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分20篇,492章。两千多年来,它教导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习、交际、处世、修身、为政。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骨性格、道德智慧,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由于此书年代久远,文字又缺少历史背景,故歧义颇多。现代人常常缺乏历史知识与古文功底,想要读懂读透,活学活用,颇为不易。但若参照前辈学者的解读,必能事半功倍。 唐翼明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论语》一书,他从总角之年读到耄耋之年,历经几十年积淀,方著成这一集注释、译文、导读于一体的《论语》读本。 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近16000字悉数收录,精心编校。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
本书是唐翼明先生《论语新诠》全本注解。 与其他版本《论语》的不同点: 《论语》对每段的解读氛围三个部分,分别是解释、大意、导读。 【解释】这一部分是对字、词、句的疏解,需要时也做一些背景交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真正读懂《论语》,不采用只对重点字词单独解释的方式,而改采逐句串讲的办法,尽可能让解释清楚、明白而又好读,避免繁琐炫博的考证。同时考虑到今天大部分读者都缺乏古文基础,所以会连带讲一点文言语法。在读《论语》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古文修养。 【大意】的目的是用流畅的白话文把本段的意思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完解释之后对全段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追求严格的直译,只注重意思的表达。 【导读】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更全面、更深一层理解本段的内涵,所以注重此段跟孔子整体思想的关联,以
《礼记》是一部 礼的百科全书 ,不仅有对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还包含着做人做事的原则。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我国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 本书用浅显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读者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本书围绕中晚唐儒学所面临的困境:“末学驰骋,儒道不举”,儒学如何在争鸣中寻找独尊的出路这一时代课题展开,全面、深入、系统地考察了柳宗元对中晚唐“儒学复兴”所做出的贡献。就中晚唐如何实现“儒学复兴”而言,又具体细化为以下四个小问题:一是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二是儒学经典如何重新得到活力;三是如何重归儒学的基本价值;四是如何重现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柳宗元一生志在“明道”,以复兴儒学的自觉意识,对以上问题作出了矜创性的解答,主张“统合儒释,宣涤疑滞”、疑古辨伪、“天人不相预”和“文者以明道”,由此呈现出唐代儒学与两宋儒学复兴之间的历史联系,体现了柳宗元思想别于正统而又同于正统,处于正统与异端之间的思想特征。
在人生的字典里,我们总把“财富”、“知识”、“权力”、“名望”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试图用2万多天的生命,去追寻这些我们以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以为先有了这些,才会有幸福,开更好的车,住更好的房,吃更的酒宴,去更令人羡慕的盛会,但是当曲终人散,繁华落尽,内心依然空虚落寞,怅然若失。 等待幸福的心,被你丢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一本开启、彻悟直达幸福的手册。 烦恼如何产生的?满足的自我本身是一个假象吗?如何进入当下,感受此时此地的幸福?对时间与空间的焦虑,其实是完全不必的?本书从分析烦恼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自我的虚像入手,通过对当下和时间的思考和一个个睿智的哲学和科学故事,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心灵世界的大门。 你会发现,开启的幸福一直就在自己那里,从未远离。你会发现,觉醒后睁开的双
《孔子家语》一书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答和言谈行事,以及孔子与时人、各诸侯国君王的问答,生动地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本书对古籍进行注解、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
《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分为四部分,依序是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所作的批评辩证。其中《论语》的内容最多,着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向善”。探讨《孟子》部分时,作者分析了一系列与人性有关的概念,最后也与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大学》部分中,作者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与朱注有别,也与王阳明的诠释不同。到了《中庸》部分,作者则像是撰写一份心得报告,因为前面三书确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调,至《中庸》已有总结的意味。
国学典籍浩繁精深,研读者难免无从着手。本书为 轻经典 丛书之《论语》,从中遴选出200句精粹,条分缕析地加以解读,让读者在200句之内领会孔子的思想精髓,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提高阅读效能,将厚书读薄。对于每句经典,我们配置了出处,生僻字注音、注释,译文,经典解析,故事链接,古为今用,并精选了典雅的古版画穿插其间, 意趣盎然,轻轻松松带你走进经典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