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好生活(good life)?享乐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得其所欲之物的生活;功利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成功地谋取自己利益的生活;康德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按照道德律令行事的生活;存在主义认为,好生活是一种本真的生活 哪一种伦理学理论对好生活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呢?本书作者围绕 好生活 概念,逐一考察了八种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及其关于好生活的主张,试图借此来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最应当追求的好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和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观?鉴于人性和人类境况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努力生活?本书讨论的虽是专业的伦理学理论,但丝毫不晦涩。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适合初学者的写作风格,将伦理学家的思考与人类生活的日常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一个个通俗例证,深入浅出地诠释每一种理论和观点,为读者提供
对话是做哲学的一种理想方式。在对话中,对话者有机会澄清自己的想法,减少误解。他还能代读者向哲学家提出质疑与批评意见,从而鼓励读者批判性地检视哲学论点。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话是充满生气、发人深省的,它迫使提出想法的人直面问题与反对,不得不回应一个独立思考的发问者。 本书作者福尔霍夫与辛格、卡尼曼、麦金泰尔、威廉斯等十一位哲学家与社会科学学者,围绕道德与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了对话:我们的日常道德判断是否可靠?伦理道德是客观的吗?我们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他们希望借助这些对话表明:共同生活的我们,即使观点迥然对立,也应当一起探讨使这种共同生活成为可能的准则。唯有坚持对话,我们才可能为心中的困惑与彼此的分歧找到解答。
《尼各马可伦理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很大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它确立的 幸福论 伦理框架,以及关于幸福、德性、快乐、友爱等具体问题的讨论,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两千年道德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每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有着很大的意义。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是当代希腊古代哲学家帕夫洛斯 康托斯教授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新导论,全面覆盖《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引领读者,展示书中的精巧论证和对人事的精微观察。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主要面向普通读者与初学者,写作风格平实生动,又能直击人心;同时又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强调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一些较少得到研究的主题
简单来说, 机器问题 是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吗? 《机器问题:从批判视角看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伦理学》详细考察了各种解答机器问题的可能方案,但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机器到底 能 还是 不能 被纳入道德共同体。这种选择是出于对康德意义上 批判哲学 的赞同,更是基于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即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 或许可以说,《机器问题》是一部以机器为视角的伦理学著作。正是由于机器自始至终都是伦理学的他者,机器因而也就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一个 不合时宜的视角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伦理学本身的根基和限度进行持续的发问和反思。
《欲望的治疗:希腊化时期的伦理理论与实践》为著名古典学者、当代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玛莎·努斯鲍姆探讨希腊化时期情感理论的代表作。 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并非仅仅探讨与人类情感无关的理性定律,而是一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发掘人生意义的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论题就囊括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性,愤怒与侵略。 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强调,在当下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希腊化哲学学派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了。通过考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塞涅卡等哲学家的相关著作与文本,努斯鲍姆希望时刻引导读者关注希腊化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展示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当今的伦理与政治思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借助于出色的文本分析与理性论证,本书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
赫胥黎(1825-1895)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赫胥黎深为折服。次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在牛津大学开会时,他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了出色的辩护。此后他写了许多科普文章,扩大了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与伦理学》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导言阐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以生物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的材料说明物质世界是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化的,物竞天择是支配世界的法则。正文部分把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人类社会,论述伦理道德的演化,社会中的人和动物一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1894年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为《天演论》。但严复并不是直接翻译,而是对原书作了很大的改动,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想。《天演论》的出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和辻哲郎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视作其皇皇巨著《伦理学》的绪论和方法论预备。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厘清了 伦理 人间 间柄 世间 存在 等关键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 伦理 是人间共同态的存在与根底、伦理学是 人间之学 的观点;接着,和辻回溯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的西方伦理学史体现出的人间观,尤其展现出他对于人的 共同态 (相对于近代西方个人主义之 个人态 )的侧重;最后,通过与西方现象学、诠释学的对话,和辻试图以诠释学方法为伦理学体系的塑造开辟道路。本书被认为是日本伦理学的革新之作,其对伦理学基本概念的诠释、对西方伦理学史及现象学、诠释学方法的审视,都富有学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提问的50个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掌握有效提问的思维逻辑,就不会被AI取代! 北大文科一级教授全新力作:本书为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张静作品,系作者深耕研究性提问领域多年的智慧结晶,极具启发性 数十年学术研究与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种善爱乐的幸福伦理学:善、爱、快乐是三个一级概念,当这三者都基于美德就统一起来了,达至至善就是幸福这个 概念。伦理学总是追求至善-幸福,这是由美德来体现的,美德是真正的善,幸福就是美德的成全活动,从而是美德伦理学;幸福也是有爱的和快乐的,真正的美德才会产生真正的爱和真正的快乐,是爱与乐的伦理学;幸福只有在一个良好治理的城邦中才能达到,伦理学是广义政治学的一部分。《尼各马可伦理学》10卷书的行文次序也大致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先后次序: 卷概要地讨论了幸福,第2-7卷讨论美德(包含伦理美德、思虑美德、不自制),第8-9卷讨论爱, 0卷1-5章(及第7卷11-14章)讨论快乐, 0卷6-9章总结了两种幸福。
斯宾诺莎(1632 1677)的《知性改进论》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写于1661 1662年,《伦理学》写于1662 1675年,这两部原著都是拉丁文。本次影印的是英国学者埃尔维斯(R.H.M. Elwes,1853 1892)的英译本,版本为美国Dover 出版公司1955年版。
伦理遍布于人类社会和几乎所有人的生活。伦理学作为一种美丽的人类现象出现 永远未完成,一代又一代地集体精炼和扭曲。基切尔指出,我们的人类价值观不能被理解为一个最终的系统,而是一个项目 伦理项目 我们的物种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参与其中,这是我们自身的核心,也是占据我们五万年生活,使得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事业。 本书荣获美国出版商协会哲学类专业与学术卓越奖(PROSE 奖) 基切尔详细阐述了人类道德演变的全面愿景 对于认真研究伦理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H.C.拜尔利,《选择》杂志 很少有哲学家能像基切尔那样轻松而优雅地连接自然科学和道德哲学,绕过自然主义的谬误和规范伦理学的 规范 。他对人类如何以及为什么进化成一个道德物种的描述,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尊重。 弗兰斯 德 瓦尔,《同理心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逐渐走出科幻作品或实验室,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从娱乐到社交、医疗乃至战争,机器人的参与已经为人类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变革。 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为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又造成了什么问题?未来我们又可能面对怎样的挑战?本书从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展示了医用机器人、助力机器人、社会化机器人、战争机器人等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前沿突破。同时对中日韩特别是日本的机器人学传统作了深入梳理,力求对机器人伦理学作全方面、多角度的讨论,颇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既可以作为工程学和机器人技术课程的理想教育资源,也可用作该领域的入门参考。
从生死学的视角来看,临界死亡的经历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认知水平、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在这种改变中,伦理学上称为善的东西常常露出其动人的身影,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 向死而善 ,那么,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在伦理学上进行深入考察。 《向死而善: 死亡之思 的伦理学考察》从死亡之思的缘起、死亡之思的表达、死亡镜像与生命之美、死亡真相与理性认识、死亡信仰与终极祈愿、向死而善的逻辑、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启示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探讨了 向死而善 在 死亡之思 中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人类在精神层面更从容地认识死亡、应对死亡。
《简明元伦理学》第2版从一个概要的元伦理学历史总览与 概念工具箱 开始,介绍并评估了以下关键主题:第一,伦理实在:包括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道德事实,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区别等问题;第二,伦理语言:语言表征实在吗?道德陈述表达什么心理状态?第三,伦理心理学:休谟式动机理论,以及道德判断与动机之间的联系;第四,伦理知识:直觉主义与融贯主义的道德知识论,以及元伦理学中的客观性理论与相对主义;第五,元伦理学中的新方向,包括非传统理论,以及对元知识论与元规范性理论的拓展。每章都有章节总结、理解难题和术语表等其他特征,使本书成为元伦理学的知名教材之一。
《哲学伦理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元伦理学部分以教科书的方式撰写,每一章讨论一种元伦理学立场,包括自然主义实在论、神学唯意志论、理想观察者理论、非认知主义、错误论、相对主义和直觉主义等。规范伦理学部分以著名哲学家为纲,其中康德代表道义论,密尔代表后果论,霍布斯代表契约论,亚里士多德代表美德理论,尼采代表道德怀疑论,但达沃尔并不是从事一种哲学史的研究,而是关注这些思想家的当代相关性,表明他们的观点在当代争论中仍有真正的竞争力。译稿对于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在当代伦理理论中,后果主义的道德理论及其早期形式功利主义是激发了强烈的批评和回应的一种伦理理论,它与道义论和美德伦理学构成了当代西方道德哲学中三足鼎立的局面。后果主义的道德理论及其理论基础目的论的道德理论不仅对西方伦理思想史有很大影响,而且在以某种形式的道义论为基础的政治哲学中也引起了大量的批评和回应。徐向东编写的《后果主义与义务论》旨在介绍这种道德理论的基础及其与其他类型的道德理论的瓜葛,《后果主义与义务论》介绍其倡导者对该道德理论的改进,以及该道德理论对政治哲学的意义。
思维模型有很多种,每个学科也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型。本书中温伯格和麦肯从多种学科中选择了200多个实用的思维模型,并通过饶有趣味的相关例子对其进行了分析。不过,要提升日常决策、解决问题和寻求真理的
《认同伦理学》一书从 个性 话题展开去,运用大量人类学的有趣事例,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了我们对个性的寻求、塑造生活的任务以及对身份认同的主张,阐释了什么是与自由息息相关的身份认同,我们如何获得追寻个体生活的能力,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复杂的社会范畴塑造自我。阿皮亚抛开了 认同 叙述的陈词滥调,探讨了与认同紧密相关的文化、价值观、道德义务、人权等因素,试图打破西方的与非西方的、地方的与世界的、自我与他者等界线来全新看待认同问题。
21世纪初,哲学界围绕儒家 亲亲相隐 相关伦理文化展开争鸣,成为近三十年来最重大的学术论争之一。本书在全面总结这场伦理论争的基础上,系统搜集和整理了历代有关《论语》《孟子》 亲亲相隐 经典文本的诠释史料,并结合多元视角,从经典诠释、伦理理论基础、公德私德观、德性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和法哲学等诸视域,综合探究儒家 亲亲相隐 伦理观念,有助于深化对儒家伦理的历史考察与价值评判,推进传统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创新与价值转化。
内容简介何谓好生活(good life)?享乐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得其所欲之物的生活;功利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成功地谋取自己利益的生活;康德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按照道德律令行事的生活;存在主义认为,好生活是一种本真的生活……哪一种伦理学理论对好生活提供了 令人信服的解释呢?本书作者围绕“好生活”概念,逐一考察了八种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及其关于好生活的主张,试图借此来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 应当追求的好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和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观?鉴于人性和人类境况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努力生活?本书讨论的虽是专业的伦理学理论,但丝毫不晦涩。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适合初学者的写作风格,将伦理学家的思考与人类生活的日常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一个个通俗例证,深入浅出地诠释每一种理论和观点,
本书是一部论文合集形式的书稿,全书共19篇文章。人类生殖选择、人类基因工程及人工智能医护,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三大生命技术。它们的研发速度和利用程度正方兴未艾,无远弗届,给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结构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一系列尖锐复杂的伦理问题,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巨大且深远的关涉。本书从儒家伦理思想出发研究这三类生命技术的性质和作用。本章首先简介当前西方社会所流行的一些生命技术伦理观点,然后探讨中国生命技术伦理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最后概述本书的由来、特点及主要内容。 当代人类社会的三大生命技术 生殖选择、基因工程及人工智能 正在蓬勃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结构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引起一系列尖锐复杂的伦理问题。 本书从儒家伦理思想出发,研究这三类生命技术的性质和
爱,究竟是什么?是 ,还是自恋?是幸福的源泉,还是痛苦的根源?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是给予,还是索取?是对内心渴望一蹴而就的满足,还是不可避免陷入一场无尽的追逐?《拉康论爱》借由对拉康研讨班八的深入讨论,为这些疑问提供了全新的解读。从柏拉图的《会饮篇》、经典文学中的爱情故事,到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作者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被内心的缺失缠绕,爱不仅是表达欲望的方式, 是我们力图通过他人来填补缺失的尝试,爱之所以如此令人着迷,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任何对拉康思想以及爱情本质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应错过这部回应日常困惑的思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