库建设项目和前期教学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与行业特色和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其他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与成果转化等几个大的方面,根据时代特色和相关研究实践的*进展,精选部分案例进行设计和开发,文字、图片、视频等相结合,形成共享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案例和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关专业领域的整体建设水平。
《知识产权诉讼管辖指引》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分别以知识产权有关管辖的法律法规、典型及常见管辖争议的类型案例提炼分析、全国各省份知识产权管辖权法院及管辖范围梳理汇总三层维度,由条文规定到观点提炼,由浅到深,对一线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办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参考价值,甚至能帮助精确定位对应有管辖权的法院。本书综合整理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相关法律法规,列举了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要旨,并进行解析,并对知识产权法院(法庭)管辖目录进行汇总整理。
《知识产权法学的新发展》一书介绍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产生发展概况。该书主要内容是梳理并评述2000一2012年知识产权法学的主要研究状况,包括知识产权法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保护、执法体制、传统知识保护、以及其他知识产权相关议题的重要理论探讨和主要学术观点的讨论情况。同时,该书介绍了十年间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的主要研讨议题及其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最后,该书对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科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本书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务角度,运用大量的案例及数据资料阐述企业如何在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运作,指导企业建立起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文化及人才的系统知识产权战略体系本书在阐述知识产权实务运作时,将法律与企业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法律的角度阐述规范运作及风险防范,从企业市场营销及行政管理的角度讲述知识产权的运营,实现法律实务与企业管理的深度结合,既是一部法律实务方面的工具书,也可用作企业高层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国际知识产权政治问题研究》在全面考察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演化进程的基础上,以中美知识产权交往为主线,梳理两国间的知识产权交往及争端,全面、客观描述和分析中美知识产权政治交往和相关冲突。,对美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实施的论坛选择策略进行分析,综述国际知识产权政治的发展、规则和困境以及在国际知识产权政治框架下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2006年年初,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自主创新既要从传统知识当中吸收营养,也要保护创新的源,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本书是在周林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立项重点课题“自主科技创新与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书中重点汇集了课题组在云南、贵州等地实地考察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系列案例、研究报告、立法建议,以及在传统知识法律保护方面所做的理论探索。
本书是新型传感器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工具书。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有关专利法存在价值及其正当性问题争论不断,主要原因在于:专利法变革与实施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制度性问题,导致专利由技术创新的润滑剂转化为阻碍创新的砂砾,进而不断发生威胁技术创新本身的诉讼和暴露其不确定性缺陷。基于此,权利要求解释规则的研究和建构对于优化专利权保护范围具有重要作用。本书以专利权的不确定性危机为切入点,运用法律经济学、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透视隐藏在专利权不确定性背后的理论和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系化的权利要求解释规则。全书主要以专利保护范围的优化为基点,结合产业异质性特征,重塑专利法及其权利范围理论;通过比较和研究他国的权利要求解释规则,提出并建构我国的权利要求解释规则体系。
本书是日本著名知识产权法学家田村善之先生的力作《知识产权法) (第4版)的中译本。本书从支援型激励机制角度详细论述了仿冒商品形态、商业秘密、商业主体混同、规避技术性限制、反不正当竞争、商标及域名等领域的法学理论;从创设型激励机制角度详细论述了专利法、实用新型法、外观设计法、半导体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著作权法等领域的法学理论,并深刻全面地分析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制度,是一本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 读者范围:知识产权法、法学专业的高校师生。
本书是由美国在这一领域中的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所著,从著作权法的目的、发展历史、研究客体、适用范围、实施等方面对著作权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摘取了著作权法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案例,使著作权法原则得到了最直接的诠释,反映了著作权法体系不断完善以适应技术革新的全球化趋势。本书语言简明扼要,条例清晰,对于法学院师生及研究人员,不失为一本上佳的著作权法案例教材。 另有配套的教师手册归纳教学重点,解答疑难问题。
本书为作者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中的经验、研究及授课内容的总结。本书分为价值评估、许可权交易、侵权损失、相关附录四部分内容,重点阐述了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定义及相关基础知识、常用的价值评估方法、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侵权损失计算和案例分析等内容。介绍了早期阶段技术价值评估中确定困难数据时所应用的扩展与预测模型。旨在为读者提供具备充分理论依据的、实用的、统筹全局的信息,使读者能更好地评估知识产权价值。
除理论探讨之外,本书还对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意见和相应分析,体现了商标授权确权司法审查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本书对全国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均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本书是基因测序技术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工具书。
《中国专利典型案例启示录:实用新型篇》主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的写作手法,介绍了实用新型领域中一些或实施应用成效显著、经济效益突出,或受到广泛关注,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或涉及专利纠纷或诉讼、在司法领域中较有影响的专利案例。 读者通过阅读《中国专利典型案例启示录:实用新型篇》涉及的案例及简评,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利用专利制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综合能力,有效防范知识产权风险,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读者对象: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利工作者、专利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及其他从事专利相关工作的人员。
本书结合新修订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了专利业务基础知识,包括专利法涉及的所有内容。同时还介绍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条约及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本书内容编排比较完整,有新意。为广大读者研究学习了解专利基础知识提供方便,可以作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