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尤勤于刘禹锡的研究,该著可以说是其在刘禹锡研究方面的总结性著作,亦是作者刘禹锡研究新的里程碑,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心血和成果。全书共分八章,以文学和诗意的语言,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刘禹锡成长、读书、入仕、终老的一生,他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交友游历、诗文成就,他坎坷动荡而又不平凡、极具戏剧性的人生经历,都在作者饱含感情的笔下一一呈现。同时,由于刘禹锡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唐代文坛大家的深厚交谊,使得读者还能全方位了解中唐诗坛景象。此外,读者还能从刘禹锡的身上,了解到唐代中期的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以及 永贞革新 、宪宗削藩、武元衡之死、 甘露之变 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感受到唐代的历史氛围。作者对传主生平考证严谨,提出不少新见,使得该书既具有很强的
在大众视野里,弗吉尼亚 伍尔夫常常要么是一个性冷淡的脆弱女作家,要么是一个远离真实世界、矫揉造作的唯美主义者。林德尔 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 不知疲倦的探索者 ,探索 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林德尔 戈登想要呈现的并非常规的线性传记叙事,而是在真实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详尽地追踪记忆和想象在伍尔夫一生中的持续流动。戈登同时论证了这种传记方法正是伍尔夫的发明,也曾由她实践,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重视无名者的历史观。原书最初出版于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础上,从新世纪的女性主义视角做了修订。本书译自2006年修订版。
《张爱玲传》是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积40年之功写就的一部张爱玲的全传、真传。全书40余万字,以数百万言的张爱玲研究资料为依托,据实写来,力求全面、客观,追求资料之实、洞察之微、理解之彻。本书自张爱玲的祖父辈写起,对张爱玲的 贵族血统 (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和不幸童年,有充满了真知灼见的体察;对张爱玲的成长之路和文学之路,有联系文本的具体分析;对张爱玲名扬上海的璀璨夺目和恓惶孤寂的晚年,亦有全面的描摹和深刻的分析;对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爱及去国之后与赖斯的结合,也挖掘史料,力求全面体现。本书既写出了张爱玲的绚丽夺目,写出她何以是伟大的作家;也写出了张爱玲的孤寂,写出她何以是决绝的现代人。而写张爱玲之外,对张爱玲所处之时代与同时代人的着墨,亦可见作者开阔眼光与雄浑笔力。
鲁迅一生创作了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散文诗二十余篇,另有译诗若干。他的诗作十分精粹,有些名句甚至成为其一生学问文章的总纲和写照,至今传颂众口,如 横眉俯首 联、 度尽相逢 联。他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表达志向,以 梦里依稀慈母泪 抒写亲情,以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凝聚期待。鲁迅的一生是诗意的,毋宁说,他将生命活成诗。他的散文乃至小说也饱含诗意,即便是有投枪匕首之称的杂文,也像一首首讽刺诗。他浸润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彷徨于荆棘满地的路途,呐喊于荒芜寒凝的旷野,发而为诗,显示了 兴观群怨 的博大和深广,给人以警醒、鼓舞和鞭策。
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录里,斯蒂芬 茨威格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风貌。是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茨威格不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欧洲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作品先对19世纪末生于维也纳的年轻犹太艺术家进行了描述,又穿过世纪的大门,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描述故事的同时,运用第一人称将很多名人轶事穿插进去,让读者对当年欧洲的文化艺术有了一个全面崭新的认识,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以及一个法西斯时代的结束。
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嫡传弟子、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教授,在叶先生百岁华诞之际,隆重推出《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 在本书中,作者以恩师叶先生的诗词生命为切入点,深入讲述中国古典诗词,从弟子角度揭秘叶先生的为师之道、诗教之路,以及她讲诗的成功经验和魅力所在。 叶嘉莹先生在近80年的诗教生涯中,将其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和深刻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解诗学范式,召唤生活在不同时间、空间,有着不同的价值、信仰的听众,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贯注到中华诗教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典范。 谨以此书,向百岁叶先生致敬,向中华诗教致敬!
著名的中古文学史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王瑶先生,试图用传记的方式弥补李白生平不详的遗憾。在他于1954年写作的《李白》一书中,将李白的一生分为 蜀中生活 仗剑远游 长安三年 李杜交谊 十载漫游 从璘与释归 凄凉的暮年 七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王瑶将概说与李白诗歌融为一体,用简洁晓畅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得读者既能对李白生平有明晰的了解,又能在了解的过程中,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书中的资料颇为翔实,凭诗立传,以诗证史;而对诸多疑问,甚至尝试着进行辨析,如李白的家世与死亡,以及李白对杜甫的态度等,都大胆立论,自成一家之言。可以说,这本小书融汇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功力,在短小的篇幅中浓缩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诗酒人生的精华。
《三作家传》是茨威格传记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斯台芬 茨威格从世界文坛上选择了三位作家作为他研究的对象,从心理分析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来研究这三位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他们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茨威格认为,这三个作家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一级高于一级。卡萨诺瓦是原始阶段,他的作品无非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白描一番,一一诉之于纸,未加评论,未作分析。而司汤达是心理学阶段。到了托尔斯泰则更进一步,进入道德、宗教阶段。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以及克服这些痛苦后展现出的伟大、坚毅。 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 南京 日本 杭州、绍兴 北京 厦门、广州 上海)为线索。作者通过叙述鲁迅生活场景的变迁以及随着变迁遭遇的时代事件,讨论这些时代事件如何改变了鲁迅的内心、催生了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
加西亚 马尔克斯是世界级作家,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创作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经典。想读懂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些伟大作品,首先要读懂他本人。 在本书中,作者史蒂芬 哈特以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为主线,从马尔克斯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提炼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通过采访马尔克斯的家人,整合多方真实资料,辅以多幅珍贵图片,将我们带入这位伟大作家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呈现了一个生动、真实、完整的马尔克斯形象。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三卷。在本卷中,弗兰克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归来后的试图重归文坛主流的努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等作品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到了这一目的。而《地下室手记》的写作则宣告了作为经典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诞生,并预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后写作方向及风格的突变与深化。也是在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遇见了情人波丽娜,遭受折磨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卡夫卡如何变成卡夫卡?施塔赫在这套传记三部曲的后一卷详细描述了卡夫卡成长的私人的、政治及文化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塑造了年轻的弗朗茨 卡夫卡。本书讲述了从卡夫卡出生到一九一〇年职业和文学开端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在卡夫卡成名作《变形记》诞生之前的突破性进展。施塔赫的叙述生动形象,关注细节,为我们丰富呈现了德意志犹太商人家庭形象和他的教育、心理发展历程,引述了包括与家人的通信,校友的回忆和卡夫卡密友布罗德笔记日记等大量一手资料。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享有盛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文化传记的第五卷和后一卷,弗兰克会从社会-文化史以及文学史角度,以不同寻常的才思和优雅描写了作家人生后期的十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十年间写作了《少年》《作家日记》及其登峰造极的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在本卷中得到了逐章解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人生的后几年终于赢得了他一直渴望的普遍认可。在讲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国统治集团的特殊关系的同时,弗兰克还详细描写了他与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持续进行的竞争。在去世之前不到一年的一八八○年六月,现身普希金纪念活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生涯 及其作为俄罗斯精神的代言人的一生 达到了顶点。他在这次活动中发表的关于普希金的演说使听众群情振奋,热血沸腾: 我们不是依靠刀兵具有了普世性,而是依
李商隐说: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叶嘉莹说: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懼扶摇九万风。 陶渊明说: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杜甫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叶嘉莹说: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 叶嘉莹之所以成长为一位优秀诗人,关键不在于她与前人的相似性,而在于她广泛汲取了前辈诗人的精华,在诗歌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她不同于李商隐的哀感凄艳,而是坚强明朗;她既有杜甫的深厚情怀,又有陶渊明的人生智慧;她把陶渊明的小我圆融升华为杜甫的大我,又将杜甫的大我情怀以陶渊明的固执态度运用到诗词事业中,最终完成了自我的生命与诗歌,这是她的独特之处。 叶嘉莹之所以成为叶先生,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本书努力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呈现叶嘉莹先生的百岁人生道路,对其家
我数了下脉搏,97 我一夜没睡,决定一早离开。 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 寒冷的深秋夜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赶在妻子索菲娅 安德烈耶芙娜醒来之前离开。这一仓促之举托尔斯泰足足等待了25年。从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行踪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 自称 一生都在研究托尔斯泰 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帕维尔 巴辛斯基,严格筛选日记、书信、电报、访谈、回忆录、报刊文章等海量一手材料,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焕新素材,一步步重建托尔斯泰的行踪,并通过托尔斯泰的离开追溯了他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他的精神动荡开始,直至他的家庭悲剧,他遗嘱透露的秘密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四卷,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陀思妥耶夫斯基辉煌的创作喷发期,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世界文坛贡献了三部伟大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弗兰克依然探讨了文本的生成过程与社会、文学内涵,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嵌入到对作品的分析之中。
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鲜明独特而又难于言说的人物,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丰富复杂而世所罕见的文化遗产。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毕生研究苏东坡的丰厚学识和独到心得,面向大众,从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全景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苏东坡思想文化世界的历史画作,才思和艺术并有,学术和可读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