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探险者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于1949年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探险者受困洞穴,为生存 不得不 分食其中一人,被抽签选中的是提出该建议、却在实施前反悔的威特莫尔。获救的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他们是否犯有谋杀罪?富勒虚构了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的意见,将当时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纳入其中。1998年,萨伯续写了有关此案的九个新观点,又将20世纪法哲学的新发展引入讨论。 富勒的案例设计精巧,为论证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得以成为各种观点交战的场地。案例本身,连同虚构的法官陈词由此成为法学初学者探讨重要法律原则的文本,本书同时也作为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而备受推崇。
历经二十五载生机勃发,难被超越之法律通识经典。于浩瀚法域中追寻法理要义,以文学手法来探究法律真谛。启迪读者领悟法律之精妙,激发读者思考中国之愿景。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 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讲到法律史本身的问题,这是一部史的研究,无疑将溯及法律的发展过程,并注意法律的变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第二个目的即在于讨论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有无重大变化。各朝的法律不同,法典体制和内容、司法组织、司法程序、刑罚以及各种罪名的处分都有所不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将汉代
本书是作者在2018年出版的《写给法科生的信》的再版,比版增加了约15%的内容,更换了书名、封面和装帧形式。全书收录了少文老师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 法律人的世界观 法律人的方法论 法律人的自处之道 法律人的专业之道 四大部分。 本书同时也是作者在2020年出版的《日知为智 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一书的重新出版,更换了书名、封面,正文内容只做了个别文字修订,并无增加和大幅修改,仍旧收录了少文老师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 法律人的世界观 法律人的方法论 法律人的自处之道 法律人的专业之道 四大部分。 来信读者既有初入法学大门的法科生,也有初入法律职场的新鲜人,还有工作多年处于倦怠期的法律人。他们所提的问题涉及学业、专业、职业、感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对
《波斯纳法官论性、理性与法律》是一本研究性态及性态演进史和相关社会规制的法社会学作品。不仅是对人类社会最原始话题的深度挖掘,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性与法律道德之间关系的探讨。波斯纳借助性这个主题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将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 作者在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先前研究的实质性结论,而且对资料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的准确性都进行了细致考察,对每一个相关概念都进行了仔细辨析或完善,特别将经济理论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用经济学的角度对庞杂的法社会学问题进行一一拆解。全书充满理性又超越理性,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展现了性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刑法》是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希尔根多夫教授近年来耕耘在数字化、人工智能与刑法这一刑法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基础理论、网络法、人工智能与(刑)法、自主驾驶和法律、刑事程序法及拾遗六个部分。全书紧密围绕 新技术带来的法律问题 这一核心,内容既包含基础理论、网络法等 传统 法律问题,又包含与人工智能技术及具体的自主驾驶技术相关的前沿问题。希尔根多夫教授本人热心于中德刑法学术交流,对中国刑法学理论现状和需求有深入的认识,《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刑法》内容也有所侧重地选取了为中国刑法学所需的、可以引发中德两国学者共鸣的内容,可谓对症之作。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越来越多的法院在开发各种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 睿法官 系统,杭州互联网法院的 智能证据分析系统 等。本书拟解决计算机专业面向人工智能法律应用时法律知识的欠缺问题,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法律应用研发能力。本书为人工智能与法学的交叉研究成果,既可作为高校师生和相关领域实务人员研究使用,还可以作为教材供高校学生参考使用。
本书是苏力教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主要是迎新和毕业致辞。苏力的致辞一洗官腔套话,贴近年轻学生的心灵与生活,在当时就引起了校园轰动,并逐渐成为每年6月(毕业)和9月(迎新)学生们翘首期待的一道风景。苏力的致辞还引领了一股清新致辞的风气,从苏力开始,一系列大学校长、院长的清新致辞纷纷涌现。在书中,苏力还专门讨论了大学致辞与政治修辞,阐述他表里如一的致辞理念,这对于教育界同人也有很大参考价值。 本书第二版改正了原书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表述更为流畅的同时也对后两篇修辞文章进行了调整补充。
本书按照我国《民法典》对于多数人之债的立法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之规范结构,同时考虑到具体多数人之债的逻辑依存及逻辑递进关系,全书共分十二章。详细研究了按份之债、可分之债与不可分之债、连带债权与连带债务、真正连带与不真正连带、协同之债、债权准共有、债务共有、债权债务之共同共有、债权让与、债务转移、债务加入、赔偿请求权让与、补充责任、保证责任、重复保险、重复委任以及请求权竞合等多数人之债的具体形态。对于每一类多数人之债,着重从概念、特征、历史演进、相关制度比较以及对内对外效力等方面予以考察研究。既注重历史维度,又注重理论深度和实践面向,涉及民商法知识面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和广度。
本书是涂尔干晚期代表 作,内容涉及社会学、法 学和政治学,对现代政制 的建构颇多启发。作者系 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 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 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 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 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 的特殊关系。 ,追溯 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 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 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 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 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 于纯粹伦理理论的探讨, 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 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 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
本书是一本关于法学论文写作技能的著作。 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论文写作的基本原理、要求、技能、规范、方法等。 本书特点之一是,几乎涵盖了论文的每一个角落,力争无遗漏;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讲理,而不仅仅告诉读者技能是什么; 第三,为了避免单纯展开的规范形式单调、僵化,文中穿插了哲学、古文、诗词等类比性的表述。
本书是对刑事证据审查的实务图书,本书共九章,按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证据种类的排序编排体例。结合典型案例,对每类证据审查的运用规则做一阐释指引。每章附上节选的相关公检法三部门配套规定、相关证据专门性规定(地方性规定仅作办案参考),便于读者速查速用。具体如下:章 物证、书证;第二章 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第三章 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第四章 鉴定意见;第五章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第六章 试听资料;电子数据;第七章 技术调查、侦查证据;第八章 非法证据排除;第九章 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
2021年8月,《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在国家法律的层级上针对自动化决策算法确立了规制基础。2021年12月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简称 《算法推荐规定》 )由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名签署对外公布,并已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但是我国首次以 算法 为名的法律文件,更是世界范围内全面回应算法挑战的体系性尝试。根据《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未来三年是关键阶段,到2025年前,我国治理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算法生态规范的算法综合治理格局将日渐成型。 br br 值此算法治理的中国实践进行之时,学说理论纷呈而合规落地尚存犹疑之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邀请来自学术单位、实务部门的学者专家,于近期就算法治理的实践、算法备案制度和算
本书立足于 新能源 中的 光伏发电 的法律知识要点,以法律尽职调查过程中的工作经验、教训和感悟为第二重点,不仅整合 行业 专业 ,而且,力求在知识体系上形成 化学反应 ,让 知识点 和 操作技能 相互融汇贯通,相互交融,形成新的系统性的工作 心法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光伏发电项目的知识要点。知识要点使本书更言之有物,有具体的靶心所指。同时借势 新能源 ,增加本书流量。第二,更重要的是,本书加入法律尽职调查的知识积淀,希望本书整合并呈现法律尽职调查中实操案例的 阶段性 工作成果。
本书通过引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错判的成因。作者结合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指出: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在认知、记忆和判断上的天然缺陷,刑事司法系统的诸多基本假设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 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及案例支持下,本福拉多表明了:刑事审判体系并不是一个严密稳固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的部门集合。不公正的要素已经扎根在法律体系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诉讼结果。 本书涵盖了司法审判中的10个角色身份 被害人、警察、犯罪嫌疑人、检察官、陪审团、证人、法官、公众、罪犯;从科学角度提出了诸多富有创建、引人深思的论点,并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提出了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者亨利 梅因是英国古代法制史学家,本书是他的一部主要著作。本书的主要目的,在扼要地说明反映于 古代法 中的人类*早的某些观念,并指出这些观念同现代思想的关系。
《数据法学》一书撰写团队成员均为近年来法学界较为活跃,在数据法学领域成果丰厚、颇有影响的学者,撰写体系和内容也反映了法学界的动态和专业水准。 本书针对数据的性质、数据法概述、数据治理现状、数据法律关系、数据的流程、数据交易、数据的竞争与垄断、个人信息的侵权保护、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及国际协调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阐释数据法治的重点问题与未来研究动向,力图为我国数据治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一定的努力和贡献。 本书体系设置科学,内容注重数字治理的生成逻辑,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对于数据与法治融合的落地意义重大,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以及他《国家篇》和《法律篇》在西方政治法律史上的价值可以说就是上述命题的另一个证据。今天,几乎所有的政治法律学说史家都不认为这位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传统有什么独到的重大贡献,但是又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政治法律思想史的著作都不能不提到西塞罗。他在西方思想史中占据了一个他人无法替代的地位。这就是因为,他几乎是从古希腊时期到欧洲进入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人物。他并不是一位非常深刻的思想家,但由于他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对当时的各派希腊哲学学说作了详细解释,因此是希腊文化的传承人;他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发扬光大,就其目的而言是为当时的罗马共和制服务,但这种思想经过他以及受其影响的罗马法学家的发展,客观上却是为他身
本书围绕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共分为十讲,分别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论中华优秀法治文化,指出承继中华法治文明的理论价值。二是总结中华法治文化的价值,认为中华法治文化以儒家、法家思想为底色,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它决定着法治的理想与取向,其最为突出者,即是公平、仁恕、诚信与富民。三是主要研究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认为中华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智慧。这其中,既有宽与严、礼与法、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立法智慧,又有充满实践理性、注重实质正义的司法智慧,还有乡民百姓在乡村治理、契约生活中的生存智慧。四是主要论述中华法治文化案例,以敦煌文书案例、唐代盗窃案、唐代复仇案、应敏斋析盗案、清代李毓昌案、清代王树汶临刑呼冤案等刑事案例以及曶鼎中的契约纠纷、一物多卖
《法学总论:法学阶梯》中《查士丁尼国法大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他三部分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是,它是当时的罗马法学家根据查士丁尼的要求编写的,因此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它融会了罗马法的全部基本原理,是罗马法的精髓;第二、条理清楚,概念明确;第三、文字浅显,易于阅读;第四、内容翔实,包括了民法的各个方面。所以,查士丁尼对它十分重视,认为它是 包括全部法学的基本原理 ,是学习罗马法的主要教科书。
《论犯罪与刑罚》是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 贝卡里亚创作的法学著作,1764年首次出版。 《论犯罪与刑罚》揭露了旧的刑事司法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刑法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首次阐述了为现代世界各国共同奉行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思想。《论犯罪与刑罚》明晰而系统地论述犯罪与刑罚问题,在刑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刑事法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法律的性质与渊源》是美国现实主义法学代表人物约翰 奇普曼 格雷*具影响力的著作。 作者在本书中至少提出了两套影响深远的理论,其一是法律现实主义的法律概念理论,即主张法律是法院为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而发布的一般性规则;其二是法律渊源理论,即在明确区分法律和法律渊源的基础上,在学术史上首次系统讨论了作为法律渊源的制定法、司法先例、习惯法等法源的基本理论问题。 格雷在书中讨论了权利义务、法律主体、法律的概念、司法机构、国际法、法理学、法律渊源、制定法、司法先例、专家法、习惯法、道德等法理学中的多个重要议题。自约翰 奥斯丁以来,这些议题持续占据着英美法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任何一位严肃的法理学研习者均无法绕开的。通过阅读,读者可了解到作者在二十世纪初对这些议题的思考,见识到英美法理学的历史
本书作者约翰 奥斯丁被誉为 现代英国法理学之父 ,亦是法律实证主义创始人之一。其法律思想和理念集中体现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本书的出现,导引了影响深远的分析法学的浮出。这一文本,是纲领性、旗帜性的文献。即使是在今日,我们也依然需要重新关注、阅读、解释和回应这一文本所提出的观念和问题。
《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享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苏联法哲学代表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始终构成相关学术探讨和论争的不竭源泉。帕舒卡尼斯在书中凭借极具想象力的方式,巧妙地融通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零散思想,将主要由马克思示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迁移至法学研究领域,在基本经济概念和基本法律概念、商品形式和法的形式、商品拜物教和法权拜物教之间建立起分析上的对应性,由此努力将法律学合理地提升为法的一般理论。摆在读者面前的是译自1927年俄文第三版的全新中译本,其中配有大量的译者注,用以说明引文的出处,比对引文的内容。此外,《德文版序言》(1929年)和《马克思主义法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1927年)亦作为附录收入本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案例正文”和“案例使用说明”两个部分,旨在通过精选案例的分析,提炼行政法理,为行政法的教学提供可供参考、可复制的样板。我们编写的案例将围绕如下问题依次编排:合法权益的识别与类型、行政行为的识别与类别、立案与受理的条件分析、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明标准分析、合法性要件的审查思路、诉讼请求的确定与判决种类的选择等。通过这些问题的选择与编排,本书将呈现行政诉讼的流程全貌与行政案件的分析要点,并在实践情景中通过法官、律师等角色转换,多个角度地在具体个案中,帮助学生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