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鬼谷子》是人类文明 轴心时代 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 捭阖 、 反应 、 内揵 、 飞箝 、 忤合 、 揣摩 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列子,名御寇,亦作 圄寇 、 圉寇 ,战国郑人。据《汉书 古今人表》,列子在韩景侯、魏武侯之间。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认为,列子生卒年份当为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先于庄子,故多为《庄子》所称引。 列子确有其人。《汉书 艺文志》道家类载《列子》八篇,并自注: 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但今所传《列子》一书历来争议颇多,大体上被认为并非列子自著,而是后世伪托之作。就具体成书年代而言,大部分学者主张今本《列子》出于魏晋。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八云: 《列子》书晋时始行,恐即晋人依托。 姚鼐《跋列子》称张湛作假的可能性很大: 《列子》出于张湛,安知非湛有矫入者乎? 俞正燮说《列子》乃 晋人王浮、葛洪以后书 (《癸巳存稿》卷十),何治运亦以《列子》为魏晋伪书(见《书列子后》),李慈铭甚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本书以《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为底本进行校对,约请业内专家出注、翻译,纸面精装。
南怀瑾先生在倡导文化说法五六十年的经历中,深感几世纪来,由于修持方面的障碍和问题,造成行者难以如法,故而修持的人能成功者极为罕见。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各教派的实证和研究,认为释迦佛所传*快捷修行的两大法门,未获真确明了,实为行者难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为此之故,近数年来,南怀瑾先生于讲课时,常常涉及《达摩禅经》中之十六特胜安那般那法门的解说。
邓艾民校注的《传习录注疏》首先将《传习录》所涉及的引语和背景知识简明切要地一一注出,为读者扫清了阅读的文字和知识障碍。第二,本书的*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王阳明全集》对照,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在义理上可以互相印证的条目作了贯通的考辨,从整体上把握王阳明的思想;并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阳明后学,通过对王门弟子的著作及其思想的解读, 立体 地展示了阳明学的展开进程 为想深入理解和体会阳明心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拾级而卜的阶梯。
本书由百万册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从浩如烟海的心学著作中精心挑选出99句至理箴言,并对每一句进行了精辟的解读,将晦涩难懂的阳明心学浓缩成了一本通俗易懂、可以每天习练的随身读物。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渐渐获得 知行合一 的无边智慧和无穷力量!
《列仙传》是中国历史上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共两卷,记载了自三皇五帝至汉代七十位神仙人物。 《列仙传》开创了神仙传记的先河。它按照传记体的叙事形式,以时间为序展开神仙个人的生平事迹。篇末一般交待升仙结局。这一神仙传记模式为后世神仙传记所沿用,陆续出现了《神仙传》《续仙传》《洞仙传》等著作。 《列仙传》讲述了修道成仙的基本方法。一是通过服食可以成仙,二是通过养气可以成仙,三是通过行善积德也可成仙,四是得奇遇和高人相助成仙。 《列仙传》叙事细致生动,语言文雅简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列仙传》中充满想象的离奇神仙故事,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深刻寓意,广为流传,成为后代文人经常引用的文学典故。另外,《列仙传》丰富了文学母题,给后代小说、尤其是神仙传记树立了基本范式,充实了中国小说的内容。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写的训子书,是对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的谆谆教诲。他在书中提到的为人处世原则,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的 人生智慧书 。 处世原则1:人生在世,命运由我不由天 袁了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度阴山解读:这句话是一切为人处世原则的基点。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要因为过往和出身而自卑、怨天尤人。 处世原则2:关注当下,过去未来皆如泡影 袁了凡: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度阴山解读:不要对没有发生的事过于焦虑,也不要对发生过的事反刍式地回想。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鹖冠子》十九篇,其作者虽隐居幽山、衣敝履穿,却有着强烈的经世、济民之志,其学以道家黄老思想为宗,兼及刑名道法、阴阳数术、兵家等说,其文博辨、宏肆。书中所谈论政治、军事、人情、法令等内容皆有战国时代的色彩,所存鹖冠子与庞煖、赵卓(悼)襄王与庞煖、赵武灵王与庞焕(或谓即庞煖)等对话、问答,亦多涉及战国时代之事,故一般以其为先秦文献。其内容与先秦儒、道、墨、名、法、阴阳、兵、农、医等家思想常相交织,故可与先秦诸子之书相互参证,堪称子部之瑰宝。《四库全书总目》称《鹖冠子》一书 虽杂刑名,而大旨本原于道德,其文亦博辨宏肆 ,颇得其实。
本书是 任继愈 先生对中华民族*重要的经典 《老子》的注解和阐释。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 , 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作者译注《老子》始于 1956 年, 他 曾在 50 年间四次翻译和注释《老子》,期间不断修订与完善,足见其治学之严谨,研究用力之深。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 2000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本社和作者都力图使该书成为传统经典研究既有学术性又能走向大众化的尝试。 2015 年, 时值任先生诞辰 99 周年,为缅怀先贤,传承文化,我社决定再次出版《老子绎读》一书。本书是其*后一次译注的成果:以王弼本为底本,参以帛书本、竹简本校之,配以简明的释文,精炼的题
《化书》和《无能子》是中国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两部哲学著作。《化书》唐末五代谭峭撰。共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一百一十篇。书中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社会演化,揭示动乱的原因,提出对策。全书在内容上,基本发挥了老庄学说,并把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小农平均主义理想的社会观作为主轴进行论述,又兼有一些凹凸镜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很广泛。在思想上,本书中具有同情人民的社会观与历史观;既有对传统道教思想的禀承,又有对其的阐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能子》全书分上、中、下三卷,近万言,现有三十四篇。指责君主专制制度违反自然,提倡道教的服气和坐忘修炼法,并宣扬儒家的宿命论、仁义道德和近似佛教禅宗思想的 无心 。
《劝学篇》是晚清名臣张之洞(1837 1909)撰写的近代思想著作,共24篇,4万余言。全书贯穿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的论点,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猛烈攻击维新派的 开议院、兴民权 的学说。此书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 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 ,据称发行数百万册。
《素书》相传是秦末著名隐士黄石公所著,以道家思想为主旨,集儒、法、兵三家思想精华于一体,后经汉初名臣张良继承,流传至今的一部谋略奇书。全书共六章,分别解释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含义,语言高度凝练,只有一千余字,字字珠玑,在修身治国、为人处世、人生韬略等方面有深远影响。附录《原序》《黄石公传》《高士传 黄石公》《史记 留侯世家》《三略》五篇,这些文章或交代《素书》版本源流,或考证黄石公其人,对于想了解黄石公生平事迹和《素书》产生过程,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 信息爆炸 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入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
《了凡四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讲述 趋吉避凶 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白话文》是译者对《了凡四训》精心作的白话翻译,语言通俗流畅,义理准确圆融,文后附有《云谷大师传》的白话翻译,人人都能轻松自在、无障碍、无负担地学习和阅读。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 圣经 ,不仅是现代中医学的不二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核心是天人相应,认为生命之基在阴阳平衡,强调人只有 顺四时而适寒暑 ,方能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应邀讲解《黄帝内经》的现场辑录,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重点阐释了《内经》的精神及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并引用了很多生活实例加以实证,微言大义,精妙迭出,直指人心。如何顺应四时、平衡人体阴阳、提高免疫力 这些看似艰深的哲学和中医原理,通过先生生动有趣的讲解,人人都能触摸践行。
理学兴起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它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整个东亚。此外,理学与古代的哲学与佛学也有很大关系。 《理学纲要(精)》是吕思勉先生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课程时手编讲义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名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而成。全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理学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理学及其重要流派、观点等的*佳读本。
本书为钱穆先生讲堂记录稿,包括《中国思想史六讲》与《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两部分。《中国思想史六讲》起自上古,从基本的宇宙论与人生论问题人手,追本溯源,阐述中国思想异于西方哲学之特性。继之探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学派的源流与根本意旨。篇幅虽短,实为对先秦思想的鞭辟入里的精当之论。 《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汇集了钱先生对先秦、秦汉、明清三个时期学术思想的研究综述。着眼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特征,从先秦诸子到明清王阳明、王夫之诸儒,探源溯流,系统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的脉络。
《中说》隋唐之际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的思想学术,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称《文中子说》。全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分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十篇,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 本次将《中说》纳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出版,原文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中说校注》为底本,由西藏民族学院青年教师、北师大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马天祥负责注译,力图提供一个面向大众的《中说》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