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当代弗洛伊德主义修正者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流派之间在理论和临床技术上存在的争议。作者在阐明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时,常常结合案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行文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这本系统而全面的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以生动、清晰的风格论述了移情和阻抗这两大基本技术,而且论述了与精神分析环境相关的主题,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作者在书中也明确区分了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真正关系”“工作联盟”和移情关系。 对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师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方法和精神病理学模型,介绍了治疗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人格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实用指导。 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走进18位精神疾病患者鲜活的世界,看见人世百态,体味人间悲喜 在形形色色的人间悲欢和点点滴滴的人世温情中,照见并疗愈自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上每八个人中, 就有一个人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及其导致的社会精神健康问题涵盖精神障碍、心理社会残疾和其他与显著痛苦、功能障碍或自我伤害风险相关的精神状态。 对精神科,社会大众有误解,患者也无所适从,求治时往往摸不清门槛,神经内科往往成为精神病患者寻求帮助的第一科室。精神科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学科。在精神科,绝大多数临床病例是常见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疾病,真正有精神症状的病患不到临床病例的十分之一。 作者选取了自己从业二十多年中遇到的18个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故事,带领广大读者走进形形色色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去体味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饱受精神
儿童和青少年是我们社会的未来。然而,身处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他们往往在许多方面都未能得到充分支持。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回应这一临床缺口:我们如何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技术、立场和态度,看见并满足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这是一本为所有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人所准备的 入门读物。书中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儿童心理治疗师的背景和立场、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关于儿童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儿童健康状态与症状的临床表现、治疗室中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和社区中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将理论介绍、技术讲解和临床案例解析紧密结合 ,为专业人员提供精神分析视野和完整的工作框架。本书作者均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青少年治疗师,他们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向读者展示如何与儿童和青少年展开对话,以及如何在工作
由美国南希·麦克威廉斯所著的《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精)》一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 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 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本书名为《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讲述作者如何理解、实践精神分析,但又远不止于作为个体的安德斯――书中涵盖的多重领域的智慧、对“真相”的深刻剖析,将能启发所有读者对自身、对人类以及 宏大的世界的反思。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临床概念、教育及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作者从悲剧《俄狄浦斯王》起笔,阐述了精神分析的知识体系、方法论的复杂实践及对两位 文学人物的精神分析式诠释, 回归对俄狄浦斯的再思考,再次升华了本书的主题。
本书试着就“什么是疯狂”这个问题去找出答案。作者将系统论的理论知识引入到了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中,并在书中插入了很多自我试验的内容和实际的例子,借此把复杂的议题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充满大量的关于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语言哲学方面的哲学内容。
书中对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这两种现代理论的介绍,将促进人们对人类行为的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全书各章节之间相互连贯,并在不同的理论家之间进行了比较。每一章包括理论的引言、关键问题、理论模型、个案研究,以及对理论的评论和批评。本书对精神分析工作者及社会学者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也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宗教研究者以及其他对精神分析思想感兴趣的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不可多得的读物。
本书名为《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讲述作者如何理解、实践精神分析,但又远不止于作为个体的安德斯――书中涵盖的多重领域的智慧、对“真相”的深刻剖析,将能启发所有读者对自身、对人类以及 宏大的世界的反思。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临床概念、教育及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作者从悲剧《俄狄浦斯王》起笔,阐述了精神分析的知识体系、方法论的复杂实践及对两位 文学人物的精神分析式诠释, 回归对俄狄浦斯的再思考,再次升华了本书的主题。
\"【内容简介】: 《释梦》是弗洛伊德 为重要、知名的作品之一,书中弗洛伊德对“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分析了梦的凝缩、梦的转移和梦的二重加工,讨论了梦的隐意内容,解析了愿望满足的原理,描述了俄狄浦斯情结,阐述了幼儿生活对成人性格的影响。本书不仅为人类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为人类认识自己确立了里程碑,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建立。同时,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对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具有启示性的观点。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
继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领域名家辈出,但其中 为杰出者当推雅克·拉康,因为拉康将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然而意味深长的是,拉康实施这种革命性改造的指导方针却是“回到弗洛伊德”。当然,“回到弗洛伊德” 不是要重复弗洛伊德,而是要回到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学规定的正确方向上。借助文学批评是拉康建构其精神分析学理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他不是要用精神分析学去解释文学现象,也不是要用文学现象去佐证精神分析学理论,而是要借助文学批评去发展精神分析学。正因为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为文学和文化批评打开了 加广阔的境域。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较为系统地引介弗洛伊德思想和精神分析学说以来, 学界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在三十余年的积淀过程中不断拓展和深入,尤其随着拉康的著作近年陆续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精神分析且尤其是围绕拉康思想的相关研究 是不断取得显著进展。与此同时,在与 学界持续的交流与对话中, 学界也不断加深了对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思想来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认识,逐渐开始形成从跨学科的角度对精神分析展开研究的新态势。 值纪念拉康诞辰120周年暨逝世40周年之际,组织 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 学者编写《精神分析与跨学科研究》( 辑),是为了呈现近年来 外精神分析研究的前沿动态与 近进展,并在跨学科视角下勾勒出一幅展现精神分析且尤其是拉康学说丰富性的思想图谱,为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引。 本辑分为“拉康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