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配合全国对“两论”的学习活动,李达写作了《 解说》、《 解说》以及相关系列文章。这些著作和文章在当时对于帮助人们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代,将它们重新结集出版,对于帮助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做好各项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 教条 ,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日本著名哲学家广松涉的力作《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地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 从什么时候开始 及 具有怎样的构图 两大问题展开,被学界称作 马克思主义三部曲 。本书内容为三部曲的后两部,旨在勾勒马克思主义如何全面超越 人文主义VS 科学主义 的近代哲学的地平,构筑 能知 能动 与 所知 所动 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地平,立足 历史 之中 存在 的人的视域,透析由原始物神崇拜所衍生的将 关系 看作 物 的 物象化 ;从辩证法、异化论、国家论和历史论的维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继承关系,批判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既有理论,立体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构图。
1857 1858年,中年马克思一头扎进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下了厚厚的政治经济学笔记。这几组笔记几十年后才出版,被编者加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标题,从此便以《大纲》闻名于世。《大纲》是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首次阐发了他的价值理论,并明确了 剩余价值理论 的雏形,《资本论》的宏伟构想正是从此处启航。 由于手稿 自说自话 式的艰涩风格,如何定位和解读《大纲》一直都是学界的难点。在本书中,大卫 哈维带着城市与空间研究的路径开启了和马克思的对话,就货币流通"资本生产与生成 周转时间 利润率 等主题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贴切的解释。内容上,他以尽可能清晰和简明的语言,去其繁,取其精,将引起混乱的表述厘清辨明。他传达了马
重新认识卢森堡,原始文献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研究资料,由美国学者彼特?胡迪思(Peter Hudis)教授主持的《罗莎?卢森堡全集》英文版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已经启动。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前,四分之三的卢森堡文献从未被翻译成英文,大多数信件及关于波兰马克思主义运动方面的论著也几乎从未以英文出现;而多年前翻译成英文的《资本积累论》和《论俄国革命》等著作,则存在严重不足。《罗莎?卢森堡全集》英文版的编辑目标,就是要将卢森堡的全部文献按经济著作、政治著作和通信集等三大部类分别编辑成14卷。目前,全集第1卷已于2013年11月出版,全集第2卷预计早在2015年推出。武汉大学与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主要根据德文原文,并参考英文版的翻译。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是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研究城市问题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列斐伏尔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关于城市问题的重要论述,其关注的焦点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城市以及随之而来的都市总问题式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文献导读著作,而且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现象、新趋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本选题充分占有中共党史、汉语外来词和早期中外辞书等领域的 新史料,锁定了许多重要术语的首见文献,并综合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历史语义学方法、结构语言学方法和话语分析技术,成功地将概念史学术范式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材料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性,兼有考据学特色、文献学特色和语言学特色。本选题援用100多件经典著作译文译本,考证译词译语近200个,注疏马克思主义重要术语概念30个,贯穿德语、英语、俄语、日语、汉语五种文本,涵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五大基本学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要术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廓清了马克思主义原著术语中国化的实现机理,构建了一个相对系统化的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群。选题从术语意义生产机理到译本文本线索,再分基本学科展开术语考证注疏,后运用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关系,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这种关系的研究不应当是在哲学史观念的支配前提下对其所谓的哲学史研究,更不应当是比较研究。马克思对于海德格尔的影响不是在生平史上实际发生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思想史意义上发生的。本书旨在打破比较研究的论说结构,通过海德格尔的准诗化思想间接传达马克思“告别哲学”的思想,呈现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思想的多侧面拷问,突破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形态学”规定,让马克思的思想在话语潜能的实现以及在同当代思想家对话中展开,以在理论因素和问题意识上突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
《素书》是一本国学经典著作,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全书共六章,分别解释了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含义。语言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在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文字部分由原文、注解、译文三部分组成,每则文字后配有古典版画,古韵十足。《素书》可谓为人处世之范本,中华智谋之瑰宝。
全世界关注美国的人都被弄迷糊了。在世界舞台上,美国突然从一种共识政治转向威压政治,这昭示的是美国的强大还是脆弱?在伊拉克战争中,真正受到威胁的是什么?伊拉克战争是否纯粹因石油而起,抑或涉及其他因素?在把美国推向对外冒险方面,低迷的经济状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美国的对外军国主义和国内政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在戴维?哈维这本引人注目又颇富原创性的著作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阐述。在这一论证严密、思路清晰的著作中,作为引领他所属时代的社会理论家,哈维建构了一个概念框架,透视权力的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解析剥夺性积累,揭示了在美国政策和政治中那些重大转折背后发生作用的力量。那些推动并促使美国权力在世界范围成为“新帝国主义”的幕后动力,*次在所有人面前被揭露出来,大白天下。
《卡尔 马克思》(纪念版)一书,共分为17章,每一章都是一个小话题。全书并没有采用展示史实、简单评述这一通常做法,而是颇有新意地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象征符号,从而运用较小的切口和里程碑式的节点,将马克思思想的巨大价值成功地放射出来。同时,该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颇有新意。它一改以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方面的 板起脸来教育人 、 我说你听 的面孔,而是以接地气的语言来阐释较为深奥的道理,这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无疑是做出了一次大众化、时代化的成功示范。在该书稿中,马克思的论述如同写在今天:在这个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马克思依然如同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们的世界。马克思未曾老去,他仍然在我们 中间 ,他的理论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依然是所有对人类的未来怀着美好梦想
《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展现了阿多诺的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即否定的辩证法。本书试图克服哲学史上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传统,克服从人类文明的根基上就已经出现的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阿多诺试图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这种形而上学。这对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深入批判海德格尔哲学,批判各种形式的观念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为关注的9个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如: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关注现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和品格?如何向辩证法要智慧?怎样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发展有何深层次关联?如何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人、自然和社会有何内在关系?全书重在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并*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本书立足于《巴黎手稿》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早期马克思的新解释,即马克思是在《巴黎手稿》中完成了从早期马克思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转变。这一新解释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极具创新性,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本书研究过程中吸收了目前国际上*的文献学和手稿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的手稿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研究成果,由靳凤林教授主持完成。本书以儒家和基督教这两大思想流派作为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试图由此获取中西文化基因构序、伦理构境的终极秘诀。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对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辨析,包括本研究的宏观背景、主要模式、基本方法等。二是以能体现中西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文化表征符号——祠堂与教堂为切入点,对两种建筑的生成历史、主要类型、基本功能进行详细说明。三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赖以形成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解剖,包括自然根基、经济基础、政教结构三个方面的比照分析。四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立体化和精细化比较研究,涉及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人之善性与人之罪性、先义后利与以义统利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已经引起反响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精写。秉承着 面向实事本身 的现象学精神,《回到马克思》以MEGA 2 文本为依据,以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为重要源头,对马克思一生的哲学研究及其变迁进行了抽丝剥茧、不屈不挠的哲学努力,还给了读者一个活色生香的原生形态中的马克思。同时,本书也概要介绍了作者《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和近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和的成果。本书一改艰涩难懂、非行家无以入门的学术脸孔,以流畅漂亮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引领读书人一步步地迈入精彩的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精神世界。 神会马克思 因此得名。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 内在性 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原则高度提升并丰富存在论,开掘存在论链接社会现实的新境域,为人类克服现代性弊病铸就切实可行的精神向导和文化动力。
本书分为五篇:第一篇考察马克思政治哲学所蕴含的存在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诸基础性问题;第二篇追述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近代政治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渊源关系;第三篇专题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包含的自由、民主、正义、阶级、财产权、革命和国家等重大核心主题;第四篇以施特劳斯、韦伯、西美尔、阿多诺、福柯和鲍德里亚等20世纪重要思想家为案例,分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当代西方思想界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理论效应;第五篇探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和依法治国问题的政治哲学基础。本书内容贯通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经典结构和当代效应,提供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种兼具前卫性和历史感的全景式理解,可以作为年轻学者、研究生和大学生研习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本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本书综合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法系进行重新认识,认为中华法系是一套涵盖古代中国法律之制度、思想和文化的知识体系,历经夏、商、西周的 礼?刑 时代,春秋战国、秦的 法?律 时代,汉到清朝的 礼法 时代,至清末 西学东渐 方始解体;曾经对日本、朝鲜、安南等国的法制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体系以 仁 为文化基因,将仁所统率的诸如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的人伦道德,以及 仁民爱物 民胞物与 的自然道德,有机融入法律的各种因子之中,形成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的运行机制,引领法制建设始终朝着天理、国法、人情相统一的理想目标且歌且行。挖掘中华法系的经验智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举措,必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充分的文化自信。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短期研究生课程 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 的八篇课程讲义的汇编。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在电子讲稿中所使用的符号和不同字体格式,以求客观地展现作者的真实写作过程和微观思想构境。 在本书中,斯蒂格勒致力于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人类学、热力学、生物学等所提供的问题域和思想资源,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重新激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西蒙栋等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理论生长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哲学精髓,以深入剖析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数字第三持存为载体的自动化社会中以无产阶级化、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