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占经(套装上下册)》一百二十卷,与诸书所载不符,当属后人分卷有异。自一卷“天占”至一百十卷“星图”,均占天象。自一百十一卷“八谷占”至一百二十卷“龙鱼虫蛇占”,均占物异。或一百十卷以前为悉达原书,故与《唐志》及《玉海》卷数相符。其后十卷,后人以杂占增附之欤?卷首标衔,悉达曾官太史监事。考《玉海》开元六年诏瞿昙悉达译《九执历》,则悉达之为太史监,当在开元初。卷首又标奉敕撰,而奉敕与成书年月皆无可考,惟其中载历代历法止于唐《麟德历》,且云李淳风见行《麟德历》。考唐一行以开元九年奉诏创《大衍历》,以开元十六年颁之,其时《麟德历》遂不行,此书仍云见行《麟德历》,知其成于开元十七年以前矣。所言占验之法,大抵术家之异学,本不足存。惟其中卷一百四、一百五全载麟德、九执二历。《九
石涛是传统艺术后期发展中卓具创造精神的理论家,《石涛画语录》可谓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压卷奇作。石涛论画以 一画 为中心, 一画 是天地赋予人的生命创造精神,荡去一切遮蔽,将人的创造力释放出来。石涛说, 法自画生 ,法,不自古人生,不自山川外在面貌起,自我的心中出,在我此时此刻作画时的笔下流出。它所表现的就是石涛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是为我法的创造原则。
清初八大山人是独创派艺术家,也是一位深邃的思者。作为一位僧人艺术家,他所服膺的禅宗曹洞宗思想旨趣在其一生艺术创造中烙下深深印迹。曹洞宗以 渠正是咱,咱非渠 学说为宗旨,其创始人洞山良价一日过河涉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豁然开悟。作偈中有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的话。影子(渠)由我(咱)照出,而我非影子。良价在返自观照中,发现了真性。八大山人 画者东西影 的艺术哲学,正是以生命真性为中心而展开的。
《道德经》即《老子》,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道德经》所传注本甚多,仅《正统道藏》就收录注本五十余种。本书收录了河上公章句、王弼注、司马光论、苏辙注等经典的老子注、论等,均以《正统道藏》为底本,简体横排,方便读者阅读。
本书探讨宋元以来中国绘画发展的内在思想因素,认为发端于两宋、在元明以来思想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理学(包括心学)是影响宋元以来绘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理学对中国画的影响,一方面强化中国画的功利主义传统,将 重品 作为绘画追求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则对中国画的题材、风格、境界创造等产生深远影响。宋元以来将绘画作为心灵体验的艺术,是寄托心灵的 一叶扁舟 ,理学、心学对这种倾向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本书从宋画的写实之风、元画的写意精神、明画的即兴创造传统以及清画正统与独创之间的复杂关系等角度,研究理学、心学与画学之间互渗的内在逻辑。
《道德经新解》以文字学研究成果为根基,将帛书本《道德经》与传世本《道德经》两相对照,参校他本,对帛书本《道德经》进行系统校勘、翻译和评述。 唐汉根据自己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从文字的形、音、义入手,结合古文字的物象场景,重新解读老子之言,对于《道德经》的作者及成书过程、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老子哲学思想对于今人的教益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学上承孔子,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不仅对我国明、清现代以至近现代的儒学有较大影响,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王阳明全集》原称《王文成公全书》,为王守仁的作品集。此次出版以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谢廷杰辑刊本为底本,简体横排,并加以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王阳明全集》共三十八卷,收入《传习录》三卷,后附《朱子晚年定论》;《文录》五卷;《别录》十卷;《外集》七卷;《续编》六卷;后七卷为《年谱》与《世德纪》。原刻本为二十四册,本次分三册排印。
战国中期,正当中国历史大一统格局定局前夜,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时人心中谜团百结: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战争何时终了?历史将走向何处?人性和文化将有何种变迁? 本书忠实再现了七十二位王侯、九十四位将相的纵横捭阖、生死荣辱,及众多士人、刺客、隐士非同凡响的行迹,呈现了一部全息互动的百年战国史,也展现了思想与历史的微妙互动,历史对人性的深刻影响;演绎了庄子一生行迹、思想形成过程、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互动,及其对时代与人性的冷眼旁观与独特评议,复活了一个傲视王侯一身骨气、学无不窥超越百家、卓然自立于整个战国时代乃至人类精神世界至高处的至人庄子形象。 庄子看透了战国谜局,也洞察到变局对人性和文化的戕害。他不卷入时代,自觉置身局外,以超然的姿态,在他自身克服了他的时代。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更像是一部小说,充满了灵性和想象力。本书以人称、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先哲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都交待得合理而平常,从语言、习俗、礼乐、天下变迁等方面部分还原了先秦的历史。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探索《道德经》思想的缘起和发展。本书还叙写了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隐居等一生的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学》《中庸》《孟子》详细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和其他传统文化典籍一样,四书的这三部作品作为经典著作,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充满强烈的远古韵味,里面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内容,当然其表达的思想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本书既有对经典著作的客观译读,又有对古人思想的现代反思,不盲目迷信古人,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反思的角度新颖,观点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本书中,作者在学习经典著作《大学》《中庸》《孟子》的基础上,以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结合人生的感悟和近20年连锁新零售领域的经营与咨询经验,将古人思想与现代社会充分交融,探寻中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宋明六百年理学至王学而达到顶点, 王学的价值和地位, 是宋明理学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钱穆先生把王学置于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 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方式解决宋儒留下的“ 万物一体” 和“ 变化气质” 问题, 贡献了独特的“ 良知”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