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对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社会的转型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庆应义塾 (现为庆应大学)就是他创办的。福泽谕吉曾和西周等人组织 明六社 ,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评论,被誉为 日本伏尔泰 。本书是福泽谕吉根据回忆的事实加以叙述,宛如一场谈话,非常生动有趣。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 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本书为著名英语教育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赋宁的口述自传。李赋宁教授的人生经历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近现代英语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小学和中学曾在北平、天津、陕西三地求学,大学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毕业后攻读清华研究生,之后被聘为西南联大外文系讲师。194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50年回到清华大学教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北大副教务长。 在英语教育面临转型的当下,以这本自传切入,回顾我国百年英语教育的历史,镜鉴过往,方能烛照未来。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校史上任期最长(1931 1948)的校长,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蒋梦麟称赞梅贻琦为负重前行的骆驼。梅贻琦也自比为于惊涛骇浪之中驾驶清华这艘大船的船长。 本书考察了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务管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国际交流、抗日救亡等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优良品格和办学风格。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本书基于大量档案,呈现诸多工作细节,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梅贻琦工作的具体思考和推进过程;同时档案与回忆等各类材料相互参证,将人物活动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中,澄清了一些长期流传的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使梅贻琦形象更饱满鲜活、接近真实。
陈嘉庚,被*主席称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伟大人物,在一百年前的民族危难之际,作为华侨领袖,抱着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的信念,创办了集美学村,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他一生 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 ,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的正确选择与行动,都值得受到后人深深的敬仰。
本书以梅贻琦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深入挖掘这位清华大学主持者在大学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思想、办学治校方面的经验及智慧,展现一代教育家的卓越人生、教育抱负、办学成效以及人格魅力。这本评传,不仅是对梅贻琦辉煌教育人生、卓越教育成就、高尚校长魅力以及博大奉献精神的记述,而且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改革的深刻借鉴和现实启示。
叶圣陶(1894 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我国现代教育、现代文学和现代出版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本书作者叶小沫是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她在叶圣陶身边生活了四十年,耳濡目染,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我的爷爷叶圣陶,从不同侧面记述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第二辑爷爷教我做人,记述叶圣陶先生教导孙女做人做事的若干小故事;第三辑为了纪念,收集了作者为有关叶圣陶的书籍写的序跋;第四辑做一颗铺路石子,收录了作者在有关叶圣陶的纪念大会等活动上的发言。本书收录了叶圣陶先生写给孙女的18封家书,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出版,很有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尊师重教。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的校训,浓缩着北师大悠久的办学传统和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先驱,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建至今,已走过120年的历程。2022年正值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值此校庆之际,由顾明远先生牵头,组织编写《北师大的先生们》一书。本书承前启后,遴选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在北师大任教的35位大先生,早出生于1903年,晚至1938年,大多是20世纪初期至二三十年代的人物。书稿主要内容为所入选大师们的弟子或同事所撰写的文章,所撰写内容主要为这些大师们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事迹。北师大的大师灿若星河,我们只取一瓢,本次选录的大先生大多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北师大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本书能够体现北师大人独
本书由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河北大学教授、顾随第六女顾之京用两年时间创作父亲小传。全书以父亲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分 求学之路 执教齐鲁津沽 登上大学讲坛 困居沦陷的北平 寄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抗战胜利后与古都黎明前 生活在新中国(上) 生活在新中国(下) 八章讲述了国学大师顾随不同时期的学习、生活、教学与文学创作情况,同时也展现出顾随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本书中很多细节从未面世,由其女儿悠悠道来,笔之所至,情为所动。这幅大师的肖像图亲切感人,使为学之顾随、为师之顾随、为文之顾随、爱国之顾随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圆润。本书为读者立体呈现了大师顾随之风采,为顾随研究者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更为丰富的研究材料。
张元济(1867 1959),浙江海盐人,我国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曾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代理南洋公学总理(校长),离校后,长期关心、支持交通大学校务发展,是交通大学的重要校史人物。本书共30余万字,首次系统发掘、搜集、整理张元济与交通大学(南洋公学)及交大学人相关的原始档案文献,旨在全面呈现张元济在交通大学工作期间的日常业务和业绩,以及与交大学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有助于推进中国近代出版史、文化史、上海城市史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本书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他聪慧内敛,受中西方文化润泽,成长于一个忠公体国的大家族;他倾心教研,热爱学术,投身于诲人不倦的三尺讲台;他抛家舍子,在抗战爆发的连天烽火中临危受命,兢兢业业于战火中复兴大学;他寄情学术,甘作人梯,任劳任怨为科学进步偿尽甘苦;他壮志未酬,年仅47岁,累死在工作台上,临终惦念着未及整理的学术著作......他就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校长——萨本栋。
本书是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丛书之一。汪德耀是厦门大学历史上第四任校长,是我国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他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为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开拓作出了贡献。他于193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41年1943年首创福建省研究院,任院长兼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3年至2000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授。本书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刻画了汪德耀校长的求学经历、学术研究以及科学治校等人生轨迹与事迹。
《杨明轩年谱》由延安民盟研究室张国全著,从学术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内容扎实,资料详实。 杨明轩是伟大的爱国者、 的教育家和民主运动的活动家、忠诚的 战士。杨明轩虽然是户县人,但他的一生和陕北结下了不解之缘。杨明轩虽然是陕西人,但他的一生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辛亥革命,他参加了持 队,并率先剪掉了辫子。出国风起,他首渡日本。五四运动,他是主将之一,曾两次陷入囹圄。教育救国,他应李子洲的邀请,来到绥德师范学校,后来又担任了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部教育厅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主持了陕西共进社的工作。西安事变,他从酝酿,爆发,直到 被迫出走欧洲考察,参与了事变的全过程,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延安时期,他在杜斌丞英勇就义之后,敢于承担,恢复了民盟西北总支部,并且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