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中国*部高等院校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由朱智贤著;第五版由林崇德主持修订,第六版由朱智贤的孙女、林崇德的学生朱皕修订。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深刻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并将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结构上,本书首先阐述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发展历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分别阐述儿童在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内容上,本书始终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兼顾儿童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和新近研究成果,尤其反映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学等专
对儿童而言,通过游戏与玩耍参与运动是快乐的一件事。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用身体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促进运动能力和认知发展。儿童和青少年也能通过系统性的练习,参与有组织的运动竞技活动结交伙伴、增强自信。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运动对孩子成长的具体价值和意义,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去参加运动,面对五花八门的运动兴趣班可能茫然无措。 本书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细致梳理了运动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价值。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本书介绍了如何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游戏、家务活动等培养孩子的运动热情、提高运动能力,以及如何选择运动兴趣班。 为了服务各位家长,本书还列举了几十条小贴士和家长自测、几十项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游戏及活动,供家长们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本内容全面、基础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专著。全书共分为15章,主要包括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婴儿心理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言语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等。本书一方面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各章内容的组织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突出了实践性的特点,本书的编写密切联系学前儿童教育的实践,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融入教育实践之中,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本书还适当吸收了近年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在本书中,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结合自己多年来为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历,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深入地剖析了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涉及自卑情结、社会兴趣、环境的变化、在家庭中的位置、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等方面。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批判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 生活失败者 ! 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有助于父母和教师理解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从客体关系的角度,以自我感的发育为线索,集中讨论了婴儿早期(出生至18月龄)主观世界的发展过程。1985年的*版中即首次提出了层阶自我的理念,描述不同自我感(显现自我感、核心自我感、主观自我感和言语自我感)的发展模式;在第二版中,Stern补充了自我共在他人(self with other)、叙事性自我及相关讨论。正如作者后记所言: 我们总结的发现、炮制的理论对新晋父母来说本质上就是信息。 这项工作的一般教育性质是逃不掉的。改变大多数人持有的对婴儿的普遍看法,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且正在加速。一旦父母能够看到不同的婴儿,婴儿就会开始被他们新的 目光 所转变,*终成为不同的成人。 如果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婴儿,会在一代人之后造就不同的儿童、少年和成人,那么我们将看到不同的患者 体验
如果要去爱、帮助、说服和反对他人,我们必须要知晓他们的所想和所需,人类的互动依靠的是“一种心灵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部分就是理解情绪,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我们为何欢乐或不安,就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儿童与情绪--心理认知的发展》作者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哈里斯汇总了来自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和观点,带领我们一起追寻了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儿童如何逐渐发展出对子人类复杂而又精妙之心灵的洞察力!
这是一本供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使用的心理学教材。 本书在体例上进行了如下安排。首先,在每章之初,对教与学提出了建议。教师可依此为参考,安排和组织本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学生可据此了解本章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其次,在每章之中,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穿插、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学习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在每章内容结束时,对本章中出现的主要概念进行了总结,以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要点。*后,每章还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以便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许多专家及同行的研究报告和著作,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内容。
目前,国内自闭症患者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其总数已超过160万,牵系着数百万家庭的喜怒哀乐,而我们对于自闭症的了解却寥寥无几。自闭症能被治愈吗?自闭儿家庭应该如何正确抚养孩子?社会人士如何正确关爱自闭症患者? 本书共分为三篇,分别讲述了自闭症儿童米粒儿的成长故事,国内外典型的自闭症案例以及作者的育儿心得和自我成长。本书内容丰富,感情细腻,文字温暖有力。在本书中,作者没有过多强调自己自闭症研究人员的身份,而更多地以自闭儿妈妈的本真带领我们去体会她和米粒儿一路跨越的艰难险阻。作者强调自闭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立于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让孩子具备爱的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在育儿中,我们也应区别“障碍”与“个性”,让孩子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与社会和谐共处。 本书是一位自闭儿
本书从婴幼儿行为观察的角度出发,首先介绍婴幼儿行为观察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而阐述对0—3岁各月龄段进行行为观察的要点及方法,并通过实践案例将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婴幼儿发展与指导相联系,使学生从实例中理解婴幼儿行为观察的重点与必要性。在本次写作中,改变了原先的书写体例,将8个月龄段(0-12个月的月龄,每三个月为一个月龄段,13-36个月为每六个月为一个月龄段)为主线,在这主线统领下,分别从“感知觉”、“动作”、“认知”、“语言”、“社会-情感”五大模块入手,首先对该月龄段儿童的5大心理发展领域的特点进行条分缕析,继而详细叙述观察与评估的主要方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内森·罗森:可以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为本书完整书名。文章于1935年发表,本身是关于量子物理的讨论,需要一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才能 深入地理解。然而,由于它的内容涉及哲学的范畴,我希望保持平衡,并在这种情形下使这个注释本尽可能易于理解,所以我在写作时,为 广大的读者群着想,这些读者未必对该文的数学方面感兴趣,而 关注它在认识论方面的意义。 本书也包括玻尔在1935年以同一标题发表的一篇文章,以及爱因斯坦在1948年发表于《辩证法》(Dielectica)杂志上一篇文章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