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共5部分内容。
本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授课讲义整理而成,堪称西方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在书中,作者系统地阐述了善、道德德性、行为、公正、理智德性、自制、快乐、友爱、幸福等十部分内容和观点,其中不乏精辟的思想和精彩的论述。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本书从追溯 人类中心主义 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开始,说明 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 。接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进入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 致善论 、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本书源自 看理想 热门音频节目,整合修订后出版。
一直到19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出版,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即元伦理学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以及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复兴,伦理学研究呈现出了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与元伦理学鼎足发展的局面。而由摩尔所倡导的元伦理学研究的哲学意义,仍然是当代伦理学大家关注的重心。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摩尔的《伦理学原理》才被列选为20世纪前半叶一部伦理学经典名著。(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分析哲学兴起以后,传统的伦理学研究受到了重挫,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重新复兴。) 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摩尔提出的 自然主义谬误 的命题,进一步澄清了伦理学的学科内容。摩尔认为,怎样给 善 下定义是全部伦理学中根本的
本书是为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 本书不仅对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它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本书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在伊利格瑞看来,性差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哲学议题,而发动一场性差异的伦理革命,更是刻不容缓。在本书中,她深入追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洛-庞蒂以及列维纳斯六位男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与此同时,也沉思胎儿与母亲、异性恋爱侣、女人之中、女人与其身体间爱的经验。 通过破除内/外、形式/质料、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等传统二元关系,伊利格瑞直指经典与当代理论在思索此类经验上的性别盲区。她认为,天使们作为中介本应流动起来,不停地穿梭于尘世与神性之间,以此宣告男人女人婚恋的完满。伊利格瑞深信尊重两性间不可化约的本体性差异之重要性,以 二 去爱,经由爱欲活动,方可达到身体与灵魂的丰饶和美。
本书对权力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其中,重点对具有人工智能能力的大数据社会技术基础设施的历史脉络和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探究了针对人类的分布式伦理能动性与人工智能的道德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塑造这些基础设施的开发者、科学家、立法者与使用者的实践文化系统。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一卷,收入蔡元培专著三种。其中,《中国伦理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用现代学术方法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著,对我国的伦理学学科建设、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蔡元培的学术代表作。《学堂教科论》作于1901年,是对各级学校进行研究所著的教育学研究专著。《中学修身教科书》是为中国新式学校撰写的课本,内容深刻而丰富,提纲挈领,循序渐进,既有伦理哲学思想上的观照,又有修身的方法和路径,此次选取的底本为蔡氏家藏本,包含蔡元培所作的若干批注。
查理·芒格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前人发现的有用的知识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需要拥有多个思维模型。如何像爱因斯坦、巴菲特、芒格和马斯克一样智慧思考,明智决策?你就需要学习经典的思维模型。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9个经典思维模型,助你在生活、职场和投资中聪明决策。
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已为学人熟知,然则其中的论理学说却在《论正义》中才得以连贯阐述。《论正义》是《伦理学原理》的第四部分,是其社会进化论在社会伦理领域的运用。《论正义》与社会静力学》的结论尽管基本一致 道德法则表达的是完美社会中的完美之人,国家的职责在于防止侵害个人自然权利的不义行为,但是,《论正》却也体现了其学术观点的转变:首先,放弃了对社会伦理问题的超自然解释,而完全采取进化论的解释;其次,明确了道德伦理的生物学起源。由此,倘若要全面理解斯宾塞的柱会进化论,本书应为必需。本书亦能为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助益。
肥胖仅是个人私事吗?鱼儿有没有痛感?社会应该对抑郁症承担怎样的责任?什么情况下医生可以 杀死 病人?如何坚持新年计划?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伦理学读物,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都能获益的伦理学口袋书。本书由72篇短文组成,涵盖了当下人类社会中伦理道德问题的方方面面,从动物保护、公共健康、性别平等到幸福生活。书中讨论的话题紧贴社会热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用直白的语言、简单的逻辑,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伦理问题简单化,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伦理争议,为充满困境的人生和世界找到新的希望。
致富不是靠运气,幸福也不是从天而降的。积累财富和幸福生活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技能。 这本书收集整理了硅谷投资人纳瓦尔在过去十年里通过推特、播客和采访等方式分享的人生智慧,向读者分享了纳瓦尔关于财富积累和幸福人生的原则与方法。纳瓦尔不仅告诉读者怎样致富,他还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生,怎样获得幸福,他对财富、人生的思考将帮助你走自己独特的道路,过上 富有、 幸福的生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些问题而陷入灾难性的胡思乱想无法自拔,事后复盘时却意识到事情的根源其实不值一提?因为纠结某些问题去找朋友谈心,结果被他们的话语点醒,以新视角思考,立刻如释重负?当你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你的感受会发生变化,无数恼人的杂念自然会被一扫而空。 我们每天的经历都可以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如何思考,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如何。这个理念便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则。 本书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全面而易懂的介绍,覆盖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沮丧、愤怒、焦虑、自卑、抑郁等八大消极情绪。针对每一种情绪问题,作者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和练习,帮我们挖出情绪背后作祟的错误观念,用思考和行动扭转感受,远离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托马斯·M.斯坎伦教授是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与政治哲学家,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在规范伦理学领域,他是当代契约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我们彼此亏欠什么》等。在元伦理学领域,他是一个非自然主义实在论者,本书就是完整表述其元伦理学理论的**力作。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一种“理由基础主义”,即道德和行动的规范属性是通过实践理由来说明的,而理由真理不能还原为任何关于自然世界的非规范真理。基于这一立场,本书讨论了理由的形式、规范领域的形而上学地位、动机、随附性、理由强度等一系列问题。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如果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理活动寻找解释,就会实际地破坏了我们的真实伦理生活面貌。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 本书的出版为当代英美伦理学乃至当代哲学的发展一件大事。英国学界在2015年6月特意为本书出版三十周年开了学术研讨会。本书的意义,在于对
知情同意原则已被视为医学与生命伦理的基石,但其制度发展却日趋烦琐和形式化,甚至异化成为医疗和研究机构规避法律责任的手段。本书作为当代学界反思知情同意制度之形式化和异化的代表性著作,摆脱了局限于知情同意讨论知情同意的狭隘性,摆脱了所谓知情同意保障 个人自主性 的思维定势,摆脱了聚焦于知情和同意而无视实际的知情和同意能力的 制度性虚伪 ,而将知情同意置于哲学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思考框架、置于围绕知情和同意而开展的沟通交互活动中进行考察,由此形成了迄今对于知情同意最深刻和拥有影响力的论述。本书出版以来,被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以及医学、生命科学、法律、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的从业者视为推荐阅读书。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本书从追溯“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开始,说明“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接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进入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致善论”、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本书源自“看理想”热门音频节目,整合修订后出版。
《批判性思维通识课:正确思考的方法》创新性地揭示出批判性思维内部暗含且相互交织的4条线索: (1)思维线索。所有的思考过程都包含问题、结论、前提、未表达前提等核心要素。 (2)论证线索。将论证深入推进到解构论证和建构论证、分析论证和评论论证层面,同时关注论证的语言要求和逻辑要求。 (3)前提线索。客观真实(包含知识)在思维运作中是以前提、未表达前提的样态呈现的,深刻揭示了客观真实的作用、类型、筛选和识别,以及前提和未表达前提的凝练和总结。 (4)问题线索。从问题的角度将批判性思维运作的过程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
本书对驾驶自动化与伦理价值的交叉方式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哲学分析。在介绍不同形式的驾驶自动化并研究其与人类自主性的关系时,它为读者提供了对安全、隐私、道德判断、控制、责任、可持续性和其他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驾驶作为一种人类行为,无疑是一种道德活动。将其转移到人工代理,如联网和自动驾驶车辆,必然会引起许多哲学问题。当驾驶被自动化时,其道德层面会发生什么?人工代理能否代表我们完成道德目标,代替我们做出道德决定,并推动我们进入一个更有道德的交通未来?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会像我们一样 有道德,还是以一种与我们相似但又明显不同的方式?人类的责任和承诺还能发挥什么作用?本书讨论了这些问题,目的是激发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他们包括汽车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和道德哲学家,以及行业代表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不仅是硅谷 的创新者,同时也是知名的人生设计师——他们开设的人生设计课是斯坦福大学近几年备受欢迎的课程。 博内特教授和伊万斯教授认为,人生并不存在 的 解,人生也不可能被 规划。正如设计师不会一味“思考”未来而是主动去创造未来一样,你需要利用设计思维模式,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集中精力,为自己创造 多的可能性,大胆尝试,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在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你需要: √ 保持好奇。激发你的探索欲,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 不断尝试。将目标付诸行动,不断尝试,切忌空想。 √ 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审视目前的状况,转换思维模式。 √ 保持专注。学会放手,专注于过程。 √ 深度合作。与他人合作,适度求助。 本
利他主义是一个基本而又简单的观念,但恐怕正是这个原因,它的含义和它与道德的关系远不是那么简单。因此,本书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思考利他主义,除伦理学外,还探究进化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成果,旨在给人们对利他主义这个习以为常的概念和行为,给出一个较为清晰和科学的阐释。比如:利他主义到底为何物,竟能让如此多的人争相效仿?利他主义是道德层面上好的东西吗?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利他主义涉及一些对与错的棘手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增加人们对于利他主义本质的理解。
本书主要针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感知理论,尤其是笛卡尔和休谟的观点,进行批评和反思。里德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非通过中介的 观念 ,而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他立足于对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感官的详细分析,凸显了常识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的常识原理,它们是任何知识和推理的根基,否认这些常识信念,将陷入怀疑主义的泥淖。本书为常识哲学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来的实用主义和心理学研究,成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