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Vipassana)是印度古老的自我观察方法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已在印度被传授,作为对治一切烦恼的良药,亦称生活的艺术。 内观就是如实观察,即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本书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进对佛陀教导的精华 内观方法的了解。 【作者简介】 威廉 哈特,美国内观助理指导老师,曾跟随葛印卡学习过内观。他将葛印卡老师亲自教授的内观课程汇集成《生活的艺术》(即《内观》)一书,旨在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进对佛
《元代白莲教研究》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著名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前期研究论文已引得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小川贯戈的重视,此次以专著形式推出,必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更多的关注。此次全新推出,增补了一份重要的元代白莲教的相关文献。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古老的自我观察方法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已在印度被传授,作为对治一切烦恼的良药,亦称生活的艺术。 内观就是如实观察,即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本书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进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方法的了解。
什么是比知识、智能更高的状态?心如何才能自由自在?人如何通达生死而出于生死?种种我们面对生命的处境和疑惑,《心经》都有最核心深入的解答。星云大师讲《心经》,透过一则又一则生动的故事,以及佛法的真义,让我们了解《心经》、活用《心经》,在生活中成就最本然、好看好的生命。
《菩提达摩、慧可、僧璨禅法录》以中国禅宗初创期的祖师禅法思想为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部分 正编 ,是对菩提达摩、慧可、僧璨禅法语录的校刊,收录了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慧可与向居士的信、僧璨的《信心铭》。第二部分 附编一 ,是达摩、慧可、僧璨相关传记资料的校刊,将中国佛教史书及碑铭中所在有影响的达摩、慧可、僧璨传记汇集载录,如《续高僧传》《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历代法宝记》《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的相关内容等。第三部分 附编二 ,是关于达摩、慧可、僧璨生平事迹与禅法思想的研究论文,包括《达摩 二入四行论 的思想》《二祖慧可邺城行迹考》《三祖僧璨生平事迹及其禅法思想》等,是作者zui xin学术研究的成果体现。本书全面地反映了初创期的禅宗思想。
《路易斯著作系列:裸颜》北欧、肥腴月湾、爱琴海沿岸、尼罗河畔 凡是神话发达的地方都流传着一则类似的神话故事,虽然情节各依地理风貌和民族想象变化多致 有一位神,死了,却又复活;他的死给大地带来新的生机。 C.S.路易斯借用 丘比特和赛姬 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其中不但有与基督信仰基石相合的寓意,更在于把教义化了的信仰还原为耐人寻味、需要人用心灵加以体会的神话。
在当今很多基督新教群体中,古代教父的传统被丢弃或边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由D.H.威廉姆斯编著的《重拾教父传统》指出,宗教改革所倡导的 唯独圣经 原则并不是对教会传统的抛弃。其实,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神学的角度,圣经的使用和教会传统之间都存在内在的关联。当代的基督教若想持守正统教义,就不能仅仅诉诸圣经或圣灵对个人的指引,同时还必须重拾早期教会的解释传统。 《重拾教父传统》的历史与神学研究十分扎实,对于构筑福音派与教会传统之间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经典,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佛教目前,该经可谓流传范围最广、传诵时间最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丁福保的笺注,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依据,遇有难解或他人误解之处,即以他种译本参酌,力求领悟经文确解。作者又在书中附录《笺经杂记》等资料,为笺注奠定了体例依据,并为读者了解《金刚经》的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素材。
自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订《百丈清规》以来.编撰包含寺院管理章程及僧众日常行事仪轨的清规,就成为中土佛教的一项传统。清规既体现了历代僧众实践佛教义理的努力,也是角度独特的社会生活史资料。《增修教苑清规》系元代自庆法师据其所藏天台宗清规旧本修订增补而成,初刻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是传世的**一部天台宗古清规,历来被学术界视为研究天台宗历史的重要资料。自庆编撰的《增修教苑清规释读》对《增修教苑清规》进行标点、注释,书首有长篇导读,介绍了该清规的编撰背景及成书过程,各门前均有题解疏解大意。
《坛经》是中国人的佛学著作中惟一被称为“经”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丁福保采用传统的笺注方式,为《坛经》作注,是现代人读懂《坛经》的可靠而方便的途径。
自佛教在印度创始之后,两千多年来佛教传遍了亚洲,现在对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本书向读者揭示了佛教的发源和发展,语言直白并辅之以图表,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佛教的中心教义和修习方法。各个章节分别就法与轮回、禅定、伦理和佛教在西方的影响等等细细展开。藏传佛教和禅宗也各有阐述。如果你渴望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阅读本书大有裨益。
这是一本劝导爱侣之间如何相互忠诚、相互关爱,拥有幸福、亲密关系的小书。一行禅师从佛学的角度看待爱侣之间的亲密关系,用正念、专注与智慧引导,使爱侣拥有持久、健康的感情。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但是爱情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我们寻到了爱,拥有了爱,可是没过多久,两人的相处就出现了危机,于是我们转而寻找他人,以为是伴侣的问题,期待更换伴侣,让爱情长久存在。一行禅师并不否定世人的爱情,但当爱情降临、心愿实现,想要维持这段关系使之长久保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行禅师说,“爱”就是一门修行,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既牵手便携手,拥有相爱一生,相守一生的幸福。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佛教经典,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是帮助人们解脱烦恼心灵的大智慧。本书分原文、注释、译文和评析四部分,配以多幅水墨画图,附录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义静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和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雅俗共赏、宜读宜藏的《金刚经》读本。
《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集注》可谓参研《楞伽经》的重要文献。
密宗是中国 中具神秘性的宗派,以“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为主要特色,被认为是 修行的迅疾法门。密宗在唐朝曾盛极一时,宋代以后实现转型,继续以咒语、手印以及复杂神奇的造像等相互联系的样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与生活。李心苑、李永斌编著的《金胎合曼:密宗及其祖庭》以密宗的源流与核心意涵为主要内容,以密宗的祖师以及其他各类传播密宗文化的人物为线索,以密宗祖庭为基点,在走进神秘的密宗世界的同时,让现代人 了解密宗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深刻领会密宗文化对社会人生的特别观察与奇妙的应对之法。
佛教之律,身心俱摄,塑成僧格,匡扶生命,其法其意,其恩其威,如蓝天遍容一切,如大地承载万物,至今依然是佛门不可或缺之支柱。中国佛教之律学源远流长,至唐代蔚为八宗之一,同时又为八宗所共举,地位显赫,旨趣幽深。李继武编著的《以戒为师:律宗及其祖庭》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学人成果为参考,以个人研究为支撑,以凝练通俗为追求,对律宗的渊源、创立、思想以及律宗祖庭等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阐述,希望能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特别的佛教文化领域,也相信有心的读者会因此而发现一个奇妙的佛法世界,并在思考与践行中获得生活的启迪和生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