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爱中国 柏格理传》用10个篇章,从英国传教士柏格理1864出生一直写到1915年他在中国逝世,为柏格理在中国28年激动澎湃、感人肺腑的事迹做了一个客观、公正、翔实的纪录。 阅读完本书,一个生动、形象、丰满以及具有虔诚信仰和献身精神的柏格理,便由远而近,由平凡而深刻地赫然屹立在读者心中。
本书为法国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与2004年出版的以马内利修女的《贫穷的富裕》和《活着,为了什么?》的合集。 在《活着,为了什么?》中,作者以法国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的《沉思录》为主轴,深入探讨了人生存的意义。在以马内利看来,帕斯卡的思想分为三个范畴——物质的范畴、精神的范畴和心灵的范畴,而帕斯卡思想以及人类历程的高峰,是在心灵的范畴即爱的范畴里。正是爱,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重量;只有爱,能够让我们带着我们的伟大和可悲,继续生活在喜乐之中。 而在《贫穷的富裕》中,以马内利修女则分享了她对真正富裕的发现——施予和接受大量的爱,以及获得幸福的步骤——抛却外在的富裕,接受匮乏的生活;走出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向他人。以马内利修女自己正是抛却物质而让生命获得全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1979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本书瑰集了德兰修女关于爱心与使命、贫穷与痛苦、怜悯与慈善、施舍与宽恕、上主与祷告、工作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等方面的心灵感悟。一则则平实无华的语录,显示的是一颗伟大的心。
本书为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牧师在中国28年的经历做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记录。全书共分10个篇章,从柏格理1864年在英国出生一直写到1915年在中国逝世,时间顺序与主要经历十分清晰。阿信以朴实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值得回望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水准去审读、评价它,但不管怎样说,阿信在这样一个追求休闲安逸、风靡吃喝玩乐的时尚社会中甘于寂寞,苦心孤诣,以自己的心力、精神和智慧去独立完成这样一部汇聚了大量史料的著作,是值得钦佩的。
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软弱是我们千方百计要隐藏和否认的,甚至是可耻的。然而对于 徒,软弱却是通往生命之道。智慧的人生导师J.I.巴刻在《软弱之道--靠主得力的人生》中结合 的真理和自己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人唯有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软弱,并倚靠上帝的大能,才能成为真正刚强的人。在这里,你会找到一条从灰心失望走向自由喜乐的道路。
《你可以不生气》是一本改变数千万人愤怒情绪的经典作品。本书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一周上市,旋即传遍整个世界,成为 的心灵畅销书。 一行禅师以优美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告诉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时我们如何将生气的怒火转化成慈悲的甘泉,如何以 智慧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与他人,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痛苦。
本书以开放性的视角,打破了人们过往对 的刻板印象,呈现了一个欢乐、幽默、教导人们在当下发现永恒天国的 形象。这是深富现代精神的福音,是 的话语与人们当下心灵的困境产生联结的全新方式。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便能睁开心灵之眼,看到贫乏之中的丰盛,饥饿之中的饱足,悲伤之中的喜悦,困顿之中的福祉。一切相对的事物,都在天国都融为了一体。这样的福音,跟东方的“禅”正是异曲同工——归根结底,禅也是一种事关生活的艺术。“学禅”同样意谓着美化及增进心灵生活的品质。生活的艺术,并不是去改变外在世界,而是以创意及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不论是西方的 还是东方的禅师,所教导的其实都是“内心的炼金术”;当我们拓展视野,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各种美好的奇迹,发现一个五彩缤纷、生气蓬勃的新世界。 本书共分
本书为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牧师在中国28年的经历做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记录。全书共分10个篇章,从柏格理1864年在英国出生一直写到1915年在中国逝世,时间顺序与主要经历十分清晰。阿信以朴实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值得回望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水准去审读、评价它,但不管怎样说,阿信在这样一个追求休闲安逸、风靡吃喝玩乐的时尚社会中甘于寂寞,苦心孤诣,以自己的心力、精神和智慧去独立完成这样一部汇聚了大量史料的著作,是值得钦佩的。
《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用10个篇章,从英国传教士柏格理1864出生一直写到1915年他在中国逝世,为柏格理在中国28年激动澎湃、感人肺腑的事迹做了一个客观、公正、翔实的纪录。阅读完《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一个生动、形象、丰满以及具有虔诚信仰和献身精神的柏格理,便由远而近,由平凡而深刻地赫然屹立在读者心中。
20世纪最纯粹的心灵 “谢谢这个世上还有你,特蕾莎妈妈,你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卑微” 本书是特蕾莎嬷嬷最全面的原创作品,她从自己多年的演讲、书信、祷告和交谈中,遴选出最深刻最精妙的部分,编辑成这一本《爱的能量》,使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领受她的教导和指引。 我们每个人都是爱的给予者,也都是爱的接受者;我们都需要在爱中学会爱,也需要在爱中学会被爱。因此,让我们跟随特蕾莎一起感悟这《爱的能量》。
《(中英文对照版)》将帮助你了解活在世上的目的,以及神在你身上那不可思议的计划,不仅为着此时此地,更为了永恒。在《(中英文对照版)》中,华理克将带领你走过四十天的个人灵修旅程,这会改变你对人生首要问题的答案:我究竟为何而活?
由格哈德·福德主编的《论做十架神学家/基督教历史与思想译丛》透过评注马丁·路德的《海德堡论纲》(1518),探讨和反思各条论纲及其证词,阐述荣耀神学和十架神学之间的不同。这本简明的著作向读者陈明做十架神学家意味着什么,并邀请我们从十架神学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去思考、批判和抵挡当今世俗文化背后的荣耀神学。
《荒漠甘泉》是一本享誉世界的灵修巨著。正如其名字所喻示的那样,它最鲜明的特征,是能帮助人们在人生的荒漠中寻获甘泉。 作为一本少有的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读者阅读的名著,其最引入注目的地方是书中随处可见的警言佳句。《荒漠甘泉》采取一天一篇的形式,全书共366篇短文。每篇短文或讲述寓意深刻的故事,或阐述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直接向着人的内心说话。 作为一本具有广泛、持久、深厚影响力的书,其力量来源于它展现了一种能够胜过一切境遇的力量。它的每一篇章所指向的,都是一个能在患难中带给人随时帮助的活水泉源。任何遵循这种指引的人都能向着自己的境遇夸胜。正因为此,虽然每一篇短文直接的关联并不大,但事实上都能让干渴难耐的人看到汩汩泉源,这样的一致性是极其罕见的。
一部基督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基督教史》所记时限始于基督教产生前的犹太社会状况,止于基督教在近现代中国的流传。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基督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神学、人物、组织、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基督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基督教本身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基督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本书共二十一章,前七章主要讨论圣父的计划、管教、能力等;八到十四章讨论圣子的异象、价值、事工以及对他信徒的要求;十五到二十一章讨论圣灵的能力与说方言等。本书关于认识神完全的属性和能力有深入的论述,对信徒的生命成熟大有帮助。 《生命的成熟》这本书的贡献,不是在于给读者一个具体“属灵生命成熟”的定义,而是在于指出一些途径和原则,使有心追求的读者借此得以进入属灵成熟的境界。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注重知识和经验,信仰与生活的平衡。他以个人丰富的知识和实际经验,介绍读者属灵生命成熟的途径和原则。他的立论建基于对三而一神——父、子、圣灵——的认识上,这认识是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本书由神的三个位格的不同工作来定义基督徒生命的成熟。对圣父完全圣洁的敬畏,对圣子得胜的谦卑的降服,与
作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在既吸收又批判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 恩典 为核心的基督教哲学体系,极为深远地影响了和新教思想。《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详尽地考察了奥古斯丁基本思想的生存论起源及其发展,涉及 原罪论 、 预定论 、 自由意志论 、 两城说 、 正义战争论 等颇具奥古斯丁特色的范畴,是汉语学界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奥古斯丁整体思想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基督教基本精神和进行中西文化比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新中译本在原著问世105周年之际出版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代表了“韦伯命题”旺盛的生命力和有效的解释力至今对中国学人仍有启发,更加令我们重新思考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难怪有学者指出,进入现代化进程就意味着要不停地与韦伯打交道,尽管当代学界有现代、后现代等诸种社会理论的讨论,但是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亲和性的分析至今仍是最有魅力和挑战性的论题。而这种历史分析和精神、心理分析的路径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唯物与唯心的简单二分。
基督教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速度是的,已成为中国宗教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对外开放、实行改革以来,当代中国学术界对基督教的学术探究不断扩大、逐渐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且,在中国思想文化氛围和当代社会处境中,这种研究既有外观、亦有内省,既有吸纳、更有奉献。它虽然正在融入国际学术研讨的发展之中,却也格外醒目地体现出其学术自我,有着与外界研究的明显不同和侧重。这就是其中国学术风格的显现、中国研究特色的形成。因此,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基督教研究正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并且也在世界学苑中脱颖而出。 本书为“当代中国宗教学术研究精选丛书”之一,以对当代中国基督教学术研究加以回顾和梳理。在本文集中收入了一批当代中国基督教研究者的代表性论文,旨在真实、生动地反映这段学术发展历程及其
本书为两类人而写:一类是刚归信不久的读者。他们对《》不知从何读起,洋洋洒洒66卷,写作历史年代跨度久远,作者众多,内容前后看不出必然联系,、令人简直一头雾承,理不出头绪。本书只用了十几万字就帮你把《》从头至尾梳理了一遍,令人豁然开朗。对的“书中之书”的认识、梳理,至今没有哪位解经家能超过斯托得的本书。 另一类读者是信了几年的基督徒。他们每天虔诚地诵读《》,然而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他们渴望成为一个成熟的、有生命的基督徒:真正认识神,通过服侍别人来实现自我,在一个失落、迷茫的时代,希望真正明白上帝通过被译为2000多种语言的“书中之书”,到底要对他们的生命有什么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