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口号。廓清理论地平、寻求新的理论衍射点是这一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本书在国内*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语境出发,力求真实地呈现出马克思哲学话语深层转换的动态历史原相。作者的学术创新在于,运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确认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以及建立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视域,特别是*次指认出马克思在*后的经济学探索中所创立的历史现象学批判话语。由此,本书冲破了苏东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重重理论迷障。
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阿尔都塞在书中还尤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对哲学的体系性及作为西方传统哲学核心问题的认识论和存在论作出历史性考察,并借助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和 没有主体的过程 这个唯物主义范畴,解构了人们围绕认识论和存在论提出来的一系列假问题,把它们揭露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理论欺骗。本书及其姊妹篇《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代表阿尔都塞对自己哲学观的后总结,它们的出
本书作者安德森用一种大写意式的粗犷笔法,粗略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种种倾向和内在差异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人物,置于统一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术传统之下,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了广泛论述和评价,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绍和探讨西方马克主义的过程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为指导,在大量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著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展开他的思考和分析,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和赞扬,这为我们正确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树立了一个好的样板。
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 第三个伟大发现 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逻辑哲学论》是英国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创作的逻辑学著作。 《逻辑哲学论》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表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是怎样由于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 《逻辑哲学论》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针对所谓 两个马克思 的争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摆脱 体系哲学 的解释框架和僵硬的学科建制,以专题的形式,史论融合,系统地阐述和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并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探讨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建立一种与之进行平等对话的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此外,本书在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些焦点问题诸如实践观、历史观、社会观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通俗理论读物。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为历史主线,回顾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百年流变,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经验,以大量丰富生动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探索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成功的内在密码。 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呈现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发、设计、制作了丰富的元宇宙数字空间,通过科技手段链接与创造虚拟数字场景,带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思想。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
书稿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重庆市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与中国道路 中的一卷。作者从写作缘起、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传播和影响力四个方面,用当代视角,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解读。通过解读,让读者了解物质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问题的原理、共产主义对现实革命运动的影响等问题,以及该著作对认识社会发展历史、全球化进程等问题的作用。
内容简介: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概念使用、方法特点、表达方式和理解维度作出了总体分析,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逻辑上的梳理,从而有效地凸显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关切,彰显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语境之下,对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探讨必然要纳入到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关切中去,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的认知逻辑的必然结果。作者强调,只有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当中,才能返本开新,才能对于当今时代的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正确把握。只有在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根本立场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时代阐释,才能够真正焕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意义。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媒体批判主义者克里斯蒂安 福克斯对《资本论》第1卷进行了全面的、逐章的介绍,帮助读者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卡尔 马克思最重要的、最具开创性的著作,并以媒体和传播学的视角,通过诸如互联网、数字劳动、社交媒体、传媒行业以及数字阶级斗争等一些当代现象来介绍马克思的重要观点。福克斯通过分析一系列国家的最新案例,强调即使在亚马逊、谷歌、脸书等跨国媒体企业在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时代,马克思的著作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每一章的结尾有一些讨论和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将马克思的著作应用到现代生活的情境和需要中去。
本书是著名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最重磅的研究项目“神圣人”系列的最后一卷,它一方面澄清了整个项目其他各卷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全新的论点。本书延续了阿甘本对生命政治的关注,进一步探讨了身体、使用与主体性的关系,试图超越传统的主权与法律结构的束缚,寻找一种新的伦理与政治可能性。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讨论为起点,重思了自我身份的概念;第二部分呼吁对西方本体论进行重构;第三部分则探讨了“生命-形式”这一神秘的概念(在各种意义上,它都是整个“神圣人”项目背后的驱力)。
本书尝试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以及他关于摩尔根、梅恩、兰格等人的笔记中涉及性别与家庭的部分进行批判性研究,同时引述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评估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相关性。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和家庭的著作并非所有方面都适用于今天,有些还带有19世纪思想的局限性,但这些文本提供了关于性别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见解。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的文章在总体写作中占比较少,也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性别和家庭理论,但他将性别视作理解劳动分工、生产和一般社会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书作者认为,马克思对性别和家庭的讨论范畴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公共领域中作为工厂工人的女性。马克思注意到资产阶级家庭中持续存在的压迫,并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形式。此外,马克思还看到了妇女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当人生陷入困境,不妨问一句:哲学家塞涅卡会怎么做? 如何处理和时间的关系 如何克服担忧和焦虑 如何战胜困境 如何在困难和特别财富中生存 如何保持真实并为社会做贡献 给悲伤留一席之地 …… 斯多葛主义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斯多葛哲学崇尚理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被认为是斯多葛学派最有才华、最人性化的作家,他教导人们自由而有目的地生活。他历久弥新的作品,是一百多封写给朋友的书信《斯多葛主义者来信》,阐述了如何应对逆境,如何克服悲伤、焦虑和愤怒,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成长机会,如何认识友谊的真正本质等重要人生议题。 《与塞涅卡共进早餐》是第一本介绍塞涅卡哲学思想全貌的指南。在这本书中,大卫·菲德勒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深入阐释了塞
本书研究尝试在分析论证监狱与监狱行刑关系性质、狱内罪犯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阐述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比较借鉴域外国家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成熟理论和制度经验,提出规范层面的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一般模式。此外,在实践层面,分析检讨我国狱内罪犯权利救济的立法和执法现状,依据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建构的基本原理,系统提出我国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建构方案,为立法部门完善法律、执法部门规范执法行为提供富有价值的草案或建议。
.
本书讨论了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对爱欲的论述,涉及柏拉图、奥古斯丁、尼采、列维纳斯等众多西方著名哲学家对爱的论述,梳理了各种有关爱欲的讨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差异,并在分析过程中,融合了对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评论。全书哲学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理论和具体个案相结合。在这种跨学科的讨论中,作者对一些经典文本做出了独具一帜的解读。作者提出了独到的关于爱的观点。全书表述流畅,论证清晰,见解独特。具有强烈的可读性。
本选题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统研究。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主要特征、*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架。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成是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而不是一种还原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危机和困境迫切呼唤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使之焕发出新的批判潜力。
辩证与实证之争是人类文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孕育出的激烈思想交锋,全面把握辩证与实证之争的历史和逻辑,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回答信息技术时代人与科技、社会、思想的本真关系问题。 本书在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五次理论交锋的时代背景与思想逻辑的基础上,凝练概括了其典型表现与核心主张,并从当代视角出发评析理论得失,力争实现对辩证与实证之争有理论高度和历史深度的系统解读,进而从理论的、实践的、辩证的视角,探索审视人与技术关系的哲学进路。
本书是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涅卡写给其朋友鲁基里乌斯的信件(共124封)的中译本。中译参照的是拉丁语学者,理查德·莫特·格默里(Richard Mott Gummere)博士于1917年至1925年所翻译的该书的英文版本(Moral lettersto Lucilius )。 据考证,这批信件写于公元63年至65年,即塞涅卡逝世前不久。信的内容涵盖了作者以一名斯多葛主义哲学家的身份,对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议题的看法及讨论,涉及内容颇为广泛,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很多主要理念,对古典西方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