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于是之夫人李曼宜亲自撰写的回忆录。 于是之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饰演《茶馆》中的王利发,《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关汉卿》中的王和卿、《洋麻将》中的魏勒等,以及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等。 作者在书稿中以个人角度详细记录了1949年与于是之相识相爱,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剧院一同演戏,与钱学森、蒋英夫妇的交往,与 话剧皇帝 石挥亲戚关系的梳理等,穿插有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剧院看戏并对特殊剧目进行指示,以及当年著名的谢晋导演邀请于是之出演《赤壁》中的曹操却意外遭遇计划流产等等 这是一部条理清晰、内容丰厚的书稿,亦可从这段珍贵的记忆中窥见新中国话剧事业在特殊历史时期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作者通过对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从艺一生的叙述,表现出其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的来之不易。作者作为马连良的后人,握有*权威一手的历史信息,站在京剧艺术的角度上,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
《毓秀钟灵 荀韵新声——孙毓敏评传》隶属于《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项目(2009---2014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基金会、全国政协文史馆持续支持项目),由京昆艺术家传记中心主任谢柏梁主编,李成伟撰写完成。该书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孙毓敏的一生。作者从孙毓敏的童年开始讲起,一直叙述到今。家庭生活、学艺生涯、舞台经历、政治遭遇等等在书中都有所涉及。将孙毓敏的艺术之路大概划分了几个阶段:戏校学艺、剧团工作、文革遭遇、回京再生、校长生涯。在对每个阶段的撰写中,都着重强调了孙毓敏对京剧的狂热追求,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力求浓缩孙毓敏坎坷人生中感人至深的部分。
1955年,为纪念京剧大师、戏剧泰斗梅兰芳先生从事舞台艺术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于4月11日,在北京天桥剧场联合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大会;4月12日至17日连续6天,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在北京天桥剧场联合主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演出;2月至12月,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著名戏剧家、导演吴祖光先生导演的彩色舞台艺术纪录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下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三件当年中国文化界的大事,鲜见于以影像记录历史永恒瞬间的老照片。特别是记录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拍摄过程,以及《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反映的梅兰芳代表性剧目舞台艺术形象的影像,从没有完整而系统地披露过。 本书作者、敏求斋斋主宗绪盛收藏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满园春色关不住--童双春滑稽艺术人生》讲 述了童双春先生是如何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学 徒成长为一代滑稽戏大师。该书由童双春先生口述, 王月华女士整理,是目前为止*全面***的童双春 先生的传记。
蔡瑶铣(1943-2005),昆剧旦角名家。1954年考入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1961年毕业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1965年从上海戏曲学校调到上海京剧院京剧现代戏《海港》剧组。1978年调上海昆剧团任演员。1979年调到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共分八章,此书将蔡瑶铣的人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如一位当代昆曲发展史的“解说员”,人们可随着她的亲身经历和娓娓地“解说”,从南至北,从上海到北京,了解建国后昆曲发展情况。书中对蔡瑶铣的代表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等有详尽介绍和赏析。
《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第3集)》,通过鲍蕙荞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家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对待生活和艺术的态度,了解到艺术家们的奋斗精神和毅力,他们对待挫折的坚强意志。作为同行,鲍蕙荞还问了一些有关钢 琴.演奏风格和 钢琴教学 方面的问题,特别想了解专家们对我国钢琴学生演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一些外国专家很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鲍蕙荞的访谈对象还包括我国的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让年轻一代也了解中国的钢琴历史。我认为,从访谈录中学到的知识有时比从教科书中更切合实际。非常感谢鲍蕙荞老师坚持了几十年的访谈,花费了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她的劳动体现了她对祖国钢琴事业的关心,对钢琴文化交流的深刻探索。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首次全方面呈现梨园真实生态。央视主持人白燕升与40余位梨园名角独家对话。收录了白燕升和张火丁、裴艳玲、计镇华、马兰、陈智林、王君安、吴江、谢涛、张克、韩再芬、孟广禄、李胜素、常香玉等的对话。 这些角儿在作者面前坦露心扉,畅言戏台上的喜悦与忧伤,戏台下的酸甜苦辣。许多语言生动传神,能使人窥见名角们心底乾坤。
《惊才绝艺一代伶工:回忆程砚秋/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中汇集了程夫人果素瑛和程先生生前挚友、合作者、戏曲界名人撰写的回忆文章,以及程先生的生活照、剧照等。书中写的都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详实具体,感情真挚,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戏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光十三绝”指同治、光绪时期十三名昆曲、 京剧著名演员,分别为老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 奎、杨月楼;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 芬;武生:谭鑫培,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 鸣玉;小生:徐小香。张永和先生创作的《皮黄初兴 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叙述各自的艺术经历及成 就,分析其艺术特色,兼谈逸闻趣事;并讨论京剧形 成时期的诸多问题,多有新论。“同光十三绝”中, 除程长庚、谭鑫培有传记问世外,其余十一位均少有 论及,值得期待。
李少春(1919~1975),京剧表演艺术家。河北 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京剧李派艺 术的创始人。老生宗余派,并融合杨(宝森)派;武 生宗杨(小楼)派,文武兼备。他的文戏唱腔韵味清 醇,身段优美,表演细腻;武戏长靠、短打皆精,武 功精湛,开打迅疾干净;演猴戏气度飘逸,身手矫捷 ,对武打套路多有创新。建国后,任新中国实验京剧 团团长。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任一团团长。其 主演的京剧电影《*林》,是流传至今的艺术精品 。魏子晨编著的《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以十首 词曲为线索,记录了李少春跌宕人生及其艺术经历, 并深入、体统地分析了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 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后并附李少春大事年表、 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书稿为 京剧大师梅兰芳 系列丛书之一种。 自民国以来,有关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家世、梅兰芳代表作《天女散花》剧本作者、徐悲鸿缘何绘制《天女散花图》、梅兰芳与鲁迅是否有恩怨等史实一直是难解之谜。作者通过长期调查考证,终于揭开谜底,推翻了诸多不实成说,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梅兰芳。本书所征引史料与所配图片,许多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面世,具有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本书是20世纪20 40年代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 中国第*女老生 孟小冬的传记。全书以孟小冬的戏曲之路为主线,同时展现其温馨感人的亲情、真挚温暖的友情、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与坚韧,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气质若兰、孤傲如莲、有艺德有温度的京剧艺术家形象,而孟小冬身上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高尚艺德、匠人精神,在今天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 旧墨记书系 之第六本 梨园旧迹。以丰富的素材和轻松地笔调,描述了民国时梨园行中 四大名旦 、 四小名旦 、 四大须生 、 四大琴师 等诸人物的绚丽多彩的演艺人生和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配以珍贵的信札、档案和剧照,将民国梨园行中的种种场景,生动而立体地呈献给读者。
唐韵笙(1902~1971),京剧文武老生,兼演红生,为红生三大流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自成“唐派”,与马连良、周信芳并称“南麒北马关外唐”。建国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 擅演剧目有《长坂坡》、《铁笼山》、《古城会》、《刀劈三关》、《闹朝击犬》等,多扮演不惧生死的爱国将领、历史名人。唐韵笙受到东北民风影响,形成了凝重大气的艺术风范,在京剧老生、红生诸流派中独树一帜。《银汉三星鼎立唐(唐韵笙评传)》(作者:宁殿弼)分为生平传记和艺术评论两部分,在叙述唐韵笙的人生经历后,对其艺术道路、流派风格、表演特色等,有较为深入完整的介绍和分析。书后附有唐韵笙大事年表、剧目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