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系列·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2013白金版)》以Lowenfeld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发展学理论,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来阐释各阶段儿童绘画的一般图像表征、生理特质、可能的行为动机及心理意义,以作为判断当事人是否适龄/不适龄、健康/不健康的参考。一般成人的绘画表现,除非受过特殊的美术训练,否则大都停留在12岁左右的儿童或青少年阶段(Lowen:feld&Brittain,1987)。成人的艺术创作、患者之绘画,甚至艺术家的视觉表现形式均有其脉络可寻。心理创伤严重的个体心智或呈现退化现象,其绘画发展亦然。基于要了解特殊儿童及成人的绘画表现,必得先掌握一般正常儿童绘画表现的原则,本书可谓一能从美术进入孩子或当事人心灵世界的参考书籍,适合所有关心儿童/个体心智成长的家长、老师及心理
本书以Lowenfeld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发展学理论,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来阐释各阶段儿童绘画的一般图像表征、生理特质、可能的行为动机及心理意义,以作为判断当事人是否适龄/不适龄、健康/不健康的参考。基于要了解特殊儿童及成人的绘画表现,必得先掌握一般正常儿童绘画表现的原则。本书可作为从美术进入孩子或当事人心灵世界的参考书籍,适合所有关心儿童/个体心智成跃的家长、老师及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也是学习艺术治疗的基础工具书。
本书是美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评论文集。他的艺术批评构成了晚期现代主义的核心文本,包括为“三位美国画家展”所写的雄心勃勃的导论,初步反思极简主义的《形状之为形式》,代表其批评的《莫里斯·路易斯》,以及划时代的《艺术与物性》。这些论文不仅确立了理解盛期和晚期现代主义的基本术语,而且也开启了批判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大门,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激发人们关于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
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中世纪的欧洲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如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以模仿场景为主,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得越真实技术越高超,但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
本书以Lowenfeld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发展学理论,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来阐释各阶段儿童绘画的一般图像表征、生理特质、可能的行为动机及心理意义,以作为判断当事人是否适龄/不适龄、健康/不健康的参考。基于要了解特殊儿童及成人的绘画表现,必得先掌握一般正常儿童绘画表现的原则。本书可作为从美术进入孩子或当事人心灵世界的参考书籍,适合所有关心儿童/个体心智成跃的家长、老师及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也是学习艺术治疗的基础工具书。
《躺椅和舞台(心理治疗中的语言与行动)》凝聚了罗伯特·兰迪教授在戏剧治疗领域近20年研究和实践中所获得的思想精华和宝贵经验。他将萨满(Shaman)等人类社会的古老传统和现代心理学贯穿起来,系统地梳理了各种心理治疗流派中与行动性心理治疗相关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为戏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找到了源泉,奠定了基础。针对戏剧治疗的流派:莫雷诺开创的心理剧(Psychodrama)、兰迪本人创立的角色法(RoleMethod)和大卫·约翰逊创立的发展转型法(DevelopmentalTraformation),兰迪教授通过实际案例,形象地展示了每种方法的治疗过程,明确了其中的基本概念,并从情绪与距离、虚拟与现实、言语与非言语的表达、行动与反思、指导性与非指导性、移情和反移情等多个两极性的维度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区分出彼此的特色,找到了它们共同的目标,即通过一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阿瑟·罗宾斯探索了艺术治疗师如何将美学和心理动力学整合到治疗过程中中。他认为,心理学现象都有相对应的美学部分,将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就会推动治疗进程。治疗师内心的艺术家对病人使用的色彩、空间、形和能量适时地做出回应;治疗师运动其艺术家的反应来确定每幅作品的心理动力学含义。罗宾斯提出,美学形式的复杂性说明了发展性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而发展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和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的要求有关。他还强调治疗师的个人在体验对于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性。
艺术治疗主要是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为来访者进行治疗。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相当盛行,而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艺术创作的练习无论对成人还是儿童都是适宜的例如画出期望和目标,雕塑自己的压力,制作拼贴自画像、个人标识等。治疗师通过各种艺术方法与来访者沟通,可以深入探索他们的心灵世界。来访者可以透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内心的感触、向往,或需要宣泄的压力、孤寂等,从而使症状有所减轻。本书的各个章节涵盖了多种艺术材料和艺术方法,如壁画、拼贴画、雕塑、线描等,作者用日常物品设计出治疗方案,并列出了详细的所需物品清单、程序和目标,最繁忙的治疗师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它。本书的写作风格简单易读,提供了对团体和个人都极其实用的创造性经验,适用于艺术治疗的初学者、临床艺术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
与艺术的关系,是多门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李世武著的《焦虑与艺术治疗研究》在与外前沿研究成果积极对话的基础上,在多学科互动的视角下,探索回应这一问题的新路径,提出了“焦虑与艺术治疗”的理论假设。以此理论假设为前提,本书研究了焦虑的社会属性与仪式属性,然后在巫者与信众的交互关系中,讨论了出神、积极想象、艺术构建、移情等话题。
肖关鸿的文艺随笔集《诱惑与冲突》讨论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从别人没有涉猎过的角度去发现和阐述问题。本书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艺术史上女性形象的变迁嬗递;二、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她们艺术创作的特征;三、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与女性的关系,即男性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的情感问题。 本书把《一个女人与两个天才》作为附录,是因为这篇纪实文学对本书的主旨是个补充。虽然这是一篇纪实文学作品,用小说笔法,但所有情节和细节都有出处,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本书介绍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符号治疗”技术。书中作者结合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以及大量的实际操作案例,通过自己多年临床治疗实践,不单将符号治疗运用在个体咨询中,也整合在企业EAP课程和专业咨询师培训课程中。而这一切,都是想绕过人的意识层面,与冰山下的神秘地带——潜意思接轨,探索人最原始的情结凝聚,达到最初的圆通。
与艺术的关系,是多门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李世武著的《焦虑与艺术治疗研究》在与外前沿研究成果积极对话的基础上,在多学科互动的视角下,探索回应这一问题的新路径,提出了“焦虑与艺术治疗”的理论假设。以此理论假设为前提,本书研究了焦虑的社会属性与仪式属性,然后在巫者与信众的交互关系中,讨论了出神、积极想象、艺术构建、移情等话题。
艺术疗法就是以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为介质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这种疗法因其实践过程中绕开了语言的部分,而具有传统心理治疗所无法比拟的 干预效果。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绘画艺术治疗的著作,全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穿插了来自作者多年实践的大量真实案例与图片,是艺术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了解绘画艺术治疗的佳作。对于非专 业人士来说,亦可从中领悟: 艺术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着言语的力量。
本书系“艺术学林”之一。论述了艺术创造者对艺术主体、思想主体、言说主体等在表达中体现出的心灵状态所进行的审视,是对这批思想和文化精英考察后写出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论文集。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三辑:影像叙事与价值、思想者的精神状况、语言叙事的表情。
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融合了现象学的方法理论,揭示了绘画艺术的基本涵义,在哲学沉思和视觉追问的两个界面上,展现了作为一种绘画的方法体系的指导性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现象学的研究,思索着的同代人从各个学科的角度,从哲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展开积极地对话。 艺术现象学研究的任务并不在于形成某种狭义的固定学派,而在于为中国学术界建立一条多学科领域互相渗透、随时倾听思之召唤的学术道途。 这种对话所提供的整体文化的视野,将使我们洞察流变不居的事物,开启一代人思想的力量,并由此来构筑一个对于当代思想界和艺术界都具有意义的学术疆域。 毕竟画家的实践是一个独特的界域,这一界域所提供的独特的感悟,使得画家在画的自明之外,偶尔以话说画时,有可能开启某些不同这处。 作为现象学的思想与作为现象学的
本书涵盖舞动治疗的起源、舞动治疗的定义与原理、舞动治疗的主要方法、舞动治疗的当展亦即各个流派发展综述、舞动治疗的评估工具、舞动治疗的应用等。结果发现,需要细细阐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果面面俱到,就有可能所有部分都只是蜻蜓点水。于是决定,本书将聚焦在前三个部分:起源、原理和主要方法,
本书涵盖舞动治疗的起源、舞动治疗的定义与原理、舞动治疗的主要方法、舞动治疗的当代发展亦即各个流派发展综述、舞动治疗的评估工具、舞动治疗的应用等。结果发现,需要细细阐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果面面俱到,就有可能所有部分都只是蜻蜓点水。于是决定,本书将聚焦在前三个部分:起源、原理和主要方法,
《国家职业心理咨询丛书:艺术心理疗法》分三部分。部分介绍艺术治疗的理论框架及所处的政治和制度环境。第二部分介绍针对不同案主群的临床实务。部分探讨艺术治疗培训及如何以研究促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