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深入探讨美学与人生的经典之作。《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 人生的艺术化 这一美学研究理想目标。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得生动易懂,构建出完整的美学图景。帮助读者从 浅薄 回归 本质 ,从 炫耀性审美 中抽离,倡导美学的 向内的觉醒 。
王国维一生著作等身,思想深邃,无数文人学者为之仰止。作为后人,我们编辑《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为了启迪读者,让读者通过文字走进王国维的心灵世界,与大师做时空对话,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与自身素质。在编辑过程中,分述、讲、品、写、作、抒六大部分,对遴选出的作品进行分类,比如 抒 中,记录王国维所写的诗词,这些诗词虽然短小,但字字如玑珠、句句赛环佩,读之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有绕梁三日之余韵。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难看出,大师严谨治学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细腻的人文情怀。当然,为了尊重这位殿堂级的人物,我们保留了先生生前文章的原貌,比如文章中 [] , () 等符号,以及那个时代所用的文字(文字规范后,现在看来有些字是错别字)和
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程亚林的专著《诗与禅》由佛、庄、玄、禅、诗五大部分的论述组成。从印度佛学的人生态度与特色谈起,逐渐进入对中国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庄学与玄学的分析,又论述由佛与玄的结合所产生的禅学,然后围绕全书的核心部分 诗与禅的关系作深入的探索。读着《诗与禅》如同顺着一条蜿蜒的小径漫步,不时闪现的诸多精辞之见,给人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智慧享受,在不知不觉的盘旋曲折中登上了思维的高峰。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重要的一部美学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史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对公元前6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着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长期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使用,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迄今国内学者撰写的同类著作中*好的一部。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晓畅,广受读者欢迎,是一部不朽的美学经典。
《西方美学史》(全2册)内容推荐: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梁启超以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作为其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以“趣味说”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美学理念。《美的生活》一书收录了梁启超在人生美学趣味说方面的诸多代表性文章,通过这本书,我们后人或可一观梁启超的生活美学理念,并从中汲取心灵的养料,滋养并观照我们的现实人生。 美给人以审美的趣味,而趣味乃是生活的原动力。现代人看到“趣味”二字,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消遣、休闲、娱乐,但是梁启超所谓的趣味主义,乃是生命激情与英雄主义,是一种充满崇高美感的现实人生。
《谈美》 本书是朱光潜的美学代表作,生活美学家刘悦笛主编,内容优选,除收录《谈美》全编17篇外,另附加《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 谈美 精要9篇,以及 近代实验美学 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 谈美 。根据内容增添24P中外名画,大大增强图书的观赏性。 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系统梳理宗白华在中国美学方面的文章20篇,从中国艺术到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文艺等方面分别阐述,展现宗
本书是我国代美学大家朱光潜写给青年的美学启蒙经典,收录了《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四本书的谈美精要,涵盖了朱光潜对诗歌之美、绘画之美、戏剧之美和美的内涵的探究,并探讨了一个艺术青年应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本书不仅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还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引用大量人类学材料,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艺术是人类专门为实现人的确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艺术中,通过情感的体验和传达,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这就是"艺术本质确证说"。 本书从人类走出自然界出发,考察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大量原始艺术形态,不但是一本理解人类艺术起源和本质的重要之作,也是一部生动的原始艺术图鉴。
朱光潜,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等。此书,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3月初版,1929年5月再版,同年9月三版;此后上海开明书店于1931年、1937年、1938年、1940年多次出版该书。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在写《文艺心理学》等专著之余,完成的又一部亲切自然的小册子。书店在出版时,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广受欢迎。此书,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初版,1933年再版,此后各出版社也曾多次出版。 此次再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根据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9月三版为底本进行整理,《谈美》根据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
《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由傅其林所著。 《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对在卢卡奇影响下形成的布达佩斯学派的重构美学思想进行清理,考量这个学派的美学思想的后现代转向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即新马克思主义或者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多元主义是此学派美学的价值根基,也是其民主政治模式的体现。这些思想正是布达佩斯学派的后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从苏格拉底吧息着说:美是难的,到宗白华亲践“诗意地栖居”,《美学十五讲》涉及了美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话题。索解美的神秘本质,诠释难以捉摸的美感,缕析美的范畴,触类美的缘际,标的美的功用,弘扬美的襟胸。这不只是一本让人了解美学的书,更能谆惠人去美丽地生活。
%26nbsp;%26nbsp;《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惟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研
《小窗幽记》十二种生活态度的性灵之书这是一部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余则。囊括花鸟田园、草木山水、男女情思、素衣轻食等方面,集审美情趣与处世艺术为一体。全书以格言为体裁,语言简明,雅俗共赏。翻开本书,一幅恬静悠然的生活长卷徐徐展开。问世400年来,备受古今崇尚真情至性之人喜爱。本书以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为底本,收录知名水墨画家林曦画作42幅。《幽梦影》发现生活意趣的品味之书这是一部唤醒审美力的品味之书。全书共收录219则语录体随笔,每则附有作者友人点评。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翻开本书,用全新的眼光发现生活之意趣,全面提升感知力与审美力。本书以道光年间世楷堂刊《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1935年中央书店“国学珍本文库”本。
《小窗幽记》十二种生活态度的性灵之书这是一部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余则。囊括花鸟田园、草木山水、男女情思、素衣轻食等方面,集审美情趣与处世艺术为一体。全书以格言为体裁,语言简明,雅俗共赏。翻开本书,一幅恬静悠然的生活长卷徐徐展开。问世400年来,备受古今崇尚真情至性之人喜爱。本书以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为底本,收录知名水墨画家林曦画作42幅。《幽梦影》发现生活意趣的品味之书这是一部唤醒审美力的品味之书。全书共收录219则语录体随笔,每则附有作者友人点评。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翻开本书,用全新的眼光发现生活之意趣,全面提升感知力与审美力。本书以道光年间世楷堂刊《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1935年中央书店“国学珍本文库”本。
《小窗幽记》十二种生活态度的性灵之书这是一部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余则。囊括花鸟田园、草木山水、男女情思、素衣轻食等方面,集审美情趣与处世艺术为一体。全书以格言为体裁,语言简明,雅俗共赏。翻开本书,一幅恬静悠然的生活长卷徐徐展开。问世400年来,备受古今崇尚真情至性之人喜爱。本书以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为底本,收录知名水墨画家林曦画作42幅。《幽梦影》发现生活意趣的品味之书这是一部唤醒审美力的品味之书。全书共收录219则语录体随笔,每则附有作者友人点评。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翻开本书,用全新的眼光发现生活之意趣,全面提升感知力与审美力。本书以道光年间世楷堂刊《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1935年中央书店“国学珍本文库”本。
本书立足于史料爬梳,在梳理和回顾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晚明文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晚明时代的突出社会症候 物 的崛起 为切入点,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视野展示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生活、文艺活动和审美风尚的基本历史特征,深入探讨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并对当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凸显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本书提出, 物 的崛起 与 生活美学 的兴起,对前近代晚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审美、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日常化是前现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化、艺术所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