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是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人。《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 爱国诗人杜甫传 》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鲁迅传》是许寿裳回忆挚友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完整收录了《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分内容。 作为鲁迅精神当之无愧的深刻的理解者,许寿裳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力图描述一个真实的鲁迅。 文笔淳厚,内容翔实,感情深挚,在鲁迅传记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作为鲁迅35年的挚友,许寿裳的回忆文章,对于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 1909)》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绍介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各学习阶段或历经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形象。本书从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不同的文体来考量鲁迅的留日七年,分别注重文学性、学术性、视觉性。不同文体共同编织历史的好处是可以互鉴,避开写作规则的局限,状写一次生命经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多维表达或可使作为留日生的鲁迅形象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著名的中古文学史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王瑶先生,试图用传记的方式弥补李白生平不详的遗憾。在他于1954年写作的《李白》一书中,将李白的一生分为 蜀中生活 仗剑远游 长安三年 李杜交谊 十载漫游 从璘与释归 凄凉的暮年 七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王瑶将概说与李白诗歌融为一体,用简洁晓畅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得读者既能对李白生平有明晰的了解,又能在了解的过程中,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书中的资料颇为翔实,凭诗立传,以诗证史;而对诸多疑问,甚至尝试着进行辨析,如李白的家世与死亡,以及李白对杜甫的态度等,都大胆立论,自成一家之言。可以说,这本小书融汇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功力,在短小的篇幅中浓缩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诗酒人生的精华。
人们常说:当一个女孩的床头摆上了简 奥斯汀,就说明她已经长大了。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简 奥斯汀,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文豪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喜爱。本书是牛津大学文献学教授凯瑟琳 萨瑟兰等权威学者,通过研究简的信件、日记、小说手稿、阔领大衣、肖像等,重现这位女文豪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书中收录了9篇文章合集,主要特色在于对每一个不同主题充分发展,以及以艺术书籍的形式对这些主题深入研究的呈现。90幅精美彩图令人神往,让我们像是走进了简 奥斯汀博物馆,探究她从少女到晚年里艺术和生活的种种;走进她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探究她灵魂独立下一生的追求。她幽默敏锐,了解人性;她描写爱情,还总能进行巧妙的社会批评。简的作品像莎士比亚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为她了解永不变化的人性。
《三作家传》是茨威格传记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斯台芬 茨威格从世界文坛上选择了三位作家作为他研究的对象,从心理分析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来研究这三位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他们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茨威格认为,这三个作家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一级高于一级。卡萨诺瓦是原始阶段,他的作品无非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白描一番,一一诉之于纸,未加评论,未作分析。而司汤达是心理学阶段。到了托尔斯泰则更进一步,进入道德、宗教阶段。
《劳伦斯传》作者理查德?奥尔丁顿是劳伦斯的好友,他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劳伦斯起伏跌宕的一生,生动地描述了他从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年,到辗转欧洲的流放者,再成长为一个妙笔生花的诗人、散文家。书中记录了劳伦斯在短短45年中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50余部,历数作品的创作缘由、人物原型、写作地点、社会反响等。这部传记再现了劳伦斯生活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的兴起、一战的爆发、社会矛盾的升级等社会状况,还涉及该时期的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容。本书是研究劳伦斯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夫之与黄宗羲和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 上马杀敌,下马读书 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 辩忠奸,明是非,知去就 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 书生报国,信仰至上 的理想情怀。
全新的传记,传奇的一生。 《金庸传》讲述了武侠宗师金庸的传奇一生。 本书作者深入采访,拿到一手材料,依托原始档案,讲述一代武侠宗师的家国天下,揭秘金庸小说的江湖风云。《金庸传》通过金庸家族的兴衰,突出了其童年至青年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多个细节入手,通过穿针引线的方式,将金庸的日常经历同日后的小说表现联系起来,帮助读者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找寻现实生活的影子,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认识一个真实纯粹的金庸。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传》是献给金庸粉丝的一份厚礼,也是给金庸先生九十四岁的生日献礼。
冯至是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及教育家,《杜甫传》写作始于1946年,历时三年完成,译介到日、俄等国。是他以 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 的现代诗人之心去理解和体悟诗圣杜甫的诗人之心;是他以杜诗为根据,诗史互证地还原了杜甫的一生, 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 。 本书附有冯至撰写的《人间要好诗》《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论诗和他的遭遇》,并由复旦大学博导、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骆玉明教授撰写导读,收入权威学者撰写的六首杜诗赏析。
《陶渊明》是廖仲安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文献的考证和发掘,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对陶渊明各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将陶渊明的一生分为青年时期、从出仕到归田、《归去来辞》和《归园田居》、归田以后的生活、《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序》、晚年的生活等几个部分,梳理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及发展变化,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人生追求,完整展现了陶渊明从传统文人向隐逸诗人转变的思想脉络和陶渊明创造的理想生活。
《张爱玲传》(修订版)是学者张均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的女作家张爱玲所写传记,以其个人经历为经线,以其文学生涯为纬线,相互交织细述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全书分为 乱世天才梦 香港离乱 上海传奇 倾城之恋 尘埃落定 悄然出走 在美国,被遗忘的岁月 月光下的悲凉 等八个章节,以大量的有关张爱玲的文本资料为基础,谈及了其成长环境、情感生活、文学生涯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冷观人世浮华、深谙生命感伤、追求完美主义的张爱玲。
本书由乔治?桑长达二十卷的生平自述选摘而来。作者在此简要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并通过大量书信、文摘回溯家族历史,充满深情地讲述了大革命时期祖母与父亲凭借至深的亲情相互扶持所度过的一段艰难岁月,刻画了一位历经家族与时代变故依旧坚忍、平和的祖母形象,并从侧面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充分的史料价值。
本书是常春藤传记馆丛书之一,由温儒敏先生担任丛书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传主覆盖范围广,和课程教学有呼应,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内容安排上特别注重励志及健全的人格心理引导培养。 本书主要从作家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经历与投入文学创作取得的成就出发,叙述了史铁生虽然一生饱经病痛的磨难,但却积极投身于他钟爱的文学创作,从而实现了极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分别从史铁生的早年家庭生活与深受母亲爱好文学的启蒙,知青生活的深刻记忆与影响;到青年遭受病痛折磨而陷入人生困境,后又以顽强的毅力投入文学创作感知生命的真谛等篇章,来展示史铁生把痛苦的人生感悟融入写作的生命价值与生生不息的文学精神。
在冯雪峰身上,交织着多种角色:出生在祖祖辈辈不识字的农民家中,连中级师范也未能毕业的放牛娃,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1927年入党的老革命,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陕北党中央派到上海的特派员,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上饶集中营中的“囚徒”,站在天安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嘉宾,被开除了党籍的“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等。这么多反差极大,相互背离的角色交织成他丰富而坎坷的一生。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档案的解密,过去一些迷惑不解的事情渐渐清晰。我应当尽力从各个角度写出一个真实的冯雪峰。一起来翻阅《冯雪峰的传奇人生》吧!
莎士比亚的卓越无与伦比。他的剧作不仅是剧院常备剧目以及好莱坞大片的绝好素材,还是每年大量学术课题和学术评论的灵感来源。究竟是什么使人们对这位英国作家的兴趣持续了几百年,直至今天仍视他为有史以来*伟大的作家? 本书远不止一部莎翁传记或者其作品指南 , 它更是一次在莎士比亚丰富世界里的旅行。作者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莎翁崇拜, 探讨了那些出于政治和文化目的对他进行的利用和滥用,以及围绕其作品所展开的激烈争论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莎士比亚的世界在四百 年后依然是一片战场,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依然在那里进行着激烈交锋。 或许,这恰好印证了17 世纪英国作家本 琼森的一句名言: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