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憨山大师注《庄子内篇》,创意于约万历十六年(1588年),*终克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前后长达三十二年之久,堪称憨山后半生倾注心血的精心之作。大师自言: 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予尝谓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论语新注新译》(简体字版)主要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论语》中一百六十余例古今见仁见智的疑难词句,以译注的形式将这些成果融其中。在注 《论语》的诸书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杨逢彬先生的祖父是著名学者杨树达先生、叔父是杨伯峻先生,一家三代对《论语》的注释薪火相传,本书译注水平极高。2016年繁体字版在我社出版后社会反响极好,我们希望再以简体字版出版,简体字版也简化了原书的一些考证部分。简体版的读者相信会更多,对经典普及工作极有助益。
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 文化重建 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蕅益大师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四十三岁,始述《周易禅解》;清顺治二年(1645年),年四十七岁,撰《周易禅解》竟。大师自言: 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耳。
《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立足学术前沿,谨遵学术规范,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 《论语诠解》体例由 概说 、 诠释 和 解读 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 概说 ,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 诠释 和 解读 , 诠释 对各章主旨详加阐述,并对重点词汇和疑难字词进行独到、客观的阐发; 解读 重在对各章文义进行简明易晓的说明。
钟泰(1888 1979)为现代学术思想大家,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2021年末,《钟泰著作集》出版。今次分批出版单行本,以应大众之需。第一批包括《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理学纲领》《古诗讲义》四种。 《理学纲领》凡十二目:正信、尚志、知本、辨义、居敬、格物、乐学、尽性、理气、心性、读书、讲学。本书据钟泰手稿整理,篇幅不过数万字,然上下古今,醇深明粹,为八百年理学传统最后的精要总结,入门、深耕两相宜也。另附《〈儒林典要〉拟收明代诸儒书目》。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
《孔子哲学思微》不仅给出了孔子哲学的新解,还提供了比较哲学的范本。这种大跨度多层面的对话,由哲学家郝大维和汉学家安乐哲通力完成,故而既展开于哲学思辨传统与汉学考辨传统之间,间接地表现为中西圣哲的恳谈,又展开于古代经典文本与现代阐释话语之间,鲜明地表现为古今心音的交响。《孔子哲学思微》令人信服地证明,鉴于长期以来的文明碰撞和思想混杂造成了难以自拔的阐释迷宫,所以倘要澄清对中国精神的某些不自觉误解,往往有赖于加深对西方精神的批判性理解。
Array
《孟子诵读本》(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 之一,专为4 12岁的青少年儿童编写,我们依据版本收录《孟子》全文,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作品从公羊学谈起,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尤其解析了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是从一个角度切入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作品。
本书辑录汤老10篇有关儒学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对传统儒学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天人合一》《论知行合一》《论情景合一》探讨儒学有关真、善、美三个价值取向的基本态度;《论普遍和谐》《论内在超越》《论内圣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谐的背景下为当今人类解决矛盾冲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其他《论道始于情》《论和而不同》《论周易哲学》各篇亦从多个视角深入浅出地对传统儒学作整体观照,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在新旧世纪之交,汤老标举反本开新这一哲学命题,指出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在于抓住当今中西文明对话、激荡的契机,反思、自省其传统,打通古今中西,从而使国人在华夏文明丰厚遗产的基础上重构价值理念。
《传习录》是明代王守仁(王阳明)的哲学语录。由门人徐爱、钱德洪等辑录。编入《阳明全书》作为首篇,共上中下三卷。 传习 一词,语自《论语 学而。全书采用学生问,王阳明答的形式展开,又收有一些书信,内容丰富。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和 万物一体 等, 在书中均有体现。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要读的经典之书。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儒家哲学》从 儒家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
《墨子》别具一格,力图解决一些墨学里纠纷的问题。先生自言:像 墨家得名的由来 墨子的生卒年代 墨学的全部系统 别墨和墨经 等处,以及许、宋、尹、惠、公孙诸家和墨学的关系,在本书里均是想独辟蹊径、自造一贯的见解。《惠施公孙龙》简要叙述惠施和公孙龙的生平,为二者列年表,并对其主要观点进行阐析。
本书以“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原本,从中选取了《四书语录》《五经语录》各100条进行编纂。其中《大学》7条,《中庸》9条,《论语》50条,《孟子》34条,《周易》23条,《尚书》19条,《诗经》16条,《礼记》22条,《左传》20条,并为各条做“提要”和简明注释。“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为政以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耳熟能详的警句均收录其中。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我国极重要的古典文献,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人看待世界与为人处世的哲学基础。宋元以后,是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在古代有极大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门人辑录,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与教育原则,其突出的思想是以德治国,实行仁政,推崇仁与孝,主张推己及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发挥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德服人及“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以民为先、保障人民权利、为民制产的民本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要培养人的礼义廉耻四端,加强人格修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发扬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孟子》一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