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迦凭一己之力,历时六年,走访苏慧廉生活过的地方,找遍英美各大图书馆,利用口述和各种现存的档案文献资料,完整地书写了作为传教士、学者的苏慧廉精彩纷呈起伏跌宕的一生,还原了近代基督教在华的曲折传布、接受、互动生长的过程,也以苏慧廉一家这个个体的经历牵引出当时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折射出动荡时代教会、士绅、民间等不同权力的颉颃,社会思想的裂变,以及纷繁复杂的中西关系谜局。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仓央嘉措》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这是一部翻译著作,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密宗高僧热 多杰札巴(1016-1196年)富有传奇的一生。热 多杰札巴生于西藏拉堆南麓尼南朗,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少年得志。长大成人后,为了寻找吉祥大威德法,三进尼泊尔,二赴印度。学成回西藏后,四处云游,讲学布道,译经收徒,功绩卓著。他用所得到的供物修缮寺院,发展教育,制造船只,架设桥梁,布施济困,保护环境。并以自己的品德才学,调解纠纷,感化盗匪,惩戒坏人。热 多杰札巴为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桥梁。热 多杰札巴与米拉日巴大师齐名,与济公活佛不相上下,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藏传佛教传奇人物。本书情节曲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是研究藏传佛教早期必可多得的孤本。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本书是85岁老人李东文的个人回忆录,详细记叙了他上半生的经历见闻、师友交谊、所感所思。他自幼遭遇抗日战争,避难他乡,饱经世事。解放战争期间,举家在两广避居直到新中国成立。建国后积极参与援建西北,曾入甘肃省干部业余大学学习四年,毕业后进甘肃省委宣传部工作多年。 文革 期间误遭批斗,后调入中学教书。改革开放后在兰州大学新闻系教书。他的上半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反 右 、大饥荒、 文革 等重要历史时期,如今他将 这段血和泪的苦难历程 记录下来,颇具 历史注脚 的价值,尤其他在西北工作生活时间较长,对当地的历史、人文、习俗等有详细精彩的记录,具有很好的社会史料价值。 这部书可为读者打开一扇特别的窗户,从这里可以窥见自1944 年至1976 年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眼里的中国。它不像史书那么理性,又不
......
本书在介绍佛教知识的基础上,用通俗简洁的文字,细腻入微地刻画了释迦牟尼的修行经历,讲述了他在成佛之路及创建佛教的艰辛历程上的真实事迹,并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做人、为人的道理。作者依据两条主线进行撰写,一是释迦牟尼自身成佛之路:因地菩萨——降生——出家——成道——弘法——涅槃;其二是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普度众生的成佛之路:凡夫(六道众生)——修行——声闻思果——菩萨十地——成佛。这本书是真人的传记,所以作者很少杜撰发挥,而是根据诸多经典原文进行翻译,使其尽量贴近历史,具有可信性,有据可查。
《寻访利玛窦的足迹》汇集了作者已经正式发表过的有关利玛窦和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的论文25篇,其中有关于利玛窦事迹、评价及历史地位的研究,有对利玛窦和来华传教士相关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有对至今埋葬在北京利玛窦墓地的其他几位传教士的研究和评价,还有对17—18世纪所发生的“西学东渐”历史现象的宏观解析,以及作者定制披露的利玛窦传教士墓地的400多年的历史。
在近代天津,李叔同的家族――桐达李家属于名门望族之列。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既是在籍士绅,又是盐商。李叔同的出现,为家族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桐达李家的名声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本书以家族为背景,不仅能带给读者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帮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李叔同。在近现代文化史上,李叔同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在个人事业正处于成熟阶段的人生中年,他却选择遁入空门,以一代高僧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独特的人生道路,自然有他家族的影响,也与时代背景休戚相关,本书就时代与家族对他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的认知。
《赵朴初传:行愿在人间》在朴老诗词赏鉴、书法赏析等方面有详细的解读和述说,具有诗论的独到特色。为了着重刻画朴老文化人物的形象,他们在朴老的山牛和成长过程中,着重写了他的母亲、关大姨、关表舅,以及他的老师和学友对他的影响,把他的成长放在历史和诗的环境中来写,还挖掘了朴老与西泠印社的艺缘及其与书画家、篆刻家们的交往酬答等等。关于朴老在新时期恢复佛教寺院、重续佛缘的记述,也只选取了金陵刻经处、天坛大佛和灵山大佛等几个代表性的专题,至于朴老与家乡的情缘,他们则特别用了一章来专门叙述。他们很重视表现性格的细节,有些细节可谓神来之笔,文情并茂,我觉得朴老就活生生地在我的面前。
《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从实际操作角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企业各个部门应如何按照"目标→计划→预算"的步骤来建构预算制度,并进行预算规划编订与控制管理,使企业管理者能够了解年度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的概念与掌握相应地实际操作。
他是一个僧人,披着袈裟,竹杖芒鞋在人间游走,莲台才是他最后的家。 他是一个情种,身着西服,风度翩然嬉笑于秦楼楚馆,红颜才是他心灵的归所。 他是一个志士,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下,惊起风云万丈。 他也是一个伶人,在人生这座色彩纷呈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场又一场阴晴圆缺的戏。 他叫苏曼殊,一个被世人称作为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的传奇人物,用三十五年的光阴,换来一场红尘的孤独游历。
《虚云和尚年谱(增订本)》主要内容包括:序说虚老和尚年谱致净慧长老、虚云和尚年谱序、虚云和尚年谱增订说明、虚云和尚自述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