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90年,孙立人将军91岁高寿时,在进加护病房前夕,对他此生所见的的一位大陆人士所行的《后的军礼》开篇,收录了冰心、孙新俊、孙敬婉、盛发绪、周良沛等两岸各方人士有关孙立人将军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片断的三十多篇短文。
吴焕娇编著的《黄埔名将戴笠/黄埔风云榜》是黄埔风云榜系列之一,《黄埔名将戴笠/黄埔风云榜》讲述了:“苏杭才子”、“中国情报之王”、“军统大魔头”、“黄埔名将”、“忠义爱国义士”、“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的希姆莱”、“中国神秘人物”……生前与身后,加诸于戴笠身上的毁誉之词判若云泥。作为一位身份复杂的民国著名人物,虽死60余年,至今我们尚未能完全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作为近代史上有名的将军,他的士兵都隐而不现;他的情报系统强大得让美国人后悔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否则,改写“珍珠港事件”不会是日本人,而是他。 作为蒋介石的一把“配剑”,他以“秉承领袖意志,体念领袖苦心”为荣。
辛亥革命发生,蒋介石积极响应,回国革命。护法运动、北伐东征,不遗余力,一心革命。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后,论党内地位,论革命资历,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皆在蒋介石之上。谁知廖仲恺遇刺,联汪驱胡倒许,再迫汪出走,未及二年,蒋介石就顺利地成为了国家的领袖。中原大战,横扫南北,东北易帜,形式上完成了民国的统一。 他也是爱国的,只是在“攘外”与内战之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置国内矛盾于民族矛盾之上,面对日寇的入侵与屠戮,一度一味地丧师失地,百姓流离,终民怨沸腾,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才不得不主张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一致抗日,在正面抗日战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说辛亥革命不能不说孙中山,说孙中山不能不说陈其美。 说民国建立不能不说袁世凯,说袁世凯也不能不说陈其美。 说国民党历史不能不说蒋介石,说蒋介石又不能不说陈其美。 说辛亥英雄不能不说秋瑾、徐锡麟,说秋瑾、徐锡麟还是不能不说陈其美。 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左右手,是袁世凯的死对头,是蒋介石的引路人,秋瑾、徐锡麟的老战友。 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当铺学徒出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到日本,入警监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上海,联络党人,并加入青帮成为大头目。1909年夏,拟策动浙江起义,因被告密未成。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宣传革命。1911年7月参加谭人凤、宋教仁等在上海成立的同盟会中部总会,被推为庶务部长。武昌起义后
本书讲述了一位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传奇式军人,被誉为“神秘人物”的爱国将领宁夏人韩练成的戎马一生。军事上,他成为蒋介石的参谋:与冯玉祥前往西安解围参加北伐战争,又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救了蒋介石一命,成为蒋介石信任的侍从之一,与白崇禧交深厚;抗战期间,率部抗击日寇于昆仑关、桂林、雷州半岛等地并接收海南,曾与周恩来多次秘密会见促膝长谈;解放前在上海与董必武秘密会见,又陈毅将军不谋而合,莱芜战役里扭转华东局面,为解放战争立下奇功。政治上,解放前后他均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奉献睿智,文革期间得到周恩来特别嘱咐保护,并依然坚持为部队、为士兵向中央进言,晚年多次拒绝复出。自评“隐退一生”。
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淡泊名利……滕代远留给后辈的是一笔弥足珍贵、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终身追求,也是——位红军战士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革命气节,更是一个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月赂一辈子的满腔热情。
本书收录崇敬和怀念——回忆毛泽东同志;再忆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是真理的坚定探索者;毛泽东是真理的坚定探索者;我们怎样纪念毛泽东等内容。 本文记述了他们中一部分优秀者的奋斗和业绩,目的是要告诉我们的后来者,新中国来之不易,成长不易。还有许多可亲可敬的战友和同志,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未能将他们一一写出,实为一件憾事。然而,他们的精神风豸,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留在人民心中。只要我们继承先驱者们这种为祖国和人民利益不惕奋斗的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顺应历史潮流,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像毛泽东同志当年预言的那样,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傅作义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在他主政绥远时,整顿金融,建设城乡,发展教育,使绥远被称为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抗战时期,他坚持与共产党合作,转战长城内外。百灵庙战役的胜利,中共中央贺为"全国抗战之先声",五原大捷使他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个青天白日勋章的获得者。 在解放战争后期,他作为华北“剿总”司令员,毅然率部起义,保护了举世闻名的古都北平,也参与创造了“绥远方式”的伟大胜利。毛泽东高度评价: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劳很大,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精心组织编写了《红色经典传奇100例》一书。刘上洋主编的《红色经典传奇100例》鲜活地展示了革命先驱创造的红色传奇,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党所走过的伟大历程,可以说是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读本、好教材。
金戈铁马,驰骋沙场。运筹帷幄,出谋划策。 功绩永存,威名永在,雄风传世,后代流芳。 10位将军是从枪林弹雨中崛起的将星,他们百战杀场,威名远扬,叱诧风云,将平凡的人生演绎得如火如荼,成为风流千古的传奇人物。然而,他们出身不同,性格各有特色,或严肃不苟,或幽默诙谐,或义气,或强悍,或直言不讳,或独思慎言,或虎虎将风……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是睿智、勇敢、摧之不垮,战无不胜,挟兵百万如潮涌,赫赫威名传天下。
金戈铁马,驰骋沙场。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功绩永存,威名永在,雄风传世,后代流芳。10位将军是从枪林弹雨中崛起的将星,他们百战杀场,威名远扬,叱诧风云,将平凡的人生演绎得如火如荼,成为风流千古的传奇人物。然而,他们出身不同,性格各有特色,或严肃不苟,或幽默诙谐,或义气,或强悍,或直言不讳,或独思慎言,或虎虎将风……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是睿智、勇敢、摧之不垮,战无不胜,挟兵百万如潮涌,赫赫威名传天下。
罗荣桓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罗荣桓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与发展,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崇敬。 他少年壮志,负笈求学,在五卅运动中,投笔从戎;红军生涯,他曾领导通城暴动,投身秋收起义,进驻井冈山,参加、二、三次反“围剿”;抗日烽火中,他奔赴抗日前线,进军山东,平息“肃托”事件,打破“铁壁合围”,指挥大反攻;解放凯歌中,他渡海北征,艰苦创业,统一思想,强化部队建设;他鞠躬尽瘁…… 本书与您一同探秘罗荣桓元帅精彩的一生!
政委,全称是政治委员。政委是军队的政治主官,是教育和管理部队的灵魂式人物。思想教育看起来似乎与打仗无关,因为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展示的多是统帅部里的运筹帷幄,是弥漫硝烟中的斗智斗勇。在一般人看来,司令员、军长、师长等军事指挥员,才是战场上的主角,重大军事决策也都是军事指挥官说了算。其实,在人民解放军这支队伍里,政委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政委的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红军时期,*就为军队创设了政委制度,实行“军政双主官制”,政委与军事指挥员共同为部队的首长,但两者各有侧重。军事指挥员主要谋划作战行动,需要的是策略、谋略和韬略,而政委主要考虑人员组织管理,开展思想教育,全面掌控部队,需要的是智力、魄力与魅力。 政委在思想教育上也讲服从,但这种服从是通过思想渗透而发挥作用的。勇
左太北编著的《我的父亲左权(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史)》是革命元勋左权将军用坚定的革命理想在风云激荡的革命战争年代谱写出的历史诗篇。《我的父亲左权(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史)》用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例带领我们重温红色经典,用历史的年轮来给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后人以启迪和洗礼。
赵霰编著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是英雄故事丛书之一,《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精选了革命英雄人物的动人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当我们开卷阅读这些生动、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珍贵图书时,仿佛看见光辉璀璨和感人泪下的英雄群体列队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似乎听到了英雄们高声歌唱的《国际歌》;好像伸手就能够触摸到英雄们跳动的脉搏。通过本书,我们又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上存在过一支威震四海、名冠九洲的主力部队——第二野战军。这支野战军由中原野战军改编而成,拥有数个兵团。解放战争时期,她转战于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南地区,共歼灭国民党军221万余人,其中接受起义、投诚60万人,保卫和扩大了老根据地,解放了广大新区,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赋予的伟大使命。 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涌现了成千上万个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骁将,他们或从南昌、井冈山历经千难万险拼杀而来,他们或从抗日峰火中百炼成钢。他们是千百万战士的代表,他们是时代的骄子、人民的英雄。诸如: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后勤司令员兼政委段君毅,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王近山和杜义德、政
段德昌将军是湖南南县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诞辰110周年,中共南县县委 和南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写了《一代名将段德昌》。 《一代名将段德昌》一书,融史料性与文学性于 一体,既有史实的记述,又有后人的评论,叙论结合 ,图文并茂,真实地再现了常胜将军的革命生涯。编 者郭世奇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了段德昌从一个仗义 少年向一个热血青年的转变,从一个爱国青年向一个 共产主义战士的跨越。通过这些史实记述,凸显了人 物的个性与特色,再现了长沙“六一”惨案、“雪耻 会”、“八一”南昌起义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波澜壮 阔的历史画卷,内容翔实而生动。书中还利用附录记 载了段德昌烈士的年谱,记录了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的有关通知和决议,使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真相有 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可以说,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