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古以来,中国流传有许多惊心动魄的神话传说,纷繁零散,殊难理析。著名学者何新利用文字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找到了其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打通众多神话的源流,挖掘其真相:龙的动物原型竟是蜥蜴及鳄鱼,凤的动物原型竟是鸵鸟,伏羲、黄帝、炎帝、祝融竟都是上古太阳神的名号 这些重要发现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可以说,《诸神的起源》问世数十载,捍卫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本书先后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 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用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成果,新增加了世界宗教艺术内容,以便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充分展现了世界宗教的精神内涵。 史密斯尝试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和艺术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深入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本书自1958年出版以来,累计畅销200万册,已成为美国各大学的人文通识经典。
本书堪称20世纪政治经济领域内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托尼凭借广博的经济知识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恢弘的气势和华丽的文字,回溯了宗教改革前夕直至17世纪末叶经济生活逐步摆脱神学理论控制的过程,并以此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学理论本身发生的变化,尤其是英国清教的产生、发展和转变,如何影响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托尼有关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论述,可以看作对马克斯 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著名命题的回应、批评和补充。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离,经济伦理越来越成为各界共同瞩目的紧迫问题的情况下,本书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时更为引人注目,也更具有启迪意义。
《指月录》,全称《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明万历间骡汝稷编纂。全书记述禅宗世次,上始过去七佛、西天祖师、东土祖师,下至宋大慧宗杲止,共禅宗传承法系650人之言行事略,机缘语句。全书具有一般禅宗灯录的特色外,还附裁了许多禅宗名宿的拈颂评唱以及作者的辨析论议,收录禅宗公案1700余则,自问世以来十分流行,“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来,腰包衲子,无不肩携”,广为僧俗两界奉读,是参禅证道、明心开慧不可不读的祥宗名著。
《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为 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之一。 作者理雅各,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本书,是理雅各为美国传教士文惠廉的《论将 Elohim 和 Theos 正确地译为汉语的辩护文》而作,通过引述经史子集中有关 神 、 上帝 、 灵 等概念与基督教信仰中的 God 对比,论证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内容涉猎西方多种文化与语言的比较。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是一部全面、系统、扼要的中国宗教史普及读物。它主要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存在过并发生过广泛影响的各种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和崇拜、传统宗法性宗教、道教、民间宗教、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由国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本书叙述了这些宗教的起源、发展或传人、传播的过程,各种宗教的教义、教派、仪式、仪轨等;努力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宗教相互关系的整体特征,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中轴展开中国宗教史的画面,体现出中国人信仰文化的主体性与开放性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本书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对于中国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做了多侧面的立体化表述,兼顾其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而以其贡献为主,尽量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为读者提供中国宗教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构建
《驳马基雅维利》乃弗里德里希二世于登基成为普鲁士国王前夕完成,同年年底,他于登基后立刻挥兵西里西亚。全书共二十六章,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章节数对应,逐章批驳这位佛罗伦萨的 邪恶教诲师。由于在该书写作和出版前后,弗里德里希二世与法国哲人伏尔泰持续保持密切书信往来,所以,该书一直以来被视为启蒙思想或开明君主制思想的体现。然而,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之后迅速的出兵举动,往往被同时代人和后人解读为这位君主的前后不一或者作者自己就是马基雅维利的好学生,这也使他长久以来饱受诟病。不过,读者也许可以在该书(尤见第26章)找到弗里德里希二世早已为自己写好的答辩词。 为了突出弗里德里希二世如何政治地进行哲学思考,中文编译者又选了其早年的一篇哲学对话(1738)和一篇论立法的文章(1750)。另外还选译了其传
本书为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之一,出版于1841年,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费尔巴哈巧妙地揭露了宗教的、主要是基督教的认识论根源。他认为神乃是从人本身分离出来的、被绝对化了的人的本质。加在神身上的一切特性都是人本身的特性,但这些特性是脱离了人本身的、被设想成独立的、神化了的特性。
《性命圭旨》是明万历中后期出现的丹书,未知撰人,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详述内丹修行的基本原理,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身心缺一不可;亨、利、贞三集分别阐释了修行的九大口诀,如涵养本原、安神祖窍、蛰藏气穴等等,层层深入、实践操作性强。另外,每一小节下均有图版,以文配图,文图双显。 本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郑振铎原藏明万历乙卯本为底本,以国图藏明涤玄阁主人程于廷天启二年(1622)递修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吴之鹤本、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抄本、国图藏清康熙八年(1669)潘水臣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棣鄂堂本等为校本。校注时,广泛采纳各类道教典籍,尤其是明代思想家林兆恩著作中与本书相近的内容,一一罗列出注,力求阐明思想来源及发展脉络。
上海是一个大城市,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也是教会势力*强的城市,许多全国性的教会机构总部设在上海,上海也是教会机构*集中的城市。当然,上海也是教堂*多的城市,估计,历史上的上海曾经有过的各种各样的教堂近百所。教会和教堂在上海创办了许多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教育、文化、慈善机构,有的已经消失了,而许多原来的教会学校现在仍然是上海的*名学校,有的教会医院现在仍然是*名医院,许多文化、慈善机构在上海留下了深刻影响。可是,宗教,尤其是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往往是中国人刻意违避的问题,而上海历史上的许多事情与基督教有直接的或千丝万缕的关联,违避了基督教问题,实际上就是逃避对上海城市历史的认真研究。 作者薛理勇长期从事上海历史研究,也花了时间和精力研究上海的教会和教堂。本书不是研究
本书辨析了佛教显宗、密宗的基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特色,进而精要的阐述了密宗修持的方法和要领,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根本经典。
。
本书旨在总结、梳理当代中国学人在宗教研究上的所思所想,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便抓住当代中国宗教学这六十年历程的研究重点和特点,借此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宗教学这一学科在未来更加繁荣,更有作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宗教学各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在相关研究上也有专攻的专业人员来撰写,由于角度不同,问题意识有别,体现出鲜明的百花齐放之特色,附带造就出了思想交流之效应,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在公元前500多年由古印度的悉达多创立。在中国,佛教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不仅对中国的哲学、语言、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影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佛教的基础知识,如中国佛教的起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佛教的核心信仰,佛教的入世应用,佛教寺院格局和僧众的生活,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轶闻传说;中国佛教的著名的人文景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书画、文学、音乐)等。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专业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是学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是了解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本书由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五一主编,收录了2013年度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表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方面学术水平较高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比较重要的出版价值。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理论前沿、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区域聚焦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辑为第5辑。
这是我国部系统探讨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专著。作者围绕涉及个体宗教心理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初步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个体宗教心理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成功编制了测量中国五大宗教和民间信仰者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工具;并且运用集成创新的方法,特别是准实验研究、测量研究的数据以及质性访谈、个案调查的资料,对儿童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个体宗教心理的发展趋势、年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勾勒和生动描述。该书既可作为我国心理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又可供对宗教心理学领域具有研究兴趣的各界读者参考。
有关 与西学东渐等文化传播,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 与社会经济和生活之间、 与农业技术引进 新以及引发 广泛的乡村改造和建设方面,研究欠缺。 本书关注近代 的传入所引起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和近代转型的种种现象和历程。内容包括乡村传教理念和借助农业技术的传教方法,全国性乡村调查以促进乡村社会的改造和实践,近代中国农业科学的创建,中外学人在乡村经济社会问题上的认识分析,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后的困难解决和思考, 信仰导致的人口流动迁移及生存延续,以及因 信仰而形成聚集的村落社会,这些内容为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提供了一些以往研究欠缺的不同面相和事实。
《王权与宗教 阿克巴大帝宗教思想研究》结合彼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历史社会环境为背景,将宗教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历史环境、文化发展等客观因素对阿克巴大帝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究其宗教思想形成背后的历史原因。通过总结阿克巴的宗教政策对彼时帝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对后续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尝试探寻印度次大陆历史发展与文化创造间的关系。希望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印度次大陆文明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
《中国社会中的 》是研究中国 、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 的“ ”。 全书对中国 进行了 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 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 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 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是卓新平所长、郑筱筠副所长主编的由34篇文章构成的论文集,主要围绕宗教慈善与发展社会这一主题论述,分四个方面:一、慈善观念与理论探索,阐发了慈善的宗教与信仰的理论基础;二、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解释了各大宗教发展慈善事业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的意义;三、宗教慈善经验与个案研究,阐述了相关宗教发展慈善的典型案例; 四、英文专家论慈善。这些著名专家和学者的文章,集中展示了宗教慈善研究的高水平,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