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战败》介绍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更迅猛、更无畏、更成功,然而终也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更疯狂、更危险、更具有自我毁灭性 这是一部美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著作,文本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从四条线索 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 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主人公小熊谦二历经年少征兵、在战俘营劳动、感染肺结核、赶上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以及向日本发起战后诉讼赔偿。本书既是口述历史,也是民众史与社会史。作者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展现二战前后的时代变迁、战后日本社会的变化,以及个体命运如何受到大时代的影响,并对日本战争罪行进行反思,形成一部 活生生的20世纪历史 。
1853年的 黑船来航 事件常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呈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 兰学 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寻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 攘夷 ,试图通过制造动乱改变国运,结果遭遇了严重挫折;经过耐心的学习和摸索,他们才为维新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在这群志士中,来自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尤其耀眼。他促成了萨长两藩联合,直接影响了倒幕运动的成败,更拟定了 船中八策 大政奉还 等政策口号,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架构;就连 日本国 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以坂本龙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为线索,广罗维新时
1867 1912年,日本从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大国。欧美数百年间的变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余年中急速上演;后世日本的命运,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却隐身于各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难见踪迹。他是无能的傀儡,还是伟大的君主?在时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应对周遭的一切? 明治天皇在位将近半个世纪,周围总是围绕着一些能力非凡且个性迥异的大臣,历史学家往往从这些人的角度来讨论明治天皇的统治,认为是他们的辉煌成就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明治天皇只不过发挥着仪式上的作用,仿佛他跟自己的国家毫不相干。不少普通日本人把明治天皇奉为有史以来无出其右的伟大君主,但也很难举出他的某项个人成就来匹配这份殊荣。 著名学者唐纳德 基恩依照《明治天皇纪》和当时政治家回忆录等日本史料,以及欧美使者的
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向日本全国广播了《终战诏书》,同意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七十余年后,战败文化成了日本集体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然而,对于谁该为战争负责和谁有罪,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分裂,裂缝之下的是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为什么要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杀戮和牺牲? 在本书中,桥本明子探究了三种互相抵触的战争记忆: 受害者 施害者 和 英雄记忆 。这种分歧形塑了战后一代人对历史和自身的理解,并影响至今。桥本明子借助民族志、访谈和影像分析,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再现了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过程:政府、传媒、国家在其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因由?民族主义、和平主义、和解主义,哪条才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颁布《华族令》,宣布由公卿、诸侯和维新功臣等家族共同组成新阶层 华族 。华族拥有封爵,世袭地位与资产,是日本近代史上特殊的贵族阶层。在长达78年的时间里,华族作为 皇室之藩屏 ,对日本近代各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随着日本走向战争,这一贵族群体终在1947年因华族制度的废除而消失。本书从文献史料出发,揭开朦胧表象,讲述华族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真实兴衰。
《日本史》是我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日本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 此次修订,更正了原书个别错漏,补写了近几年的日本大事。 日本是一个文明与野性共存的民族,它是善于模仿、勇于创造的国家。它是亚洲早实现现代化、在世界经济史上书写了奇迹和辉煌、如今又陷入停滞的岛国。它与中国有着既亲近又隔膜的复杂关系。它的历史发人深思和警醒。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附有索引、政权更迭表、大事年表和参考书名。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 学生兵 自愿加入 神风特攻队 ?在这部关于象征主义和美学在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操纵日本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意义来说服人们,为天皇 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 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耀。 作者依据学生兵的日记,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乃至他们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热情地向往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作者以日本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动作。
近年来网野善彦的作品愈来愈受到中国学界和普通读者的关注,多部专著被相继引进出版。《日本社会的历史》是网野在学术成熟期撰写的一部日本社会通史,也是其代表作中广为人知的一部,成为很多人理解和探讨 网野史学 的起点。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铁路是近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为人们带来了不受限制的、平等的移动自由。作为铁路与城市的 接口 ,铁路车站也成为近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明治初年,响彻新桥站的一声汽笛,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帷幕。以横滨站和东京新桥站的出现为开端,车站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往来车站的每一天 成为新时代的象征之一。同时,作为城市枢纽和住宅区中的重要公共空间,车站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还控制着人群和信息的集散。正是在这种集散中,近代社会的 公共意识 得以逐步确立。本书从选址、城市规划、建设等多个角度,佐以文学著作、纪实作品和调查报告,追溯日本近代关于铁路车站的共同记忆。
本书叙述了南蛮贸易时代(1542 1650年)日本与欧洲交往的历史,包括葡萄牙人从里斯本、果阿、马六甲到澳门与长崎的航线的开辟,双方贸易关系的建立,经由这些航线多方商品的流通,耶稣会士的东来及其贸易活动与传教事业;也包括日本方面的反应:多地大名前来皈化,派出少年使团 天正使团出使欧洲,幕府最初对贸易活动和传教事业的欲拒还迎,欧洲艺术、神哲学、文学、器物等在日本引发的各阶层的种种观感,以及相应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上受到的影响;最后,由于德川幕府的闭关政策,导致的日欧交往的终结。然而,这段短暂、丰富和复杂的历史,仍然可以看作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接纳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的和最广泛的预演。
这是作者写给15岁正值初中毕业的女儿的一本书。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设计了剑、心、宝、锄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讨论了日本的国家形成、历史建构、宗教信仰、社会变动等方面的议题,涉及遣唐使、圣德太子、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幕府更替、黑船来航、尊王攘夷运动等诸多日本历重要的人物事件,并对日本中心论等流行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全书将被分解为琐碎断代的历史重新整合,展现出其整体面貌。作者通过本书,希望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日本史中具体的细节,更强调看待历史的角度与解读历史的方法,以宏大的胸怀与视野走近历史。
本书是《日本史》的第三卷,对德川幕府统治之下两百余年的日本历史进行了系统介绍,是作者对前现代日本历史研究的收官之作。这一时期,日本国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进步。在德川家康治下,一种维护大名领地的均势制度被设计出来,后被继承沿用。内战结束之后,国家集中力量于发展农业、手工制造业和采矿业。随着外国船只到来,日本传统的孤立政策被打破,波闯入者是1790年底的俄国人。此后,日本政府尽力让外国船只远离日本港口,但是在西方势力的压迫下,日本开始介入国际事务。
明治时代以来,近代日本以西方为模仿对象,努力谋求 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对于近代日本而言,西方是重要的他者。日本作为非西方国家却要实现 西化 ,其本身就存在着自我矛盾。肤色的不可改变,恰恰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反映了这种自我矛盾。近代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人种差异?近代日本思想的谱系中,人种问题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本书通过聚焦明治时代到二战后日本精英的海外经历,考察这段曾被讳言的思想谱系。
本书是一部完整勾勒出近代日本报界发展脉络的 报界政治动员史 。全书以 政治动员 为线索,对1868 1945年间日本报界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做了系统梳理。书中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 总体战体制 ,也涉及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报界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石桥湛山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通过还原近代日本报界发展史,阐述其发挥政治动员功能、参与宣传战之必然性,并论及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及历史问题,力图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 贯战史 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