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本书是一部以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解释控制论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科普名作,本书从控制论和系统论基本概念的角度介绍科学方法论知识。书中选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控制、反馈、信息、思维和组织,系统及其演化,质变的数学模型等问题。在进行科学普及的同时,本书的写作还加进了两位作者很多自己思考的成果,例如可能性空间、共轭控制、突变理论和质变的关系、组织论模式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发人深省,颇具启发性。
本书是 社会建构论译丛 之一,该译丛是一套反映社会建构论领域较新、较有价值、较具代表性的经典学术著作,涉及社会建构论的理论基础,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社会工作、组织管理、心理咨询等实践领域。本书则是肯尼思?9?9J.格根先生著名的《现实与关系》一书的 升级版 ,也是社会建构论领域较新和较具资深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阐释了当前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发展了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激动人心的关系主义的思想与实践,并试图把这种对人类活动的关系主义理解(心理是一种关系的显现)应用于包括家庭治疗、合作课程和组织心理学等日常专业实践之中。作者在书中揭示了关系过程的重要性,以取代人们长期以来对个体和共同体的过度关注。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切意义皆产生于协调或联合行动;关系并不发生于个
内容简介 本书凝炼了吴军博士对重要问题的思考,也是吴军所有作品思想的来源。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吴军博士有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城市生活,游历了世界绝大多数的主要国家。正是这些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阅历,塑造了他如今的成就,构建了其普遍性的想法。 《脉络:小我与大势》以宏历史和多元化视角,沿着时间的轴线,探讨了历史、当下与未来;站在空间的维度,分析了外在现实与内在人性之间的关系。从文明历史的脉络到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再到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吴军博士将他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转化为可以指导行动的知识,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看懂趋势的宏观脉络,看清个人的微观路径,活出精彩的人生。 目录
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鲍曼研究并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如何从 沉重的 、 固态的 、以硬件为中心的现代性向 轻灵的 、 流动的 、基于软件的现代性转变。他认为,这种现代性的转变给人类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系统结构的新的不可达性加上生活政治和人类团结直接背景下的非结构化和不明确的流动状态,要求人们重新思考用于叙述人类个体经验以及他们共同历史的概念和认知框架。 本书正是致力于上述任务。鲍曼选择并解释了人类共同生活的五个基本概念,即解放、个体性、时间/空间、劳动和共同体,并且追溯了其意义的连续再现和变化。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 共同体 (Gemeinschaft)与 社会 (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 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 (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 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 共同体 与 社会 之间对立的意涵: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重是私法层面的 共同体 或 社会 内部的人与人( 人法 )、人与财产( 物权法 )之关系
故事,让人类彼此联结; 书籍,传播思想和神话; 互联网,带来无限知识; 算法,洞悉秘密,也加深我们的误解和偏见。 人工智能,又将如何? 《智人之上》讲述了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以及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现在必须做出的紧迫选择。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 人类之所以喜欢召唤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心理,而在于人类在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本书想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虽然人类能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的建构方式注定了人类对这些力量的运用常常并不明智。 人工智能会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 人工智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行做决策、创造新想法的技术。这也是目前第一次,权力从人类转移到其他物种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可
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展现并对比了五种核心质性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扎根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叙事研究、话语分析和直觉探询。 五种研究方法的领军学者们共同分析了一个案例,案例主角 特蕾莎 曾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歌唱者,得了甲状腺癌,失去了嗓音,被迫改变了职业轨迹。作者们生动细致地展示了不同研究方法的资料分析过程;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它们独特的研究目的、优势与魅力。每位研究者独特的角色、风格和主体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书充分展现了质性研究的科学与伦理的复杂性。其打破了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之间的壁垒和界限,邀请 特蕾莎 走到前台,成为第六位作者。她对五位学者的案例分析做出书面回应,从而探讨了研究参与者介入质性研究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与独特启发。 本书是质性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适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 美国梦之衰落 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 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 帕特南用 以点带面 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 阶级鸿沟 。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 穷 ,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
本书是一部面向21世纪的政治启蒙读物,从数字时代社会的特征、未来的权力形式,到未来的自由、民主、正义,为我们了解安排人类集体生活的未来的政治提供了独特思考。一如作者所言:本书主要写给希望更清楚地看懂未来的普通公民。 杰米 萨斯坎德认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各种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数字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某些技术和平台以及控制它们的人拥有强大权力:有些技术会收集我们所有的数据,我们为此会避免做出那些被视为可耻、有罪或错误的行为;还有一些技术会过滤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选择我们能知道什么,塑造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受,指导我们的行动;还有一些技术会迫使我们去做我们原本不会做或不愿意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人类与机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真实等方面的区别
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他将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试炼?硬着头皮开始拿起手术刀的他,将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错误切开病人气管的时候,他如何面对从手边一丝丝逝去的生命?在 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 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惊悚的病例故事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 本书精选了14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医生所面对的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做抉择时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一个个医学现象背后,是外科医生群体的自我审视与修炼。 适合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众阅读。
这是一部研究原始部落世界观的著作。作者在这部书里批判了所谓理性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中都始终不变的观点,提出了在原始部落中存在不同于逻辑思维的 原逻辑思维 的假说。书中采用社会学的比较方法,广泛征引了十九世纪西方旅行家、博物学家和传教士等有关亚非拉不发达民族的风俗、制度、信仰、神话等方面的记载,对 原逻辑思维 的性质、特征、表现及其发展趋向作了论证,对 原逻辑思维 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也作了一定的说明。 本书资料丰富。可供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参考。
日益攀升的医患纠纷、说不清的诊疗性骚扰、棘手的医疗事故、高额的医疗费、不平等的收入 当新手医生阿图成为独当一面的葛文德医生,当医术已经远远无法解决问题,他与他的医者同伴如何面对?接下来还有哪些挑战等待着他?真实的 医者仁心 故事正在上演。 与专注于现象的《医生的修炼》相比,这本《医生的精进》对医疗体系内的诸多问题及其可能性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精湛医术只是进入医学界的一小步,走进这一行,便要迎接外人所不知的考验。 适合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众阅读。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先生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力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共叙五十一个学术人物的思想,指出汉学家对不天下治乱之用心所在。本书引证广博,考证精深,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各领风骚,并行于世,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世界人文报告》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等国际组织委托,由国际人文中心和研究所联盟(CHCI)组织撰写,致力于对全球人文学科的现状进行全面审查与评估。其宗旨是: 人文学科对于理解社会至关重要。它揭示了我们是谁、我们曾经是谁、我们曾经想过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思考;是人类成就和失败、人类想象力和抱负的档案;是个人寻求了解自己思想和信仰的资源,也是社区和社会不断寻求更大利益的资源。《世界人文报告》展示了人文学科对全球知识和社会的贡献,并为21世纪的人文学科提出建议。 《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聚焦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科的整体发展,涵括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美学与艺术史、语言学、通识教育、新闻传播、国学、数字人文等多个领域,由各学科的代表性学
光,自古历来人类就无比迷恋,并对其进行了无止境的探究。光被视为神灵,是一种与黑暗和绝望对抗的精神力量。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师精心设计洒满神圣之光的大教堂,但丁创作了 天堂的纯洁之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画布上捕捉光线。伽利略将光线聚焦在望远镜上,笛卡尔测量了彩虹,牛顿研究了光学棱镜 一个个发明使光更加神秘,呈现出多种样态:粒子、波、以太、激光等,关于光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并且横跨了各学科领域。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索光的日常奇迹和恒久谜题。
中央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部《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正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融汇广大农民、乡村基层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思考、思想与立场的著作。 本书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于2021年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5省5县10村深入开展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 的成果,围绕 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 这一直接而朴素的问题,以529份农民问卷,154份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深度访谈等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需求,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些分析和思考能够丰富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理解,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政策设计和行动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风云录.二〇二三》内容丰富深刻,语言通俗易懂,叙事鞭辟入里。本次入选文章不涉及政治问题,其中部分章节由作者实地调研写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包含对不同国家历史、现状用心解读,也有对未来发展的问答。分为五章,世界风云变幻不离其中;走中国看发展;民族企业振兴之路;历史的记忆;随评不平。
本报告是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推出的第九本《中国智库报告》。报告以 中国发展新形势与智库建设新进展 为主题,分为综论篇和分论篇。综论篇分析了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展示了三年(2021 2023)来中国智库的发展和成果图景,梳理了三年来各领域智库围绕重要研究议题开展的活动和形成的成果,分析了近年来中国智库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并提出下一步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分论篇从不同维度观察中国智库的发展实践,如中国智库未来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智库文化的塑造、高校智库的发展、科技智库的研究议题等。
本书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论自杀》并列为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三大名著,是一部风靡欧美文化思想界的政治学史学巨著。 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世界各国进入现代化的三条不同政治道路:一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民主道路;二是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道路;三是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摩尔在本书中从历史角度揭示了专制和民主的起源,他认为各个社会农业商品化进程的彻底程度、商品化冲击下地主与农民的社会角色变化,决定了一国选择议会民主、法西斯、还是共产主义道路。 此外,摩尔还在这本著作中强调了提出中产阶级的壮大是民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等观点。这部巨著虽然颇具争议,但是其里程碑的地位无法被否认。
《独自打保龄》是帕特南对美国社会的一项重要考察。作者多年研究、深入参与和总结美国社会状况,形成了这部探索20世纪后期美国公民社会发展变化的集大成之作。 帕特南通过对美国公民参与热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敏锐地感受到,美国的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聚会、彼此亲密无间、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于与邻居一起喝咖啡聊天,或者出门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于是,帕特南想到用 独自打保龄 来形容和概括美国社会的这一变化,力求对这种变化的性质和原因做出解释,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他看来, 独自打保龄 的现象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它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
本书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填补了哪些空白或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本书为《纯粹理性批判》的单行本,与已出版的全集的不同之处:*、增加了科学院版编者的两版导言和注释;第二,增加了译者对内容和概念译法等的注释;第三,订正了全集中部分误译、漏译。因此,对读者来说,其内容更完善了,也更适用了。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 共同体 (Gemeinschaft)与 社会 (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 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 (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 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 共同体 与 社会 之间对立的意涵:*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重是私法层面的 共同体 或 社会 内部的人与人( 人法 )、人与财产( 物权法 )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