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作者通过对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从艺一生的叙述,表现出其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的来之不易。作者作为马连良的后人,握有*权威一手的历史信息,站在京剧艺术的角度上,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
《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第3集)》,通过鲍蕙荞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家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对待生活和艺术的态度,了解到艺术家们的奋斗精神和毅力,他们对待挫折的坚强意志。作为同行,鲍蕙荞还问了一些有关钢 琴.演奏风格和 钢琴教学 方面的问题,特别想了解专家们对我国钢琴学生演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一些外国专家很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鲍蕙荞的访谈对象还包括我国的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让年轻一代也了解中国的钢琴历史。我认为,从访谈录中学到的知识有时比从教科书中更切合实际。非常感谢鲍蕙荞老师坚持了几十年的访谈,花费了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她的劳动体现了她对祖国钢琴事业的关心,对钢琴文化交流的深刻探索。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本书由程砚秋先生之子、程派艺术研究专家程永江先生撰写,以儿子的视角,回忆了程砚秋先生的生平,并对戏曲界、文化界与程先生有关的社会人士进行了追忆,立体地展现了程砚秋先生的爱国情操和伟大人格;本书为程家后人亲笔撰写的版本,作者还采访了多位程家旧交、展示了多件家藏的珍贵文献,对研究程砚秋生平与程派艺术发展史,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本书从程家祖辈人讲起,首先简述了程砚秋先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其后,以作者回忆儿时经历方式讲述了程砚秋先生学艺成名、社会交往的经历,尤其在北平沦陷时期先生表现的精神情操、解放后先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戏剧发展的全心投入等人生关键经历,都有具体的描述。本书既按时间顺序勾勒了程砚秋先生的人生状况,又重点突出了人物命运中关键性的转折点,同时对学界研究中存疑的某些重
本书以李万春先生录制的30盘录音磁带为基础,适当地加以丰富,把李先生自幼学艺到临终前传艺的一生艺术活动,按回忆录的形式,写成30个回目。为了使读者看来亲切,以人称的写法,使读者能从中对李先生的治艺精神和艺术成就有个概括了解,戏曲艺术研究者能从中得到一些艺术上的收益。
梅葆玖10岁次登台演出,一点也不慌,娃娃调一句一个彩。台下的父亲点头了,吃戏饭,初定。也就是在那年,四十二岁的王幼卿来到了思南路87号梅家大院,从此,梅葆玖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学戏的特殊经历。王幼卿的青衣,朱琴心的花旦,陶玉芝的武功戏,朱传茗的昆曲,梅兰芳对儿子葆玖青少年时期的学戏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正是缘于此,27岁梅葆玖在父亲去世之后,独挑梅剧团的大梁,成功传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关于吴迎编著的《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梅葆玖说:“《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流水账不报了,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
《曲圣魏良辅》由杨瑞庆编著。魏良辅是中国戏曲史中最的音乐家之一,其祖籍江西南昌,后寓居江苏昆山,进行昆山腔的改良,使昆曲成为“百戏之祖”,厥功至伟。《曲圣魏良辅》在历代文人的评介中,寻觅其一生在昆山、太仓、苏州的改腔足迹;并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构写原则,将曲圣魏良辅的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以此铭记昆曲的来之不易。
书中对孟小冬、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马连良等几位须生名伶,从他们的家世、学艺经过、演出情形、艺术评价一直到个人的生活喜恶均有深入叙说,这对每一位名伶来说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 在近代须生中,孟小冬剧艺地位超然,一九七七年病逝于台北,实在是菊坛一大损失。因此作者特别将曾在各报章杂志,所写有关其身世、剧艺、生活、及身后哀荣,遗音整理之文字四篇,荟集一起,可使读者对一代“冬皇”略有所识。 此版引进台湾大地出版社版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再加入沈苇窗先生所著《一代奇女子“冬皇”之由来》,与刘嘉猷先生所著《记余派传人杜月笙夫人孟小冬》。这二篇文章,对孟小冬女士有深刻描写。 简体版增配了精美的照片和剧照四十多幅,添助了阅读的趣味。
程砚秋为京剧"名旦"之一,自成一派,影响深远。此书叙述其传奇而艺术的一生,对其唱腔、表演、剧目的特色,及其程派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有细致描写和深入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另有插图百余幅,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书末附有程砚秋大事年表、程派源流谱系、程砚秋研究资料索引等,对于戏曲研究,尤其是程派艺术研究颇具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