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世界的部李鸿章传记,本书于1895年在英国出版时,李鸿章尚未过世。也正是在这一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李鸿章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签订《马关条约》这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凭借其特殊的在华身份,接触了大量当时的奏折、信件和报道,并以客观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功过参半、复杂又矛盾的李鸿章。本书为后世研究李鸿章及晚清历史的学者与史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在“晚清要臣”这一政治身份的背后,李鸿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本书力图还原李鸿章的原貌,将评判留给读者。
纪晓岚,中国历*强的学霸,其编纂的《四库全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其一生巧妙运用“三窟哲学”与乾隆帝、刘墉、和珅共事,在关键时刻善于逆袭,以机锋妙趣来营造气氛、化解冲突,兼具谏臣和弄臣两种角色,因而能游走于权力中心,游刃有余。 纪晓岚在清朝乾嘉时代居于高位、负有盛名、学问淹贯,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位文化巨人。其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有关他的民间传说之丰富,在整个封建社会具有他这种地位的人当中是罕见的。 纪晓岚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贡献的文献学者,是一位文化巨人。其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而且截
纪晓岚是清代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正统的史传中占尽风光,在民间也有广泛的知名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连续剧,这位在清乾嘉时期执学术牛耳的学问宗师火爆天下,但同时也被 戏说 弄得面目全非。《旷代大儒 纪晓岚传》着力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纪晓岚。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对纪晓岚的生平、著述、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整书既有历史的厚度与思想的厚度,又兼具趣味性,所述往事,有本有据,张弛有度,人物也栩栩如生。是一部雅俗共赏很有深度的作品。
熟悉评弹的人都知道,听客喜好评弹,大多从听苏州评话始。曾几何时,苏州评话在江南占据着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已出版若干本的《菊坛名家丛书 评弹系列》中,《醒木一声驻流年:唐耿良传》姗姗来迟,是其中首本关于评话大家的传记。 本书作者解军从唐耿良学艺到成为上海响档开始,把侧重点放在1949年后,展现了置身于波涛澎湃的时代潮流中说书人的命运。解军将传主唐耿良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 业业矜矜,若履冰谷 ,却终难逃劫难的波折;改革开放后,唐耿良重新焕发艺术青春的经历,环环相扣,一一道来。不仅如此,解军还对唐耿良说《三国》博采众长,富有书卷气的特色,及其《三国》在评话发展史上的地位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如果唐耿良说《三国》,讲出了仁义的刘备、智慧的诸葛,那么,解军的《醒木一声驻流年:唐耿良传》则
此书是胡林翼写给家人的信件,其内容包含教子、休养、婚姻、政治、才学等十几个方面,层层论述,纵横捭阖,站在道的高度,解答了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其论述之精辟,让人叹为观止。
不平凡的身份使得帝王们拥有了不平凡的生活,尽管有些帝王曾经平庸地度过了一生。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从他们千回百转、波澜起伏的生活中,更能体会到人生百味和世事无常。
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本书是代表其立宪理想的现代传记经典。钩稽甲乙、衡量是非,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一段真实的历史。本书视角独特、意识创新、论述严谨、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
刘晏与杨炎是活跃于同一舞台上的两位著名政治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政治动荡、赋入不继,他们先后进入中枢,致力于财赋体系的调整与重构。刘晏建立了以榷盐法为核心的新的间接税体系,使间接税的地位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杨炎则废止了积弊已深的租庸调制,制定了统一的两税法,使中国古代的直接税体系由税人向税地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两人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遗憾的是,两位政治家之间却存在着种种的分歧与芥蒂。先是杨炎构怨,刘晏蒙冤于忠州;继而杨炎又殃及自身,被赐死于远流途中,给后人留下诸多感慨。
本书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病死沙丘为切入点,生动地再现了从刘邦出生,到秦王朝彻底被推翻,项羽戏下分封诸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邓禹才识过人,少有知人之明。王莽末年农民战争爆发后,绿林军将领拥立刘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更始政权建立不久,立即派遣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名义持节北渡黄河,抚慰河北各州郡。邓禹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渡河北上追赶刘秀,追到邺城(今河北磁县南)才得相见,促膝谈心,为之出谋画策。从此,邓禹成为刘秀帐下参与决策的*亲信的谋士。邓禹不仅是一位善于运筹帷幄的谋士,而且他还是一员勇于冲锋陷阵的将军。由于能文能武,故能出将入相,在平定河北、河东和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武十三年(37年),东汉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邓禹以功更封为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侯,食邑达四县之多。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谥为元侯,有确认他为中兴功臣之首的意思,故后来
孟祥才所著的《王莽传》以生动华美的笔触,论述了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如何由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知书达理”的青年才俊,在与其诸父、兄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跃升为大司马大将军,执掌了西汉末期的朝政;继而又如何通过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符瑞,以“禅让”的方式迈向权力 ,登上新朝皇帝的宝座;再后又如何以一系列的“新政”如“王田”奴婢政策、“无均六管”之法、民族外交新规、行政货币改革等激化了本来已经趋向尖锐的社会和阶级矛盾, 在汹涌澎湃的农民大起义的浪涛中走向灭亡。其中,深入论述了王莽篡政成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细致剖析了王莽的思想和性格,生动描绘了新朝新贵的众生相, 深刻揭示了王莽新朝灭亡的必然性: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阶级、集团和人物,无论一时显得多么强势、善伪、残忍、狡黠, 都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