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 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威廉斯直面道德哲学写作的危险:空洞无聊与误导人;而以自己锐利的思想风格破除了这些危险。他通过讨论伦理学,引入道德的诸多局限和问题;解释、分析并区分了无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主要道德立场,之后联系责任、选择、角色、标准及人性探究 善好 ,最后考察并批判了用道德达成幸福的最头脑简单的方式 功利主义。 一个人研究道德哲学最开始的责任是要直面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所把握的道德现象,并且在更为理论化的层面,满足哲学其他分支的要求 没有理由认为道德哲学或者 价值理论 竟会生产出某种有趣的自成一体的理论。
尼采和维拉莫维兹都曾说过,唯有交付我们的鲜血和灵魂,才能让古人向我们发声。威廉斯以其特有的敏锐和深邃重回荷马史诗与希腊悲剧和其他希腊作品,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示其中有关人类行动和经验的洞见,澄清基于进步主义历史观的种种误解:希腊人的思想并不原始,神灵、魔力、命运、机遇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在场并没有妨碍他们理性地洞察人的自由与责任。威廉斯对希腊人伦理传统的阐释饱含热情,然而,他并没有尊经复古的企图,他对古代世界观的重构始终渗透着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重建,理解古人实际上就是在理解我们自己。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 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我们生命中都有一些想要改变的地方,而且也不是没有尝试过!你有多少次诚心诚意地立志,却在起初的热忱消退后,回复到注定失败的习惯或模式?我为什么不能改变?我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多自我改进的方案、节食、锻炼,都无法产生永*或至少长期的改变?所谓“自我提升”的书籍、录音带、研习会等等的问题,在于他们告诉你需要做什么,甚至告诉你如何做,但没有给你所需的“能力”去做!你若是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早就已经做到了,但是你做不到。所以你需要一个 大的外力介入,那就是你需要神之处了!神能够使你从里到外、彻头彻尾。 本书作者 牧师从 汲取简单而有力的真理,实际指引你具体的改变型态,并将你与渴望作改变的“能力”连结起来。他告诉我们,神大能的产物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
本书的目的在于探索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商品,也不是个人成就,而是满有恩慈的生命所结的果子。
本书的核心理念源于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运用更符合中国企业及中国人的特点进行诠释。从与原著相比较的角度,本书的定位倾向于一本金字塔原理的通俗版和本土版(案例以中国企业本土案例为主)。本书以金字塔原理这一工具的应用为框架,新增了作者的观点,并以更通俗的方式从“结构思考”的角度向大众传递结构思考力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理念及方法。全新升级版的基础理论仍然围绕结构思考力进行,但对展开的逻辑做了一些细微调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第1版的五章变成了九章,以便帮助更多读者更好地理解结构思考力。
我们该对自己的亲友更好吗? 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对错吗? 我们该捐多少做慈善? 堕胎是一种谋杀吗? 性是一个道德议题吗?不应该刑讯逼供吗?安乐死该合法化吗?道德金律存在吗? 20 个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生活中的是与非也无法做到像字面上那样泾渭分明。伦理思辨呼唤一种更为成熟的全面看 待 问 题 的 方 法。 朱 利 安 巴 吉 尼 用此书告诉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身边的道德两难,对它们展开分析之后,等待我们的是更加明朗清澈的生活。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问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
《伦理体系》是黑格尔早期*早的一部成体系的手稿,它极有可能是1802年至1803年间为在耶拿大学开设“自然权利”课程而撰写的一部讲义。这部手稿早在罗森克朗茨的《黑格尔生平》等著作中就有著录,在黑格尔早期著作与思想日益得到重视的20世纪初开始广为人知并得到重视,后来经格奥尔格·拉松整理刊布、流传。关于这部手稿的意义,它的英译者之一H.S.Harris说;“在《伦理体系》中,他成熟时期政治理论的一般概要已经得到了清晰的描述。但是,在这篇早期论文中描绘的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的观念,是黑格尔有意识地建立起来以反对普鲁士和费希特的‘国家机器’的;虽然神圣的罗马帝国确然是一具僵尸了,但是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普鲁士还活着。”弗朗茨·罗森茨威格在《黑格尔与国家》中说:“黑格尔把一部手稿命名为《伦理体系》,他为了准备1802至1803年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科学能否存在,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逻辑方法才能推进道德科学的发展,以便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为此作者辨析了因果关系和必然性,广泛考查了科学的一般逻辑在道德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并特别强调从历史概括中引出的经验规律必须能从人性科学中演绎出来。
从形而上学到逻辑学,悖论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可以从其丰富的文献上得到显现。但到目前为止,在伦理学中很少见到对悖论的批判性研究。在伦理学的前沿工作中,《10个道德悖论》首次为道德悖论的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提出了10个不同的、原创的道德悖论,挑战了我们某些*为深刻的道德观点。这本具有创新性的书追问了道德悖论的存在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并且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探讨了悖论能够在道德和生活上教给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