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了西方历史上从1世纪到16世纪这漫长的时期内,基督徒为信仰而殉难的事迹,其中着重叙述了从14世纪到福克斯自己所生活的16世纪期间,更正教人士所受的迫害。其目的是基于福克斯和支持他这项伟大事业的更正教朋友们这样一份期望:让它成为一部 具体的宣传作品,不止歌颂敬虔者的受难,同时尽一切可能做到让英国永远不再遭遇这样的灾难 。作者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为了信仰,他始终不接受任何恩宠,却始终愿意帮助别人。在世界历史上,教会历史学家的著作绝少能对历史产生影响,唯福克斯这本《殉道史》是个例外。
本书出版于1728年,适逢启蒙运动肇始,理性主义对基督教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劳威廉揭橥敬虔生活的本质,郑重呼吁信徒殷勤操练默想和祷告,做时间和金钱的好管家,过敬虔和圣洁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信仰。概述唤醒了许多沉睡的生命,对卫斯理兄弟、怀特菲尔德、威伯福斯、慕安德烈、C.S.路易斯等属灵领袖影响深刻。在今天这个世俗化的时代,劳威廉的呼吁依然如暮鼓晨钟。
欧内斯特 勒南是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22岁时因信仰危机而背弃天主教,政治上和信仰上倾向自由主义,宗教上倾向怀疑论。《耶稣传》已经出版,风靡欧洲,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风暴。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与福音书记载迥异的故事。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包括阿塔那修的两部名篇:《驳异教徒》和《论道成肉身》。在这部分,阿塔那修驳斥了希腊罗马的哲学观念和偶像崇拜,阐明了基督徒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的意义,为《尼西亚信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部分记录了阿塔那修与阿里乌主义的抗争,驳斥了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异端阿里乌主义,是早期教会历史的珍贵文献。
.
本书收录了查士丁留存下来的三篇主要著作。《护教篇》是写给罗马皇帝安东尼 庇护及其养子的信,请求罗马政府停止逼迫,公正对待基督徒,并说明基督徒的信仰和行为实际上反映了更高的理性和道德标准。《第二护教篇》是写给罗马元老院的信,信中指出罗马政府迫害基督徒是出于无知和偏见,而基督教教义比所有人类哲学更崇高。《与特里弗的对话》记录了查士丁归信的过程,说明了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与一神论并不冲突,耶稣就是旧约中预言的弥赛亚。
本书包含了奥古斯丁论述基督教 信、望、爱 三大神学德行的的重要论著。奥古斯丁在《论信望爱》中以既简明又全面的方式阐述了基督教基本的教义:罪、恩典、预定。奥古斯丁对这些教义的阐述对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家,如马丁路德、加尔文、巴特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篇是了解奥古斯丁思想、古代基督教,乃至基督教思想史的一把钥匙。
冯象自2002年起着手重译圣经,注重文本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并留意吸收西方学界zui新的研究成果,志在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可信、可读的当代译本,已出版的《摩西五经》《智慧书》《新约》在读者中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本书从希伯来圣经和新约中撷取五十首有代表性的诗章,逐一讲解、注释和评论。其中取希伯来《圣经》四十一篇,《新约》十二篇,成五卷五十三章。译文着重体现原文的音韵、格律之讲究,也力求准确传达经文的旨趣和要义,既有新译,也有已发表而这次做了修订或调整的。每篇各具导读和尾注,交代了诗歌在经文中的背景知识,也凝结着作者近年授课答疑及写作中的所思所得,有助于对《圣经》诗歌文学有兴趣的读者理解和欣赏。
怀疑者多马 是耶稣门徒中众所周知的一位,他为了确定耶稣是否真的复活而要求将手指伸入耶稣的伤口。然而,《约翰福音》记载的这个故事有诸多不确定之处, 怀疑者多马 也成为*令人困惑的圣经人物,现代人对他的理解除了这个含混不清的故事少之又少。 格伦 莫斯特的《怀疑者多马》一书则明确地希望读者认识到,关于这一圣经人物故事的变形经历了非常长的一段时期,而我们可以从这些奇奇怪怪的扭结和转变中对这一人物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宗教、社会、历史获得更多的理解。 著名文学批评家弗兰克 克默德在《伦敦书评》中评价此书 博学 迷人 ,尤其指出作者对卡拉瓦乔的分析 精妙绝伦,充满智慧,犀利深刻 。作者将 怀疑者多马 这一文学符号放置在绘画传统中加以考量,向读者充分揭示了其研究的魅力,通过阅读它们,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圣经
本书收入了巴西尔的两部力著及其部分书信。巴西尔的《创世六日》是传世名著,包含了他就《创世记》章宇宙起源所发表的九篇讲道。巴西尔以字义解经为主,间或采用寓意解释,对创世故事的各个不同部分加以注释,揭示出整个创世都是造物主上帝的作为,万物都在上帝之爱的引领下走向各自的目标。此书很像一本可供读者沉思上帝对宇宙计划的灵修著作,而布道文的文体,使得书中的文字显得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字里行间也流露着巴西尔澎湃的激情。 其中所收录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论圣灵》,此作品引用大量的经文论证圣灵具有完全的神性,其与圣父、圣子是同一位上帝。并阐明三者在权柄、职分和恩赐上是合一的,而且三者彼此同质,彼此共契。这部作品属于基督教神学关于圣灵论的开创之作,在当时反对阿里乌主义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史家恩斯特 特洛尔奇的代表作,是完整且深入地理解特洛尔奇思想的最佳导引性文本。在本书中,他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学说传统及其内在的规范性意义,进而深刻地探讨了个体的心性伦理、历史主义的相对性与信仰的绝对性、社会的价值基础等现代性核心问题。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直接提出本书的基本问题,即现代历史学改变了欧洲传统神学确立社会统一价值基础的方式,神学需要向现代性开放,应当转向宗教史学,那么它如何确立新的标准意识;第二章考察了现代历史哲学的典范,即以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演化论的历史哲学;第三章指明现代历史学在19世纪后半叶朝向相对主义和专业化的演变趋势,宗教史学面临着论证自我绝对性的危机;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别表明特洛尔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除导读一篇和序言两篇外共分十章。前五章探討基督教的教理和历史,后五章则把中国文化置放在基督教的語境中讨论。在书中,吴雷川认为基督教是 谋求改造的宗教 。它把基督教和中国文化,分作两部分来个别地叙述。对于基督教,它认为就耶稣的教义而言,它是一个革命的宗教,谋求社会改造的宗教。它征引了福音书中许多关于耶稣的言行,大胆地否认传统的说法,以为耶稣的宗教不是一般所谓精神的、个人的宗教,而是充分地表现着政治革命和经济改造的意义的宗教。对于中国文化,在学术思想之部,它是征引了几位学者的意见,以说明中国文化的本质;在政治社会之部,它是取批评的态度,把中国文化过去许多的弱点指出来。它不承认中国有 复古 的可能,也不承认可以用旧酒装新瓶的方法,把旧文化的某些部分,机械地应用于今
本书选辑了安波罗修的五篇论著,它们分别是:《论圣灵》、《论基督教信仰》、《论相信复活》、《论奥秘》、《论悔改》。作者在这些论著中针对阿里乌主义的从属论思想,阐释了基督的神性与父同等、同为永恒、同一本质这一为新约和旧约所共同肯定的观点。同时作者论述了基督教思想的中心内涵:宽恕、悔改等,以此阐明神的恩慈与怜悯。安波罗修著作的思想充满了拉丁传统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些无论是对于把握希腊哲学在拉丁思想传统的传播还是基督教思想本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自出版以来,在世界各地已被翻译成21种文字,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册。本书是一本以丰富的内涵、感人的故事、精湛的意蕴取胜的心灵福音典籍,是作者丰盛的生命体验和虔敬的诵经领悟,传达了坚定的信仰和生命的智慧,给人带来美好启示和心灵慰藉,让生活在荒漠中的现代人品尝到甘泉的甜美与清凉。其长久不衰的魅力与不同凡响的赞誉,捕获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书中的每一段落故事和点滴感悟,都曾帮助无数的人从困顿和逆境中振奋精神,重新创造美好的人生。使其成为畅销世界的不朽名著。其中话语犹如橄榄榨出的油,葡萄酿出的酒,精炼而醇美,每日用它来灵修,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将使您在苦难中得安慰,磨练中体会神的心意,更可帮助您得着向前奔跑的能力。
当代人讨论婚姻与家庭时所运用的许多资料都涉及相关习俗的历史。 然而,对于它们的社会和伦理构成,尤其是圣经时代的社会伦理构成,我 们真正了解了什么呢?《圣经世界的婚姻与家庭》围绕着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动态轮廓,6位专 家在其各自领域分别考察了古代以色列与中东地区、希腊罗马社会、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以及《新约》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实践。其成果勾画出 一幅博闻广识、富含证据的图谱、并对一批概念和习俗的异同做出辨析,包括结婚、离婚、性伦理、性别角色、孩子、禁欲、堕胎、避孕和家族生 活,它们在古代以色列和《新约》时代的教会中流行,并发生过种种影响。
我们希望,透过魏明德、吴雅凌编著的《古罗马宗教读本》,读者有机会认识和亲近罗马古人的宗教世界,以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这种宗教体系与基督宗教的遭逢状况。《古罗马宗教读本》选取了22篇拉丁语古典作品,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原文经典,在西塞罗、李维、维吉尔、奥维德、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古典作者的文句的引领下,亲身感受那个古远消逝的世界的精神气息。通过追溯词源,修习语义变迁,读者有望摆脱传统观念理解的羁绊和思维惯性,亲身感受罗马古人的信仰思情,领会古代罗马宗教在人文、社会和精神认知上的特殊性,更好地思考罗马宗教与基督宗教的相遇和对峙——毕竟,这一事件不仅对西方的历史,也对整个人类的近现代历史具有根本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