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勿过度 自律给我自由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僭主 唯一的善是知识,唯一的恶是无知 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 哲学,是全部智慧的综合。纵观西方哲学2500年的风景,作为思想探险的导游,哲学学者周濂用通俗的语言介绍深刻的思想,借助日常有趣的小例子进入枯燥的理论,在鲜活的生活事例和抽象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带领我们一步步地拾级而上,探索每一处哲学景观的历史背景和妙处所在,解析各种哲学理论的关键和细微之处,讲述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通过这场思想的探险,恢复好奇的本性,站在思想的高墙上,鸟瞰全貌,看清差异和联系,在 未经考察 和 过度考察 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 书籍 ,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 20章后补充了 政治哲学 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注本)》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注本)》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 超人 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
人生的意义,真正的盼望,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道德 最后的根据 是什么,关于世界,我们究竟能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 这些让你困惑的根本问题,也曾困扰过孔子、苏格拉底、尼采 康德晚年说,他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部书也想提请读者以这三个问题为准绳去考察哲学的历史。书中对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做了历史梳理,既有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哲学,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哲学人类学等西方思想。最终你会发现,虽然每个时代的每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上,他们能做出的回答并不是无限多样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本册为上卷。包括:卷一 古代哲学,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三篇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卷二 天主教哲学,第一篇教父;第二篇经院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全书共分6卷,卷一,世界之思,23篇。卷二,历史之思,40篇。卷三,社会之思,23篇。卷四,文化之思,27篇。卷五,智慧之思,43篇。卷六,36篇。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辨析,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等等之外,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对当前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作出回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思,对中国道路的反思等等。从结构安排上来说,书稿是由一系列随笔式思考笔记根据相同的主题连缀而成。这些思考笔记有长有短,但基本上都是完整、扎实小文章。有的长篇相当于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相关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有自己一套自洽的理解,有自己独立的见地。
《拉康选集》(汇集了拉康一生*主要的学术研究论文,涉及精神分析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每一篇论文的发表,不仅在法国,乃至在英美学界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反响。 拉康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兰西化,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学说,其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 拉康在精神分析学史上*个给予这门学科以哲学根基,他的思想渗入到哲学、文学、语言分析等邻近学科。法国作为欧洲精神分析的主战场,拉康的学说,无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欧洲学人。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Ⅲ精神哲学)(精)》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第三部分,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大*。本书是在原来根据“格洛克纳本”的《黑格尔全集》第十卷中译本基础上,对照“理论著作版”的《黑格尔著作集》第十卷进行改译,杨祖陶先生的学术修养和谨严的译风保证了本书译文的高水准,力求切合原著原意。为了帮助读者阅读,书前还附有详细的译者导言,书中增添了必要的注释,术后附有中德对照的索引。
《古希腊罗马哲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是对从米利都学派到晚期希腊哲学派别的哲学家的著作的辑录。每个哲学家之前,先有文献记载,然后是著作残篇或著作选录。这部著作作为哲学教学的原始文献,对中国的西方哲学教学和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从笛卡儿到康德的近代哲学、康德之后的欧洲大陆哲学、从密尔到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其作者皆为一流的哲学史家,以清晰精练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与哲学史作品常见叙事方式不同,本书着重严格而清晰的分析,对厌倦了教科书式的表述方式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有益的读物。无论是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会从中汲取到知识和灵感。
在《差异与重复》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德勒兹对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了阐发:纯粹差异,既非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亦非概念性差异,而且绝不从属于同一性、类比、对立和类似性;深邃重复,绝不能被还原为相同事物或相同元素的机械重复、物质性重复。 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非常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
人类学家列维 布留尔曾说过: 任何人类的大脑,无论智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原始思维都依然根深蒂固。 在《希腊人与非理性》中,著名古典学家E. R. 多兹描绘了直到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化中非理性力量的影响,揭示了古希腊精神世界中重要却相对不为人知的一隅,对 希腊文化是理性主义的胜利 这一传统观点进行了反思。他利用现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我们没有直接观察到任何一个社会可以免除 原始的 思想模式,那为什么就应该认为希腊人可以免除呢? 这部1951 年首次出版的哲学经典,被评论家誉为 现代希腊学术研究的一个事件 ,和 一部怎样赞美都不为过的著作 。
本书为马舍雷对斯宾诺莎哲学话语研究的力作,不仅就斯宾诺莎本人的哲学基本结构进行了明白、确切的解析,更为重要的是,探究了霍布斯、帕斯卡尔、孔狄亚克、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阿多诺、福柯、德勒兹和奈格里等 节点 式大哲学家们同斯宾诺莎理论难题性的内在关系,堪称一部以斯宾诺莎为中心的思想史,对当代重启对斯宾诺莎哲学唯物主义的思考意义重大。
伯林在书中系统地阐释了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思想状况,他撷取这一时期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包括赫尔岑、巴枯宁、别林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深入分析他们秉持的观念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并且进一步探究了俄罗斯民族作为一个群体所具备的思想特征。全书论述纵横捭阖,既有对思想巨匠的细腻刻画,也有对历史脉络的宏观把握,揭示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异常重要的思想跃动期。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经历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主要阶段。“三大批判”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其批判时期哲学思想的集中表述。“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是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判断力批判”是要消除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自然和自由、现象和本体、知识和道德的分裂与对立。因原著深奥难懂,本书编译者杨祖陶和邓晓芒力求通过认真比较、借鉴和独立取舍的选文,以不太长的篇幅反映出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的精神原则、论证方式及至其全部体系的精髓,与过去印行的许多康德著作汉译本从英文转译不同,本书的全部选文均据德文本直接译出,以求更好地传达康
胡塞尔的研究致力于将现象学系统地扩展为一种普全的意识分析学。从1905年关于直观现象学的哥廷根讲座的更为宽泛之联系中,产生出了1928年才发表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如果《逻辑研究》因其论题而主要将目光朝向自发主动性的意向成就上,那么在这些 讲座 中所揭示的则是纯粹被动发生的意向成就,在这些成就中,流动中的意识生活在一种隐蔽的连续综合中,按照一种严格的本质规律性,作为在时间上存在的体验流而自为地构造起自身。在这里开启了对意向性本质以及对其构建意向蕴涵的诸方式的全新洞察。
索福克勒斯,这位古希腊的诗人与剧作家,能够告诉21世纪的我们什么? 在本书中,美国著名古典学家查尔斯 西格尔以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进路全面分析索福克勒斯的所有现存剧作,探查索福克勒斯如何在悲剧中反映人类为了争取秩序和文明的生活,不断在社会和个人内部对野蛮、混乱、暴力等威胁进行抗争,极富创造力地重新阐释了索福克勒斯。西格尔不仅将索福克勒斯视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悲剧家,更对索福克勒斯有关人类境况的反思进行了整体性讨论,呈现出严肃的思想家索福克勒斯。
本书收录了柄谷行人在1986年至1988年连载于《群像》杂志上的 探究 。继《探究(一)》中对 唯我论 和抽象的普遍性进行批判后,柄谷行人在《探究(二)》中着重考察了 独特性 的问题。从这一主题的选择上,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柄谷行人对于黑格尔的批判态度。 通过专名问题和 作为单一性的个体 的问题的语言学和哲学讨论,柄谷行人全面批判了从黑格尔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代西方哲学传统中 个体(特殊性) 与 类型(一般性) 的认识框架,试图重新回到康德的所谓 超越论式的自我 并从中引导出关于 独特性 的理解。这一问题线索延续了《探究(一)》中关于 他者 和 外部 的考察,并进一步将这些问题和政治哲学的一系列主题 如契约论、民族国家、市场等等 联系起来。 无论是为了明确柄谷行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立场,还是为了追踪其思想转变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众是轻信和易受骗的,古斯塔夫 勒庞的《乌合之众》让群体的愚昧性深入人心,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也让人们深信大众会盲从权威。可是果真如此吗?法国知名认知科学家雨果 梅西耶颠覆性地指出,人类从来都不好骗,他们看似的轻信、盲从甚至迷信,其实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符合自身zui佳利益的选择。 全书围绕 开放式警觉机制 这一人类沟通的核心机制展开,指出人类拥有一套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和检验的认知机制,使我们能开放地接受有价值的资讯,又能警觉地抵制危险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没有把握的信息时,人的预设是保守的,而非轻信的,所以我们犯错更可能是因为在该信任时不信任,而非在不该信任时信任。 阅读本书,你将看大量颠覆性的认知科学知识和精彩的故事,看到决定竞选、广告、说服和谣
文艺复兴向来被视为现代世界的开端。如马克斯 韦伯所言,这是一个高度除魔的世界,不仅人类世界的魔力被祛除,自然世界的魔力也丧失了,彻底沦为一个理性化、均质化甚至机械化的物理世界。 本书从韦伯的命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史论述出发,围绕文艺复兴哲学代表人物皮科 米兰多拉展开研究,检讨 世界的除魔 这一现代性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端。皮科通过揭穿占星术的魔法性,破除预定的宇宙等级论,第一次赋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与此同时,皮科又极力主张魔法,将人理解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一个具有神奇魔力并不断魔化的魔法师。既魔化,又除魔,皮科的魔法思想表明了现代性生成的复杂机理,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代世界诞生的契机。
本书为齐泽克纪念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而作,其取径方式颇为独特。正如书的标题《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所示,齐泽克以黑格尔的哲学之 眼 来反思连线大脑,对于人的精神过程直接与数码机器相联通这一设想展开哲学分析。他探究了连线大脑效果与正在崛起的奇点概念,并在连线大脑如何影响人的经验这一问题与人类个体的自由地位问题之间往复考察,直面了下述难题:如果机器可以解读、实施、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人类精神、主体性以及 生而为人 的真正本质将面临何种挑战。最终,齐泽克使黑格尔的思想与我们当下正在展开而前景未明的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展示出为何黑格尔比起其他一些理论家来说是更为有趣而深刻并且值得信赖,为何21世纪必将是属于黑格尔的世纪。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 此在入手,在对 存在 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