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与《美学四讲》《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著名的 美学三书 。本书依照历史演变的的轨迹,将中国文化中的物质及精神美做了十分详细的论述,使读者对华夏之美的了解更加全面、生动、系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审美等一系列文化特征,更好地区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可中华之美、华夏之美。本版《华夏美学》为插图珍藏本,收录了近百幅古典山水花鸟图,全彩印刷,雅致精美,是一部图录式的《华夏美学》。
虽在俗世中奔波忙碌,心里却拒绝变成庸俗、麻木的人,总觉得生活应该是优雅的、鲜活的、免俗的,但有觉得很难达到。 其实,免俗不是要你脱离世俗社会,也不是要你不食人间烟火,只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就能领略免俗的趣味,拥有既世俗又免俗的生活态度。 《谈美》是中国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的巨著,全书共15个章节,围绕 美的欣赏、美的本质、美的创造和人生的艺术化 来书写。 作为一本 美学入门书 ,《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 ,阐释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得生动易懂,帮助读者构建出完整的美学图景。
本书反映了黑格尔的主要美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首要因素是理性内容。本书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被海德格尔誉为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全面的沉思。
《美学论集》收编了李泽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三十篇美学论文。内容大致分为美的本质论、形象思维论、论典型与意境、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等,更收录了《什么是美学》《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 《中国美学及其他》 等代表篇目。他创立了 自然的人化 理论,来诠释美、 美感,以及自然美的根源,发前人未见,影响至今。 本书系统性展示了李泽厚早期的美学思想,并为其后期美学思想的发展、成熟、完善奠定了基础。
《美学四讲》与《华夏美学》《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著名的 美学三书 ,是其美学思想的全面系统论著,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学读物。本书以生动精妙、简洁畅达的文笔,从古到今,由西至东,探讨美学领域的诸多命题,评析国内外各派美学思想,同时构建作者本人的美学观点,引领读者漫步光华璀璨的美学长廊。本版《美学四讲》为插图珍藏本,收录近百幅垂名世界美术史精美名画,全彩印刷,华彩灼灼,图文并赏。
今天人们对文人之物总有一种闲雅自然的印象,其实,它们的诞生,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的澡雪。《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精装版)》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 浊气 ,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 知己 。
《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整体思想的集成之作,无论从框架结构,还是从思想分布,基本反映出他身体美学思想的要点和*取向。从身体美学思想的由来、整体思想结构,到身体承担的人文学科使命、跨学科性质、日常生活的指向,既有对传统哲学的延承,更有自己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既有对理论清晰而缜密的辨析、阐述,更有打通理论进入生活孔道的现实关切。 在对身体美学较为理论化、哲学化的分析之外,《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还开辟出一个新的方向,利用身体美学对艺术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书中对建筑、摄影、表演艺术、戏剧与舞蹈、日常生活中自我塑型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人们的常识中,感性与理性、艺术与哲学的对立已经根深蒂固了。西方哲学家们的一些说法也加强了这种对立。维柯断言:感受强则理智弱,理智强则感受弱,两者是不可能共生共长的。尼采曾提出一个反方向的问题: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能搞艺术吗?尼采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恰恰从尼采开始,时代精神风貌大变,艺术与哲学的边界开始模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有了当代艺术,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被重构了。 本书以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为主线,大尺度地梳理艺术哲学的历史,力图呈现艺术哲学史从古典、近代到现当代三个阶段的总体特征。我们要问:美是如何发生的?这既是一个艺术史的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史的课题。 相应的超星线上选修课《艺术哲学:美是如何诞生的?》自2019年上线后广受欢迎,不到三年时间已有近14万人次选课。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 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美学漫步》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分为美与人生、美与艺术、美与传统三个部分。全书文辞典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每一位为俗务烦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从中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的美与诗意。
世途多艰,多难兴邦。面向未来,复兴中华。 著名学者何新讲周易、论语、老子、神话、汉武帝、美学。 学习传统文化的好书
美学是易中天的来时路。《谈美随笔》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全书分三卷:美学随笔,以轻松笔触谈论美学感悟。话题涵盖建筑、绘画、雕塑、现当代艺术;短篇美学论文,深入探讨美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范畴,包括文艺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艺术实践论、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等十余个问题。第三卷系统探讨《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这三卷,形成了由浅入深的梯度,无论是对美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还是有意深入理解美学、走进美学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迪,破门而入,一窥美学堂奥。
《美学十五讲》既是一本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普通读者了解美学、提高审美修养的知识读物。 该书从介绍了美的起源、本质,美的种类,审美和美感,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成就,艺术品的本质和鉴赏,美与现代经济与工业生产等问题。 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图片,使该书更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从苏格拉底叹息着说:美是难的,到宗白华亲践 诗意地栖居 ,《美学十五讲》涉及了美学领域里重要的话题。索解美的神秘本质,诠释难以捉摸的美感,缕析美的范畴,触类美的缘际,标的美的功用,弘扬美的襟胸。 本书介绍了美的起源、本质,美的种类,审美和美感,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成就,艺术品的本质和鉴赏,美与现代经济与工业生产等问题。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图片,使该书更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本书既是一本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普通读者了解美学、提高审美修养的知识读物。这不只是一本让人了解美学的书,更能谆惠人去美丽地生活。自2004年推出版后,不断有重印,2014年推出第二版;此次以精装形式推出典藏版。
遵循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及理论体系构成等内在脉络,本译著涵盖了康德美学的完整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实用人类学(节选)》《 人类学 反思录》《 逻辑学 反思录》《〈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判断力批判》。 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编译本书,并参照俄文版及英文版,做了大量译注工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权威性,使本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完备的读本。
从现代知识构建角度观之, 中国美学 既非古已有之,也非纯属舶来,而是 美学 与 中国 长期磨合下的产物。自清末民初传入以来, 美学 与 中国 的磨合不仅重新激活了美学内部本就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话语张力,也经由这一思想重组深度参与中国现代知识界的传统重构。在抗日战争这场民族国家的危机时刻, 美学 与 中国 的磨合也达至高潮。在此方面,朱光潜、宗白华、李长之三人极具代表性。无论是朱光潜美学视野下的儒学转向,宗白华通过中西比较对中国艺术意境论的营造,还是李长之以文艺批评方式进行的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构想,都堪称战时美学文化想象的经典案例。因此,探讨三人运用美学视野对传统的再造努力,不仅有助于理解 中国美学 知识范式的现代构建,也能深度推进对中国现代美学演进机制的认识。 《再造传统: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1
《中国美学通史》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的发展史,从上古时期的商代开始一直写到1949年,反映中国美学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全幅波动,力求成为一部闪耀着当代光芒的美学史。 先秦卷 先秦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也是中国美学史的*个思想高峰。本卷重点讨论先秦诸子各家对于美学问题的观点,以及美学思想如何与该思想系统中的其他部分相联系。 汉代卷 汉代是中华传统文化定型的时代,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也在汉代基本形成。画像砖的古拙典雅,大赋的铺张扬厉,建筑的庄严雄伟,无不凸显出汉文化博大、包容、人文化的精神。 本卷紧扣汉代历史文化特征,叙述汉代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成就。 魏晋南北朝卷 魏晋南北朝美学开启了中国美学发展的新阶段,秦汉讨论的若干美学问题在此得到深化,并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内涵的美学概念。本卷
唐,是中国历强盛的时期之一。大唐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 从长安城到大明宫、从乐山大佛到顺陵石狮,唐代艺术气势磅礴、虎虎生威,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敦煌壁画、金碧山水、唐诗,唐代艺术有丰富的色彩、鲜活的情感、无尽的意味,让人浮想联翩。 吴带当风 铁画银钩 ,唐代艺术将灵动之美发挥到极致,作品无不流畅宛转、生意盎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样张扬、这样辉煌的美,反映出的是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的审美理想,是繁华、富裕、强大、开放的气概与大国风范。 本书以唐人的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书画、乐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设、哲学思想等各个维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审美情趣、探讨唐人的审美观念。如此,犹如从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气、神,都将一
本书为赵敦华教授关于当代英美哲学研究的原创学术专著。全书分三篇共十五讲。 语言分析哲学篇 分别讲述了逻辑分析哲学的诞生,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语言逻辑思想,逻辑经验主义。 科学哲学篇 分别讲述了科学哲学的兴起,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推广,科学世界观学说。 政治哲学篇 分别讲述了自由主义的哲学传统,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罗尔斯的道德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政治自由主义与哈贝马斯 罗尔斯之争。
本书以不同时代的主要人物、天人关系、宇宙观念、家园意识、人居环境建设、环境美的鉴赏和体验等主要问题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六个历史阶段进行分述,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美学的基本内容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明确了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寄寓家国情怀、构建和谐自然的天人关系为目标的环境美学思想特色,同时结合城市、乡村、园林、建筑等实物遗存或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审美意识进行了具体的解读。
《何新论美》是著名学者何新四十年来美学研究的集萃,从古典文学到武侠小说,从甲骨文到书法以及诗词歌赋,从远古神话到哲学沉思,涉及种种包罗万象,篇篇议论精彩纷呈,归结为: 审美活动及艺术创作,对个人而言是寻求自身愉悦感之游戏;就其影响他人以及社会而言,则审美具有操纵人性、情感以及行为之力量。 何新以其创新思维进行美学研究,进而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与流变,立意高远,思路开阔,屹立中国美学思潮的浪尖,在学界影响广远。本书堪称经典,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