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就是东方的学者,是千百年来研究并推崇孔孟之道的仁人志士。传统儒生都非常注重人格上“超我”结构的建立,即将个体融入社会整体结构中,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理想。 儒家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精要,历史上,曾造就了无数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兴邦治国的人世巨儒。儒家文化在修身、立世等方面,永远笃信加法和乘法。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当今天下士子仍然是养其决泱气度的现实支柱。 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华儒家的全貌,领悟其光鉴照人的不配形神,本书在梳理儒家思想发展史的同时 ,对儒家的思想精要及代表性儒生作了详细介绍。200多幅插图,不仅加强了该书的视觉美感,而且也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强化和延展,是一部全面介绍儒家文化的历史,又适于当代阅读的全彩读本
本书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儒家及其思想,解释了何为“儒”,何为“儒家”;指出了儒家的重要性,儒家与封建礼教的不同;概要总结了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儒家的修身之道;分析了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发展,提炼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解说了儒学由书斋进入现实的条件和过程;揭示出儒家与君主的对立,也指出了儒家之不足。 本书内容由作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长江商学院和许多大中型企业进行过数百次演讲,说理深入浅出,用语雅俗皆宜。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儒家文明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千回百转,一直延续下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侵入,封建王朝的解体,尊孔读经正式终结,儒家文明受到严重的挑战,儒家思想也是几经曲折,但依然保持着活力,对中国的政冶、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的影响。 儒家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地域上的错位,表明二者不是等同的。儒家文明以中国为发祥地,以中国东部为中心,其地域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的地域性文明;中国文明则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包括其他文明因素在内的多元文明。 儒家文明虽然不等于中国文明,但是毫无疑问,中国文明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国原地区的文明是典型的儒家文明。东亚其他国家接受了儒家文明,而且在基本内涵上并没有突破中国儒家文明,因此我们这里讲儒家文明
本书是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著作,分为性命、存心、伦理等类。作者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病,提出了自己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
《儒生(第2卷)》集刊主要刊载中地儒家的学术研究论文、思想文化评论以及社会活动方面的信息。 《儒生(第2卷)》集刊秉持公益性、独立性、民问性,既是儒门同道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各界认识当代儒生的窗口。儒家立场、儒学理念、儒教事业,是《儒生》辑刊的宗旨。 凡关切中国及人类命运的思想探索者、社会实践者、儒学服膺者,通过阅读本刊应该会有所启发并有所益助。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时期,旧的社会秩序遇到极大的危机。从社会根源来说,这是由于当时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阶级,这些社会新贵经济上有着极强的实力,他们不满于与自己的经济势力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向旧制度、旧秩序发难。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走上社会舞台,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形成了许多政治文化中心,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儒家学派就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 首先,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血缘家庭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是由氏族部落进入国家社会的,从国家的发生来看,它与血缘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夏商时期,政权的嬗递尚无严格的规范性,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完善与加强,它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人王国维
本书汇集了孔子做人做事智慧的精髓,对于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学习等问题都在书中进行了透彻的论述,并且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孔子言论中的智慧。
这是一部全面解读儒家文化全貌,真正让儒学智慧走进当代人现实生活的国学经典。书中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重要典籍,还详尽细致地收录了儒家文化的重要知识点,采撷了儒家文化思想宝库中最耀眼的精华。本书集历史性、文化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儒家文化的通俗百科读本。愿您在阅读此书时,可以与我们一起,共同在浩淼的儒家思想长河中畅快遨游!
21世纪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前景和发展趋势为:多元并茂、东西互补、不断趋同。儒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其思想精华在21世纪仍将发挥灿烂的光芒,仍将不断被东西方文化所吸取,在创建人类新文化的艰难奋斗中,充当世界性重要角色、做出自己的贡献。本书分析、支持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日本社会学家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见解。还分析和批评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中国文化研究专家列文森等否定儒学现代价值的观点,分析与批评了美国文化战略研究专家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 读者对象:以中文、历史专业的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十三经”是影响古代中国的十三部儒家基本经典,是国人的传统读本。20世纪初几位国学大师有《群经概论》之类的著述,40年代蒋伯潜先生著《十三经概论》,后朱自清先生有《经典常谈》等介绍性的著作,但已不适合今天读者的阅读需要。 本书是夏传才先生的课堂讲录,全面吸纳众家之研究成果,综合评述十三部经典的来龙去脉、旨趣意涵,又不断吸收新资料,边讲边改,历经十七年成书,深受欢迎,将古奥艰深、卷帙浩繁的十三部经典讲解得清楚明白、意趣迭出,是了解“十三经”的基本入门书。
赵逵夫注评的《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部分,本书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解说。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本书从中选出了部分诗篇,希望能给读者朋友带来的收益!
本辑共收录了21篇论文。这些论文的作者,有好几位是外知名的新儒家学者,如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先生等,他们不仅对传统儒有系统、真切的了解,而且对当代新儒学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精辟的理论创新;有几位是当代新儒家的理论探索者,如林安梧、李明辉、罗义俊、颜炳罡先生等,他们既对其前辈的学说做了较深刻的反省,又能提出自己的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新说;有几位则介乎儒与非儒之间,或者是抱持各观主义研究态度的学者,如龚鹏程、王邦雄、钱逊、杨国荣、欧崇敬先生等,他们的论文往往更具理性、客观的特色,在对儒学与新儒学的批判、分析和展望中,有着精到的睿识与深刻的洞见;有的则是刚刚步入学术界的青年学者,他们对当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分析也有其个人的体悟与独特的见解。当然,也有传统儒学业与当代新儒学的批评者
《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分为四部分,依序是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所作的批评辩证。其中《论语》的内容最多,着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向善”。探讨《孟子》部分时,作者分析了一系列与人性有关的概念,最后也与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大学》部分中,作者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与朱注有别,也与王阳明的诠释不同。到了《中庸》部分,作者则像是撰写一份心得报告,因为前面三书确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调,至《中庸》已有总结的意味。
本书是儒家教育伦理研究专著。全书设三篇十一章。理念篇在比较中凸显人性、人伦、至善是儒家教育伦理三个基本要领和基本理念,实践篇在比较中探讨儒家教育的实践原理;师道篇在比较中探讨儒家教育实践主体的工作原理。本书对儒家教育伦理做了全面阐述,认为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征程中,儒家教育伦理思想中的合理部分仍然具有普世的、现实的价值意义。
本书是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有儒家知识分子研究的著作,收录的定他学术地位的九篇论文前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体系,标明儒家知识分子的神趋向;中间3篇考察宋元明清新儒学纪元的面貌;后两篇对统儒学的现代意义的思考。从本书中可以窥见作者在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底,极其可贵的是:作者是使用现代西方的方法和话语来重新整合传统儒学的,所以很有新意,作者的思考和表述乏精彩之处,品评人物也十分中肯,少偏颇之处。本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能给你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本书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部分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已之学,为儒家纪元的伦理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