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定罪量刑标准解读与实务指引》立足于公检法办理刑事案件的实际需要,全面系统阐释了《刑法》及其修正案涉及的所有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定罪标准和量刑标准,对于深化推动立案改革和量刑规范化,准确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使每一起案件都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参考价值,是一本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工具书。
《刑事制裁的界限》一书由20世纪美国著名法学家赫伯特 L.帕克于1968年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20世纪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特别是正当程序革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典之作,帕克亦因此成为20世纪美国学术引用率最高的法学家之一。《刑事制裁的界限》认为,刑事制裁是权力在社会内部受控制地行使的范例。它提出了一系列难以为律师所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难以为哲学家所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难以为行为科学家所解决的行为科学问题。基于对刑事制裁合理性的反思,作者对刑事制裁的正当根据、程序制约及其运行界限等刑事制裁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一体化的基础研究。
《刑事诉讼法学(第五版)》既立足于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全新内容,也对国外的先进制度理念进行了借鉴吸收,反映时代的成果。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创新方面,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在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上阐释清楚。 此番修订的第五版,是对原书的 推陈出新 。刑事诉讼法全新修改明确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规定,增加了速裁程序。 此外,刑事诉讼法修改的26项决定中,有7项涉及辩护律师的相关内容,称得上是 完善律师制度的新措施 。此版教材皆反映以上修订,并加入大量实践内容,更突出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特点
专业刑辩律师提炼办理案件之精华,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向读者解读技术辩护的刑事办案模式,将何为技术辩护、如何开展技术辩护娓娓道来。该书以刑事诉讼流程为框架,以辩护基础、侦查辩护、检察辩护、一审辩护、二审辩护、专项辩护共计六编为经,以团队建设、接受委托、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三十六讲为纬,经纬交织,内容丰富,语言质朴,凝结了作者成长、进步的经验之谈。开卷之时,技术辩护律师的工作场景清晰可见。本书可为年轻刑辩律师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也可带领以刑辩律师为职业目标的法律人徜徉律师生活。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是去理解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是如何被塑造成当前的样态,努力探寻其制度成长背后的各种因素。本书的上编勾勒出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成长的宏观环境,这种宏观环境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为纵向背景,以证据法体系化和本土刑事诉讼法改革为横向参照。下编聚焦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中的焦点性问题,包括专家辅助人制度、专门性证据制度、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电子数据合法性审查框架、印证制度以及经验法则等。这些具体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徘徊恰恰是中国刑事证据制度塑造所面临的复杂性的生动注脚和具体化呈现。
《刑事诉讼中科学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的导论由何家弘执笔;篇由刘晓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执笔;第二篇由黄星(云南警官学院教授)执笔;第三篇由李学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执笔;第四篇由刘品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执笔。何家弘和张晶负责本书体例的确定和初稿的审读修改。在本课题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之后,何家弘和张晶又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全部书稿进行了修改润色。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重要修改,并重新公布。这次修改是1996年、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完善。 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了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调整了人民检察院的侦查职权;根据推进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总结试点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增加了速裁程序。这些修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体系,体现了惩治犯罪与尊重保障人权相结合,对于保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大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力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从立法工作的角度,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精选作者承办的31个典型案例,按照刑法分则罪名的顺序,囊括了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危险驾驶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骗取贷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逃税罪;诈骗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盗窃罪;挪用资金罪;寻衅滋事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组织卖淫罪;受贿罪;行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类案件。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的特色之一是类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类案检索是指在处理案件时,对相同类型的案件进行检索,最大限度地保证同案同判,以此维护司法公正。另一点睛之笔在于,邀请了多位知名学者、资深律师分别对各个案例进行点评。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独树一帜,每个案例包括案情概述、法律规定、思路解析、类案检索、辩护意见和专家点评六个部分。 案例
刑事辩护,不是法条的堆砌、理论的推演,而是以正义和人权之名,惊心动魄的搏击,是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自由与监禁、生与死的较量,是 挑战性的律师工作,被誉为律师业务的皇冠。 我们力图将本书打造成一部刑事辩护教科书。本书并非纯粹的技术手册,技术背后是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哲学,每一步骤和应对策略,都彰显了无罪推定、保障人权、自由至上、公正优先等理念和价值。
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监察法的有效落实,监察机关职权的顺畅运行,亦需要其他法律与其合理衔接,以及其他部门的良好配合。本书以监察法及相关规定为线索,着重讨论了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机制的基本内涵及具体方案,包括监察互涉案件的管辖协调问题、监察调查与刑事侦查的衔接配合问题、监察案件审查起诉的程序流转问题、监察诉讼类似程序的整合对接问题以及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转化适用问题,以揭示法法衔接的现状难题,探索法法衔接的未来建构。
《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对学界已有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提出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应然内涵,剖析了证明责任要素分割的危害性和不切实际,主张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均应当对其产生的法律文书承担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与法律文化传统、司法状况、执法环境、法官素质等都有联系,与诉讼目的、诉讼模式、诉讼价值等更有着密切的关联。《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还剖析了我国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明标准的规定,主张应辩证看待西方国家的证明标准,我国应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诉讼证明标准。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刑事诉讼法》是中国法制史上部以法命名的现代刑诉法典,其所确立的基本制度框架,迄今依然影响着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诉讼制度与实践。本书是对1928年《刑事诉讼法》的详尽阐释。除绪论部分简要探讨刑事诉讼法的意义、主义、地位、效力与解释外,该书在本论部分按照刑事诉讼法典顺序,逐条排列,先解释条文术语文义,再阐述立法理由,后梳理并附录*法院(1927年以前称 大理院 )所作的判决例、解释例以及相关法令。在解释每一条文时,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理论积累和实务知识,从而使得本书在通俗形式下也蕴含了相对比较丰富的刑事诉讼法理论内容。作为一本法解释学著作,该书对于当时乃至于现代中国的司法实践、法律教育均具有重要价值。
从实践中看,冤假错案频发,突出反映了我国刑事司法在精度和效率两方面存在相应的不足,预防错案机制不畅、刑事司法"产品"精度不足、个案处断时间居高不下,以上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运作的刑事诉讼案件过滤机制。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美国刑事重罪案件的平均处理时间仅为92天,这得益于该国案件过滤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本书以案件过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法研究中美两国案件过滤理论、制度与实践,探讨两国案件过滤机制的异同,并分析两国案件过滤机制差异的深层原因。本书为在著名刑诉法学者左卫民教授刑事诉讼实证分析指导下完成,并得到左教授的首肯并为之作序。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第50条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条款。有关中国是否应当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尽管《刑事诉讼法》仍然保留了"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但有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一条款,本书作者还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讯问有权保持沉默的结论。 作者关于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基本立场,在这本书中几乎都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关于沉默权的价值选择,人权保障、自由优先、主体性原则,这三者之间逐一递进,层层深入,至今仍然是作者观察、理解和解释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立场。 《沉默的自由(修订版)》2001年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作者根据新刑事诉讼法对个别章节做了调整。由于这本书侧重于对沉默权的历史
本书针对我国刑事法律多元化与开展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迫切需要,在概括性地提出我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性质、特点、原则、主体和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就区际刑事司法管辖权的本质及其划分与协调、区际追逃追缴协助的实践与立法、区际刑事调查取证协助、区际刑事判决裁定的承认、区际被判刑人移管、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的刑事司法协助等,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强调在尊重各法域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衔接与司法协助立法。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通过一系列标志性判例,美国联邦法院对警察程序进行了革命,即对警察程序施加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今天,沃伦法院的法学原理虽然存活了下来,但参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每一个人--警察、检察官、被害人、学者以及包括法院大法官在内的法官--都认为法院在这个领域颁布的规则是一个失败。本书作者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美国的宪法体制导致其刑事诉讼规则以零碎的、一案一判的方式发展起来,而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以一部统一的刑事诉讼法典的方式制定出来。只有美国期望其警察遵循如此累赘、如此复杂的规则,仅仅刑事诉讼的一个领域--搜查和扣押--就需要一部四卷本的专著来予以论述。作者建议,美国应当与国际潮流一道,用一部综合的、全国适用的法典来规范警察程序。他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刑事诉讼规则的制定制
迪亚士教授是葡萄牙*负盛名的刑事法学教授之一,其已有多部刑事实体法专著被译成中文在澳门出版,本书为其在刑事诉讼法方面的经典著作。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介绍了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理,阐释了刑事诉讼法的含义和功能、葡萄牙刑事诉讼法的渊源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等等;第二部分先是介绍了葡萄牙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结构,然后相继介绍了法院、检察院、嫌犯和辩护人以及被害人与受害人等各诉讼主体在诉讼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和职能。由于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多为原则和精神,而少有论及具体的程序步骤和程序的进行,故这部问世于1974年的著作并没有因后来《葡萄牙刑事诉讼法典》的历次修订而成为 废纸 ,反倒作为一杆标尺,指引着历次法律改革的进行。时至今日,本书仍是葡萄牙和澳门法律学者在著作中频繁引用的对象。
【指导案例】选择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适用法律和裁量刑罚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详细阐明裁判理由,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立法、司法规范】刊登与刑事司法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刑事政策】*的刑事司法政策,如*人民法院院领导在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刑事审判工作会议讨论的问题等。 【审判实务释疑】*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解答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律适用问题。 【司法理论前沿】摘要刊登近期刑事理论界、实务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研究刑事审判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经验交流】地方司法机关制定的刑事司法规范性文件及其背景说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刑事审
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于2009年11月1日至4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主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深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60年刑事诉讼法制的回顾与展望”。来自全国各地的240余位从事刑事诉讼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年会共收到论文134篇,会上已印刷成册供与会代表交流研讨。会后按照本研究会出版年会论文集的要求,确定将105篇符合条件的论文经作者及研究会秘书处修改、编辑后交付出版。此外,论文集还收录了卞建林会长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及三位刑事诉讼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的专家所作的专题报告。会后由两位年轻学者撰写的本届年会综述也收录其中。
本书的研究集中在刑事一审程序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改革的重要环节包括刑事辩护、公开审判、审判期限等,二是程序运行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刑事辩护率、不认罪案件办理及被告人翻供等。在研究方法上,作者继续了一贯采用的实证方法,在具有代表性的基层进行了调查或试点,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展开研究。在新旧刑事诉讼法交替之际,本书的出版及相应的重要发现对思考新改革有着相当帮助和启迪。
本书采用独特的编注体例,以诉讼综合程序、刑事诉讼程序和与诉讼相关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全面收录涉及上述规定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等;并以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体系为主线,将相关法规文件或其巾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编排。适合读者在拥有充实的条文资料的基础卜全面把握刑事诉讼,并帮助渎者迅速查阅刑诉法的核心规定及关联法规的具体规定、同时在相关章节附录刑事诉讼的文书范本。
《新刑事诉讼法实务见解》由人民法院刑庭、审监庭、研究室、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国家法官学院等部门单位部分资源法官和研究人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新刑事诉讼法实务见解》以201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依据、以体现立法原意、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司法实务为研究视角,集新刑事诉讼法条文意旨、新设规则、法学理论、实务见解,域外制度之大成,具有作者权威,具有作者权威、内容实用、体系完整等显著特点,适合广大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法律职业者和社会公众学习、研究、适用刑事诉主公法时使用。
本书主要内容为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本书以《刑事诉讼法》的体系为主线,将相关法规文件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编排。共分为:综合规定,总则,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审判,执行,特别程序六个部分。适合读者在拥有充实的条文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刑事诉讼法,并帮助读者迅速查阅刑诉法的核心规定及关联法规的具体规定。书中重点法律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