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律师协会从近五年来无罪辩护成功的案例中选取47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涵盖骗取贷款罪、故意伤害罪、内幕交易罪等罪名,每个案例以案情简介、辩护意见、案件结果、案件评析、结语及建议的编排体系以案说法。其中部分案例直接取得了法院的无罪判决,部分案例以检察院不起诉或公安机关撤销案件而终结。作者深入地阐释了法理、情理,做到了将国法、人情、常理、常情判断融为一体,展现了河南省刑事律师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养。每个案例都直击法律适用的焦点和难点,案件处理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而使得每个案件的辩护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刑事律师有所借鉴,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兼备、法理与情理并融的书籍。 在提倡同案同判、最大限度统一法律适用的时代背景下,本书收录的典型案例对于刑事律师开展刑事辩护工作具有重要
本书是德国著名法学家乌尔里希 齐白在第69届 德国法学家大会 上所作的报告,专门总结德国回应网络犯罪问题的法律规范现状并提出德国网络法律全面改革方案的一本专题著作。综合介绍了德国自20世纪80年代始的网络刑法的问题背景、发展历史与现行基本规定,全面构筑了包括实体刑法、刑事诉讼法、危险防范与预防法、国际合作法的整体法律框架,为德国网络法律的全面改革提出了体系性的思路,也针对各项具体法律规定提出了详细改革方案。本书对于当前正处于网络刑法发展重要节点上的中国而言是宝贵的经验,可帮助我国进行总结思考,有助于从事网络刑法研究的学者迅速完整地了解德国网络刑法及其他网络法律的基本情况、完整体系与发展状况。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的民事执行竟合,其是指针对同一债务人的特定财产,存在多个民事执行债权而产生的难以同时满足的现象。民事执行竟合包括终局执行与终局执行之间的竟合、终局执行与保全执行之间的竟合以及保全执行之间的竟合。终局执行之间的竟合包括金钱债权执行与非金钱债权执行之间的竟合、金钱债权执行之间的竟合以及非金钱债权执行之间的竟合。解决这些竟合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顺序的确定。目前立法中的执行顺序确定规则不完善且存在冲突,而相关研究比较匮乏。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解决各种民事执行竟合中的执行顺序问题。同时,初步涉猎民事执行中与刑事执行或者行政执行的竟合问题。
《法官智库丛书》是一套实践型开放性的学术著作,由上海市三级法院审判经验较为丰富的法官编写。“丛书”素材虽多取自于上海法院审判之实践,研究视野却不囿于上海之一域;目标虽着眼于服务司法实践、社会公众之需求。研究内容却不局限于实证之分析。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深度和理论研究成果价值。
《人性的迷雾》是韩律师以第一人称视角创作的真实办案故事集;文中收录了十二篇典型案件故事,内容涉及:电信诈骗、幼女性侵、离婚官司纠纷、故意杀人案、正当防卫等等真实案件,在这些故事里我们能看到人性的幽微复
作为一部出色的刑侦指南,本书能引导你洞察犯罪现场,向你说明来自犯罪现场的证据的每一个分析步骤,用通俗易懂的概念准确地说明事实真相。本书提供的信息,为那些要在法庭上提供证词、希望了解刑侦实验室的人们提供拢南,对于那些要为年轻的未来刑侦专家提供职业指导的人们特别有用。作者约翰·霍德是一位刑侦专家,在其职业生涯中,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法庭科学的许多专题方面,培养教育了许多陪审员,探员和律师。
诉讼证明标准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问题。在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对诉讼证明标准的讨论呈现出争鸣之势,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乃至流派。这充分反映了在社会和法律的转型期人们理念的改变。理论上的争论也影响到了司法实践,在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上,司法人员也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因此,对诉讼证明标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本人非常关注中外证明标准的研究,本世纪以来也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参与证明标准的讨论。李玉华是我指导毕业的博士,她自硕士论文《论诉讼证明标准》(2001年通过答辩)的写作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和研究诉讼证明标准,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并写成了博士论文《刑事证明标准研究》(2005年通过答辩),在此基础之上又主持完成
和大家分享民商事诉讼仲裁律师的经验、教训和知识是孙巍写这本书的初衷。在六年多的执业过程中,孙巍经历了很多,有教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实用知识。孙巍希望这些教训不要在同行,尤其是那些刚入行的律师朋友们身上重演:又希望和其他律师分享若干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共同提高执业水平。 起初,这种愿望是通过在律师事务所内举办讲座和培训进行的,后来孙巍开设了个人博客,有了更多的读者。现在,孙巍希望能够借助法律出版社这一全国最、最权威的法律出版机构,以书的形式和更广泛的朋友交流。
本书从解读 10002:2004国际标准出发,重点对投诉处理的相关理论(顾客服务理论、质量管理体系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等)及其实务(大量的顾客投诉处理案例评析)作深入的探讨。全书在解读 10002国际标准时,紧紧围绕理论来进行,准确地把握投诉处理国际标准的核心内容。由于投诉处理涉及的行业很多,它们之间虽然有一定区别,但是,投诉处理的相关理论对于其他领域和其他行业的投诉处理也是同样可以通用的。因此,其他行业的读者完全可以参考、借鉴和使用。
近年来,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相继出现的若干错案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撞击和质疑着现存的刑事证据制度。证据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中国刑事立法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中国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应当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相衔接,借鉴和吸收国外刑事诉讼立法的有益经验,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程序公正是实体正义的保障,通过正当的诉讼程序,不仅能够限度地防止错判、误判,还可以减少、缓解犯罪人、被害人及其家属、亲友和社会公众对裁判结果的不满,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离开正当的诉讼程序,就必然会造成办案粗糙,甚至导致冤杀和错杀。坚持正当的诉讼程序,是防止和避免冤假错案的重要保证。刑事再审的基本理念既不是仅仅为了保护原审被告人的利益,也不能是只在社会公共利益与原审被告人利益间进行平衡的利益平衡主
本书深入浅出、详细地勾画了英美法系关于证据分析和确认方面的高超技巧,对证据法的重大问题(如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的可采性、交叉询问、非法证据和传闻证据的排除、证人证言、自认、相同事实证据规则、证人品格以及补强证据等)进行了解读,是一部适合初学者了解英美法系证据法的快速入门教材。
本书收录了审查逮捕通用证据参考标准和常见的169个罪名的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截至2007年8月。
群体性纠纷已成为中国当下的热点问题。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一道防线,对于无法或者不宜采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化解的纠纷,建立一套公正而高效的群体诉讼机制加以妥善解决,业已成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的焦点与难点。本书围绕我国群体诉讼机制的完善,立足国情,借鉴域外经验,集中探讨关于构建我国多元化群体诉讼机制的理由、思路、策略及具体改革方案。 我国群体诉讼机制应当包括传统型群体诉讼与现代型群体诉讼,而在传统型群体诉讼中又包含了代表人诉讼与示范诉讼,现代型群体诉讼中又包含了团体不作为诉讼与集团诉讼。四种具体的诉讼机制并行不悖,各有其特点,分别应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性案件。在制度完善的方案上,步是修改我国代农人诉讼的制度细节,提高效率和制度灵活度;第二步是总结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将示范诉讼作为
本书按照2012年8月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条文顺序展开,每个条文原则上按“背景介绍”、“条文释义”、“实务指南”、“疑难问题”、“典型案例”五个层次进行阐释,基本包含了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的全部内容。本书不仅注重对法律条文的涵义进行准确解说,而且注重介绍立法的背景情况;不仅介绍修改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而且适当介绍相关的法学理论观点;不仅关注对法律条文本身的理解,而且关注在审判实务中的具体运用;不仅注重对实务操作进行指导,而且注重对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注重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系统介绍,而且注重通过典型案例进行生动阐释
本书对笔迹鉴定的基本概况、发展历史、应用情况,以及鉴定的理论和依据、原理等进行阐述,并对笔迹鉴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笔迹鉴定的方法和鉴定技术规范进行论述及评价,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形成、文书表达规范以及鉴定意见应用和质证进行阐释,对常见的几种笔迹鉴定的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对笔迹鉴定的发展和未来进行展望,本书适用于文书检验、鉴定教学及理论研究人士使用。
为了更好地配合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使广大行政执法人员了解法律对于行政管理基本要求。该书精心选择了大量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真实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行政机关败诉的案例,依据法律分析其败诉的基本原因,为其他行政机关避免在作出类似行政行为时提供参考性的法律意见。我们选择行政机关典型败诉案例进行分析,其教育意义和分析价值远胜于行政机关胜诉的案例,它能够使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从中吸取败诉的教训。这些案例都是在我国行政管理过程中真实发生的,因此,其可信度和可读性更强。每个案例均分为三部分:(1)基本案情,描述本案的基本情况;(2)法律问题,提炼出本案所涉及的法律上的主要争点及行政行为的法律缺陷;(3)法理分析,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分析行政机关败诉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