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全书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 美 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这部极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等丰富的例证,另也将每个时代的作家、哲学家所摘选以及比较
本书讨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象级个案和鲁迅、沈从文、郁达夫、张爱玲、废名、卞之琳等作家的经典作品。试图把文学主体理解为现代性的美学形式,通过形式的审美中介,探究现代审美主体创生的文学秘密,寻找文本内的主体建构与文本外的历史文化的深层关联。本书还讨论了现代文学的文体特征、诗学形式以及叙事结构与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层联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内在纠葛等议题,终试图达成对现代作家把握世界的诗学方式的总体探究。
生活美学,是一门学科( 生活的美学 ),更是一种生活理念( 美的生活 )和生活姿态( 审美地生活 )。本书确立了生活美学作为 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 的学科定位和作为 回归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 的核心规定;爬梳中国社会所固有的生活美学传统,为中西方生活美学建构指明了 新构 与 返本开新 两种不同路径;剖析以公共艺术、日常设计等为代表的当代生活美学实践,重构以 全球化 微时代 电子复制 景观社会 等为表征的新历史语境下美学与生活的关系;以 实现美好生活 为指归,反观生活美育与审美人权等问题,集中展示生活美学作为新世纪美学新潮与主潮的范式与尺度双重价值。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
美学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美学和艺术哲学最重要的文献,是黑格尔精神哲学的“绝对精神”部分。本书展示了绝对精神如何在艺术里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论证了绝对精神为何必然进一步向着宗教和哲学过渡。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讨论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理想在艺术里的三种特殊形式(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理想在各门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的体系里的具体表现。本书包含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关于象征型艺术的讨论。第一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美的理念或理想、艺术创作的要求和条件等核心议题。这是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和概念论部分的应用,尤其从本质与现象(映象)、内容与形式、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等关键概念出发讨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方方面面的具体表现。他借助大
本书是卢卡奇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以日常生活作为美学的本体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实践论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审美和艺术做了系统的考察,成为国外阐释性美学的一种范本。书中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对艺术和审美的起源、审美的目标和结构本质、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心理学及美学原理以及艺术的社会效应做了独到的剖析,并且指出,艺术具有反拜物化的使命,它要在他律与自律的博弈中,发挥人类自我意识的功能。作者认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种存在形式、以及它们间的关系处于第一性,而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居于第二性,这些会随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艺术既模拟、模仿了现实,又体现和激发人们的情感;审美活动来源于劳动,其主观因素在拟人化的特征中获得表现。因此艺术和审美的对象无不是人的世界,同时是人们精神的外化,
作为 新现象学 的代表人物之一,格诺特 柏梅把美学看作感知学,即一种作为普通感知理论的研究,重申美学初的问题即感性认识问题,由此提出了 气氛美学 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将美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中。 本书是柏梅教授在美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涵盖了对气氛、感知、身体、 我 和事物等核心概念的解释,对当代美学的发展以及艺术研究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种以普通感知理论为基础的新美学, 感知学 理论的建构扩大和深化了艺术现象的研究范围,更加契合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它作为一个艺术创造力的原点应该得到*先的认识。
《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 生命超越 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空间之外、时间之外、自身之外、色相世界之外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形态论;后五讲则是对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美学范畴的讨论,这是范畴论。书稿深具学理,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颇见学术功力,兼之行文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美学著作。
《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全书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 美 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这部极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等丰富的例证,另也将每个时代的作家、哲学家所摘选以及比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 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 清单 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 实用清单 、 诗性清单 、 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 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 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 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翁贝托 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本书为美国美学史专家保罗·盖耶对康德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盖耶的康德美学与美学史研究中,哲学美学的最主要的核心问题得到了历时性的关切,也就是把一些审美的基本问题,还原到它们所诞生的历史语境中去,然后观察这些问题是如何在美学史的发展中被深化、被解答、被辩证地讨论的,并且往往能对问题给出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回答。盖耶的美学史研究,循着两条线前进:一条线以人物为主导,从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的角度,概括人物的美学思想;另一条线以问题为主导,研究不同的历史人物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并进行辩证分析。
《古代美学》探讨西方美学史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是塔塔尔凯维奇作者三卷本《美学史》的第一卷。作者将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视为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转折点,据此将整个西方美学的历史分为三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部分又进一步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古代美学理论,其中既包含美的理论,又包含艺术理论;既包含研究审美对象的理论,又包含研究审美经验的理论;既有描写的又有规定的,既有分析的又有解释的。依时间顺序,以人物或学派为栏目,以概念发展历程为纲,本书将自希腊早期直到普罗提诺的古代美学理论条分缕析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美学史》自1970年出版英译本以来,备受瞩目,被奉为 不朽的美学史 。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
本书基本上收录了美学家与美术史家邓以蛰现存的所有著述,内容涉及他在诗歌、雕塑、戏剧以及书法和绘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基于现代学问去研究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把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国书画理论作一种哲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中国书画的具有相当完整的系统性的美学理论。
选入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少部分是从1950-1964年出版的《新艺术创作论》、《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和《喜闻乐见》等集子中选出的,大部分是从“文革”以后即1980-1987年出版的《开心钥匙》、《论凤姐》、《再再探索》、《不到顶点》、《了然于心》、《审美谈》、《审美的敏感》、《似曾相识》等著作选出的。近年来写成的《审美心态》,虽已在刊物上发表过三四章,因全书尚未出版暂不选入。文章次序的排列以文稿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准。
不读经典,也能活得好好的,但问题是,“活得好好的”意味着什么?《诗经》《论语》《庄子》《孟子》《老子》……含藏着中国人最初的政治制度、文学风格、礼仪风俗、生活方式的来源。读懂它们,会发现我们对生活的想
时空是人们感知世界与体验生命的方式和姿态,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维度。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这一枢纽性问题,考察中国古代时空意识对美学思想观念的深层影响。具体包括三大版块:一是先秦儒道与佛教禅宗的时空观及其美学意蕴;二是中国古典美学基本范畴中的时空观;三是中国古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园林等艺术中的时空形式及相关问题。 本书以 自然时空 心理时空 形式时空 三个理论维度,结合儒、道、释等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美学及艺术理论中的审美思维、审美心胸、审美形式、审美理想、审美超越等问题加以论析阐发,勾勒了中国古代时空美学的理论框架,更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艺术的文化底色与精神。
让 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其著作《消费社会》《物体系》等都曾在国内风靡一时。然而,虽然其作品大多已经被译介到国内,国内研究者也发表和出版了不少鲍德里亚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但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于孤立而表面的考察, 缺乏深层的开掘 ,对鲍德里亚其人其思缺乏一种综观式的全面认识。 本书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鲍德里亚研究的这一空白(包括对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空间哲学、荒诞玄学等的研究), 勾勒出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思想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间内在的脉络 。
全书以时间为序,分别讨论17、18、19世纪的法国美学。部分以古典主义奠基为主题。第二部分是全书重点,以美和趣味为主题,分别讨论克鲁萨、杜博、安德烈、巴托、孟德斯鸠和杜博的美学思想。第三部分以美的失势为主题,讨论模仿问题、库赞美学、丹纳决定论、表现与同情问题。全书在全面整理法国美学主要文献的基础上,围绕古典主义这一总论域探讨法国美学的体系性面貌。无论是文献整理还是对法国美学体系的认定,在国内均属首次,有填补空白价值。
本书探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学理渊源,阐发一种微观的精神,深入思想发生的细节。全部的批判都指向:传统哲学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宏大叙事,忽视了哲学起源的原初复杂性。 借助对海德格尔、萨特、德勒兹、拉康、德里达等人著作的重新解读,作者指出,他们都从语言、历史、道德等不同领域出发,批评思想的现成性与必然性。作者主张,要将必然性变更为可能性,将同一性视为可重复性,而重复意味着差异,差异则使得陈旧的思想结构处于不稳定与趋于消解的状态。这使得哲学从宏观走向了微观,思想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汉堡剧评》是哥特霍特 莱辛1767 1769年所作戏剧评论的合集。这些短文深刻而精辟,是文艺评论的范本,不限于批评剧本创作、演员表演或观众品味,还尤其表明了莱辛对戏剧本身、戏剧的哲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观点。他批判了法国新古典主义剧作家的教条主义,认为他们曲解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重新阐释《诗学》,提出了自己对 美 的见解,对诗人和剧作家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莱辛的思想对席勒和歌德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另外,在《汉堡剧评》中,《拉奥孔》的核心问题 诗与雕像的关系 有了某种回响: 表演艺术介于造形艺术与诗艺之间 。所以说,若想完整理解莱辛的美学观点,《汉堡剧评》是不可不读的。 本书涉及的剧目,很多已经被时间的河流冲刷侵蚀,无人再演,绝迹于舞台,然而
国内外不同时代的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对古希腊罗马美学做过很多研究,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这种研究引向深入,这是本书面临的任务。为此,作者结合社会和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外文资料和近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学理论思想、具代表性的美学家和具影响力的美学流派,努力向三个方面深入:向原著深入——细读原著,准确理解古希腊罗马美学史中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向横向深入——加强研究与美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思想文化现象,充分揭示美学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向纵向深入——研究美学史中实际存在的历史影响,以帮助我们认识西方美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借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把握古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