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公益诉讼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是中心计划出版的系列成果之二。整体而言,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自成立至今, 在公益维护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也具有较大优势,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书立足于湖南省检察公益诉讼实践, 对其体制机制建设进行梳理, 对其实践运行进行归纳, 对其等外拓展进行考察, 以期展示我省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成果和发展态势, 总结经验、剖析问题, 从而为其健康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制度建议。该书内容由中心研究员和省内外检察院、法院相关实务部门人员共同完成。
本书讲述的是陪审团的故事。作者在十年时间通过对上千位陪审员的经历进行调查和研究,证明担任陪审员的意义不仅仅是体现了高尚的公民责任感。参加陪审团的过程,对每一个陪审员来说都可能是一段鲜活的经历,这段经历会改变他们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政治权力的认识,还会拓宽公民责任的范围。典型的陪审经历对每一个陪审员而言都很重要,不管陪审经历是长是短,很多人都还能用生动的细节描绘出在法院的短暂经历并从中汲取人生重要的经验教训。总而言之,与普通公民进行协商才是陪审团的力量源泉,这也更加强调了理解、领会、推广有意义的公共协商对于现代民主机制的重要性。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教育的理论探讨、中国古代关于预防犯罪的教育思想、中学犯罪预防教育的关键环节——从193名少年犯的调查问卷谈起、加强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训与探索、中学预防犯罪法律教育的缺陷及对策、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行为不良学生教育过程研究——以某工读学校的夏令营为例、炮制少年不倒翁——工读学校学生抗逆力的恢复、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工读学校学生教育必要性研究……
《中国国际法年刊》是由外交部主管、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的学术出版物。设有论文、述评、书评、动态和资料汇编等栏目。
《中国法学电纲》,从汉语“法学”词的起源入笔,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法学的诞生、发展、兴盛,成熟到衰亡,近代中国法学的成长,以及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今现代中国法学的变革之两千五百余年的历程。 全污对在此过程中,中国法学各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这形成和发展背后所涉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论述,对推动中国法学从古代向近代乃至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上著名法学作品和法学家(律学家)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点评,对中国法学史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给予评价,最后作者还阐述丁对法学发展之规律的基本看法。本书资料翔蛮,条分缕析,是研习中国法律学术史的力作。
本书对作为一个体系的法律服务制度做系统、全面的的综合考察与审视,既有历史分析,又有国外制度的借鉴,既有问题及成因的学理分析,又有制度对策的应用分析,与大多数研究成果相比,研究视野更为开阔,涉及问题更为丰富。对各地正在探索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方向的确立,对于统筹国内、涉外法律服务资源,推进各项法律服务职能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全面梳理我国数量繁多的行政法律法规,反映我国行政领域的立法动态
民国前期是中国政治参与的萌芽时期。从传统走向现代,近代议会制度的建立就是典型实例。1911年至1926年时值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社会急遽变革。较之全国一些省份,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没有经历较大的战火摧残,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全国属先进水平,这为地方议会政治在浙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1911年至1926年,浙江省议会从临时省议会到第三届省议会议决了大量的议案,为当时浙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构建了制度基础,促进了民国前期浙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本书利用大量的档案文献,结合报刊、文集,当事人回忆等资料,从法律史角度客观全面地分析了民国前期浙江省议会立法的背景、立法权限、立法程序、立法内容、立法的实施,立法的特色,以及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变迁等,对于理解和认识民国前期省议会的立法,提供了典型个
喻中编写的这本《在法律思想的密林里》以文明秩序为线索,把思想性人物与代表性著作串联起来,勾画东西方法律思想演进与变迁的历史轨迹。 从“魏晋”到“桃源”,从“埃及”到“迦南“,两种相异的文明秩序及其原理,既纵向展开,又横向比较,形散而神不散。《在法律思想的密林里》 厚重主题,轻松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