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野尘梦》是 湘西王 陈渠珍于1936 年赋闲长沙时 , 回忆其 1909 年至 1912 年进出西藏的纪实 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字血泪谱写出一段旷世传奇。 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好的阅读与理解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 陈继光纠正其他版本讹误 30 余处,新增注释 277 条。 以 1938 年 9 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点校注本。 并保留了其他版本中没有的序言、要例、总叙以及附篇。此外,此版《艽野尘梦》由大冰长文导读,且为陈渠珍女儿陈元吉*推荐阅读的权威版本。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地方通史,书稿以西藏地方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描述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全貌,揭示了西藏地方走向祖国完整的过程和特有的规律,贯穿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国一体化的主线。 The book depicts a panorama of the history of Tibet based on its regime evolution, which clearly reveals the process and special laws of Tibet becoming an integrated part of China, indicating the ethnic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本书不是一部通史性著述,而是一部重点阐释与新疆稳定和发展相关的新疆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尊重史实,分清是非,立足现实,落笔历史是本书的主旨。通过简洁明了而又客观真实的阐述,将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如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央电视台《天地洛阳》摄制组所著的《天地洛阳(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内容简介:一部10集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天地洛阳》在中央电视台四套黄金时间与广大观众见面。这是继2003年6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国际频道黄金时间播出21集大型系列专题片《走遍中国一洛阳》六年之后,再一次系统、全面地呈现出“千年帝都”洛阳的*影像。《天地洛阳(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本书为该片的文字记录。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 在乡愁者的心窝 ,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 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 另一个中国 ,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
百廿浙大,薪火相传。学校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成长于中华崛起之时,兴盛于国家繁荣之日。筚路蓝缕120余年的不懈奋斗,改革开放40余年的浙大实践,并校融合20余年的不平凡发展历程,铸就了 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 的浙大精神。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 求是创新 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培养了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与文化成果,为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以图叙史,在《图说浙大:浙江大学校史通识读本》基础上增益资料,力求用鲜活生动、简洁洗练的图文形式,展示学校跨越三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光荣历史,以飨浙大师生校友及广大读者。
本书通过实证研究,从海洋管理的具体职能出发,初步梳理出浙江沿海卫所如何在海上军事防卫、海洋秩序维护、海洋经济活动管理、沿海行政治理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明帝国的卫所制度设置,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控制。在明初的制度设计中,卫所制度是作为一种国家性的防御制度而推行全国,在明代前期运作得相当成功。卫所的衰落,促使明政府通过增加其他军事力量来填补地方上的防御真空。从总体上看,明政府通过沿海卫所实施海洋管理,深刻体现了统治者保守的海洋观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卫所在海洋管理的实践中交叉如此多的具体职能,这种国家通过行政强制手段粗暴垄断海洋开发的行为,终导致了东南滨海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
《流风遗韵 宋元泉州非遗的承与传》集结宋元以来泉州多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它们创建了唯美的艺术档案,解读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有力支撑,详述泉州匠人从未褪色的初心以及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结情感、沟通世界的独特魅力。
《世遗之城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泉州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为主线,在贯通古代泉州城市发展脉络的同时,重点关注宋元时期把握好走向海洋的历史机遇,透过外国商人与旅行家的视角,再现宋元泉州帆樯林立的海贸盛景,凸显这一港口城市海洋文明的厚重积淀,以及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今天,泉州系列文化遗产之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互鉴的启迪意义。
1989年的春天,在美国加州,我次见到瑞娜。一听说我来自上海,她立刻激动起来,问了许许多多关于上海变迁和发展的问题。她对中国的感情和她的上海情结是那样的深厚,使我十分感动。她说:“我离开上海已经40年了,真想回去看看自己的故乡。” 1994年,我终于有了一个帮助瑞娜实现重返家乡之梦的机会。这一年的4月,我们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举办国内个专门研讨“犹太人在上海”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会议筹备组的成员,我推荐瑞娜参加这次会议并作发言。 正像她在本书结尾时写的那样,收到邀请后,“很难用言语表达我当时的激动和喜悦”,“当飞卡几陕要降落时,我激动得浑身发抖”,“双脚踏上上海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到家了”。在那次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她作了精彩的发言。她的一段话使所有与会者为之动容:“撇开国籍不谈,上
中国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领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会中湖南籍成员*多。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梅贻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一直到抗战胜利。《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即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有间断和不少缺失)。
本书在论述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缘起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客观记述了1979年以来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历程,通过介绍相关活动、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以及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的组织机构与活动内容,反映了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考与展望。本书对推进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及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意义。
东汉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联合南单于、东乌桓等势力一起攻打北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大获全胜,几乎全歼北匈奴的主力。这一战役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当时随军出征的班固撰写了这篇流传千古的《燕然山铭》。 二〇一七年七八月间,中蒙联合考察队实地踏勘,确定了蒙古国杭爱山一带的一处摩崖石刻系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燕然山铭》。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认为, 学术界有责任和义务做出应有的说明和认识 ,陆续撰写了 《燕然山铭》漫笔 系列文章,遂成《发现燕然山铭》一书。该书对《燕然山铭》拓本真赝、铭文布局、铭文核校、刻者其谁、燕然山战役,等等,都做了详细而深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