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学近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市面上太多优秀西方心理学著作和通俗读物,读者们阅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基于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学实验,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看似充满了逻辑和科学,可是真的适用于5000年来思维体系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吗? 根植于传统中国的阳明心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人人津津乐道。可是,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那些经典阳谋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永远奏效吗? 作为读者,我们多么渴望这两类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真理,到了我们的手里,能真正从知道变为做到。 是否有这样一个对两类心理学都烂熟于心,东西真实融会贯通的学者?有没有对上述两方面比较全面了解之后,提出了国际领先的创造性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者? 如果有这样的学者,他能否用中西无缝兼容的方
事情压不垮人,但面对事情的态度可以。 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陷入被来回拉扯的情绪中。从而停步不前,思想反复斗争,精神不停地在内耗。每天被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 哈佛心理学学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刘轩总结了 与自己相处 的心理学行动方法:降低内心的负面声音、克服惰性、多一些自信、不要再骂自己了、与完美主义共存 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先完成,再完美!帮助你快速脱离内耗!
《生活就像练习》把古老的传统、现代科学和心理学融会贯通,并萃取其精华,提供各种简练实用的练习,是一本现代人的实修指导手册。通过整合个人生存所需的各种条件,引领我们走向真正和谐清醒的生活,达到的意识状态。
本书是一本研究法国学者、精神分析学家雅克 拉康的临床思想及其实践应用的作品,拉康被誉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也被称为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有创意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本书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欲望经济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三种精神结构 强迫、倒错、癔症,以及三者的诊断和区分问题,不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临床指导,都有极高的价值。本书适合对精神分析感兴趣想要入门的读者、精神分析学习者、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者阅读。
《选择的悖论》的作者巴里 施瓦茨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三次登上TED大会演讲台,其著作荣登《商业周刊》《福布斯》畅销书榜,百余篇文章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期刊。 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认为,首先,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次,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 50个心理学实验,揭秘影响选择的心理因素; 4大权威测试,了解你的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 圣经 。 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权威著作中,作者以回答读者问题的形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将客体关系原本纷繁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本书的特色是作者在讲述自己治疗经验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案例,使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这些治疗过程,将各种概念融会贯通。 本书不仅是客体关系治疗师的入门教材和综合性指导用书,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介绍客体关系的读物。
人类的先祖生活在山洪、龙卷风、雪崩与野兽袭击频发的凶险环境里,为了活下去,对世界进行非黑即白的划分至关重要,自然选择将我们的大脑设定为原始的二元制。几百万年过去了,随着文化与科学的不断进步,今天的世界变得纷繁复杂、模棱两可。生存游戏已经改变,但我们的思维定式并未跟上这种变化,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我们的大脑往往强制退出,将所见所闻简单地纳入既有认知框架,形成刻板印象。 凯文 达顿对人类的二元思维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反思。他利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进展,阐释应该如何对思考进行优化,既避免认知商铺过早打烊,也要对运转不休的大脑适时叫停。我们记忆的可塑性强,我们的大脑很容易被误导。只有打破思维惯性,才能避免走上主义或虚无主义的歧途。同人生中所有其他事情一样,我们可能
投射性认同 和 内摄性认同 ,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就是说明人类的心态相互 感染 的机制。 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欲望会感染到治疗师,治疗师的情绪、感受、欲望也会感染回去给来访者。 作为治疗师,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愿意接受来访者心态的感染,愿意感染对方传递过来的抑郁、焦虑、愤怒、仇恨、绝望、痛苦、悲哀等等,然后在内心通过对这些情绪的投射认同与内摄认同进行正念观察,产生理解接纳,带着悲悯慈爱。 如果是一个完美的精神分析过程,治疗师再把正念观察,理解接纳,悲悯慈爱这三种心态 传染 回去给来访者。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爱始终贯穿我们的一生。儿童对父母强烈而无法言喻的依恋,年轻情侣之间轰轰烈烈的激情,母亲坚定不移的奉献,这些现象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却始终无法对其做出精确的解释。多年来,我们都在关注爱对生活、情感所产生的外在影响,却忽略了爱的本质与起源。 三位精神病医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神经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试图揭开生命中爱的神秘面纱:大脑结构与爱如何相互作用?人际关系如何渗透到人类的身体、心灵和灵魂?爱如何改变我们的现在以及未来?
本书立足于福克斯学派基本的团体理论和实践模式。两位作者以此为基石,构建了当代团体分析实践的画卷,引领读者认识在此领域中快速发展的新思想。我认为本书是迄今为止zui全面、完整的临床团体分析教科书。 本书主要讲述了分析性团体治疗实践中会遇到的多种议题和任务。两位作者以在团体治疗的教学和督导中善于列举临床案例而著称,读者会在书中阅读到大量临床案例。我特别欣赏他们在讲述 评估 为团体治疗准备患者 以及 新团体的早期阶段 这些重要内容的技术问题时生动的对话。 行动中的团体 这一部分戏剧性地重现了这个领域内两位资深巧匠的工艺,提醒我们在仔细维持必要设置的情况下关注福克斯学派模式的价值、优点和治疗效果,以启迪心灵。
作品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精神病学临床著作,特别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雅克 拉康的著作为依据,系统并详细描述了精神病学的基本现象、临床实践与理论思考。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作品如何恢复患者与社会的联系这一功能,为精神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崭新而有价值的视角。 同时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如:疯癫所产生的文学作品,是症状?是艺术创作?还是介于美学与临床之间?疯癫与艺术,只是一线之隔?读者们随着这些问题与作者一起进行思考,会在阅读完后找到自己的答案。
对一个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关键,在于评判证据,证据的证明力强弱决定着一个观点的可信度。作为一套评估证据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可以通过练习熟能生巧的技能。 本书聚焦社会学领域,从批判性思维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着重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缺陷的论证、因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偏差、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导致的理解偏差、由于证据的无效性导致的推理谬误,以及由观点发表者个人偏见造成的认知局限等主题的论述,帮助读者掌握对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作者大卫 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
职场霸凌、道德绑架、社交媒体上的冲突、假新闻、舆论引导 现代社会中,当否定他人、欺骗他人、贬低他人的言论出现时,很难不让人血压升高。 谬论=语言暴力 ,我们必须识破那些或巧妙或拙劣的诡计,才不会再被那些谬论伤害和欺骗。 本书从逻辑思考的基础讲起,举例介绍了稻草人谬误、假两难推理、诉诸权威等16种谬论的具体表现,并给出了识别方法和破解之道,帮助我们跳出逻辑陷阱,在充满攻击性的语言中保护自己,同时也能让语言暴力的实施者明白自身的问题,让彼此的言论和交流变得更具意义。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会觉得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 觉得领导下达的任务不合理,应该调整一下会更好;喜欢做 颠覆朝纲 的事,让别人目瞪口呆;说话总是一针见血,不留余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话题终结者;无端猜疑恋人的忠诚,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短信或者出差多日,就一定是另有新欢了 其实,这是偏执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PPD)在作祟。本书通过心理学理论、现实案例和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带领读者深入偏执者的内心世界,全面解读偏执型人格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优势和劣势,并附有自测量表,帮助偏执者实现自我觉察,修正自身弱点,充分发挥偏执型的性格优势。
《鬼灭之刃》作为一部全球大热的现象级动漫,其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动画制作等方面获得了一致好评。不仅如此,它还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深入观察以炭治郎为核心的主要角色就会发现:这部动漫所描绘的诸多强者,其变强的理由和方法,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借鉴的。反之,故事中的 鬼 则是反面教材,其思维和行为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入解读《鬼灭之刃》中那些初看容易忽略、再看就会恍然大悟的 强者心法 。无论是通过积累形成 破绽之线 、自我肯定带来的效能感,还是足以驱散焦虑和迷茫的使命感,都能帮助我们锻造更强大的内心,拥抱更强大的自己。 因此,本书堪称是对《鬼灭之刃》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与高度凝练,让那些热血与感动背后的人生哲理和心理能量,更长久地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关键概念,正是通过移情,无意识才参与到治疗中;没有移情,精神分析就无从开展。本书作者凯瑟琳·穆勒在精神分析领域内详述了移情这一概念,并通过这个概念串连起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以新的视角揭示了他们之间的传承与 。 作为拉康的弟子,凯瑟琳·穆勒在这项原创且新颖的研究中展示了拉康式的探究精神,通过对弗洛伊德 案例的重新解析,提出了关于移情的新阐释。本书有助于精神分析工作者和对精神分析、心理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切实理解移情是什么、精神分析是什么。
督导既是一段发展过程,又是一段治疗过程。 督导师在督导他人的工作实践时,不仅要利用自己作为治疗师的经验,还要对他人如何学习、对组织机构因素如何影响治疗和督导有明确的理解。本书探讨了督导与教学、督导与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相应指导。 对于想要成为精神分析取向或心理动力取向督导师的人,以及已经执业的督导师来说,本书是一本能够带来启发的著作。
关于快乐的迷思,着实困扰着每一个爱思考的人。 本书作者安德斯 汉森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四时他考虑转学换专业,并为此寝食难安心烦意乱了6个月。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并非不清楚自己最终会如何选择,只是无法 跳过 这段痛苦的摇摆期。成为医生后,看着一个又一个有着相似经历的患者,他回想起了这段往事,并找到了一种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 读完本书,我们可能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误解了快乐,误将 变快乐 当成一种压力;可能决定善待自己,改善生活方式;也可能调整观念,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快乐模式。 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再会因不快乐而烦恼。
本书深入探讨了雅克·拉康对精神病研究的贡献,作者将拉康的工作分为四个广泛的时期,详细介绍并分析了每个时期所包含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和重要文本,尤其是这些概念和文本对精神病临床实践的影响。本书特别关注拉康对临床案例和文学作品的讨论,以及他与心理学、精神病学、哲学和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批判性对话。本书为理解精神病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