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矿区的小镇青年来说,从工厂制图员到星光熠熠的摇滚乐队主唱,需要走多远、走多久? 天赋和运气之外,是什么给予他持久的能量? AC/DC是澳大利亚国宝级摇滚乐队,以典型的硬摇滚和重金属风格成为无数乐迷甚至乐队的偶像,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当属最高龄的乐队。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传记。在书中,AC/DC第三任主唱布莱恩以时间为轴,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展开讲述,回忆了幼年时期清贫的生活,少年时期与音乐的第一次接触,青年时期的学徒生涯,以及此后被摇滚乐彻底改变的人生。他经历了摇滚乐的起始和发展,也见证了摇滚乐的极致和辉煌,与大师为伍让他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东北部小城的独特风貌,还能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谈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影片,就不能不提到《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已经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但正因为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人们也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书没有选择这些影片——这丝毫不影响这些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地位。本书选择了另外一些影片如《小玩意》、《太太万岁》、《花外流莺》,我给自己准备了如下的理由:(1)这些影片可能是读者所不太熟悉的,应该有一点新鲜感;(2)这些影片也绝对够得上“经典”的原则和标准,只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它们或者被忽视,或者被打入冷宫;(3)也是更重要的,在当下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今天,这些影片对我们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 一部用文字呈现的百年中国电影档案
本书是记叙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中山籍文化名人黄绍芬的艺术人生及其主要艺术创作的图传。黄绍芬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代表作有电影《女篮5号》《林则徐》《聂耳》等。本书图文并茂,真实还原黄绍芬近七十年的摄影创作历程,详细分析其摄影艺术和创作成就,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历时十年,通过实地走访父亲黄绍芬的生平好友和门生弟子后收集、整理、核实的数百张黄绍芬的电影剧照、摄影作品以及数万字的名家评论文章等珍贵资料。
在《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中,作者试图借用文化研究中大众文化、精英文化(Eliteculture,有时被称为高雅文化:highculture)与主导文化的框架来区分中国的三种文化,用文化研究学派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考察电视剧这一文化现象,研究这三种文化十分复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相互关系。
《美苑咀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集粹》是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中国影视美学丛书》辑“借鉴与思考”的第三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美苑咀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集粹》汇集了中国历代有关一些重要美学范畴的论述,同时,也收录了现代美学家和文论家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部分论述。作为中国影视美学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美苑咀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集粹》希望在浩如烟海的古典美学著述中,选择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华美学独特性的部分,为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风貌提供一个便捷翔实的参考,使之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石和起点。
美国当代的影视业以其长久持续性与灵活多变而著称,本书正是一部探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影视业作为一项国际化潮流为主题的著作,深入剖析了好莱坞“产品”的全球化市场空间、独立出品人的角色、企业法人的改变以及新媒体窗口的多样化趋势等,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和谐、新潮和国际化的当代好莱坞影像。
本书以时代为纵轴,以各个时期的剧本获奖作品为切入点,审视不同时期好莱坞剧做的创作方式、创作特点及代表性编剧的作品,从而总结的编剧作法,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为电影文学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经验与范例。全书主要结构分为两编,编为“奥斯卡剧本奖历史溯源”,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梳理剧本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第二编为“奥斯卡剧本的创作理论与个案研究”,主要选取作家参与创作的获奖剧本作品进行分析,并从剧本的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剧本的创作理论与改编理论。纵观奥斯卡奖90多年的辉煌历史,它不仅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也是社会思潮和大众品味折射在电影文化中的历史,还是美国电影风格、电影类型、电影技术等多方面的变化史。
本书针对王家卫电影具特色、吸引观众和研究者注意的“感官性”入手,分析其内在蕴含的现代影像诗学特征,并进而展示何以王家卫电影中飘忽的现代性与充斥的烦闷、抑郁氛围在当代受到追捧,引起影迷共鸣。
像电影创作一样,为电影募集资金、节约资金也是一门艺术。作者借助自己在电影制片和基金申请方面的多年人脉,打造了这本关于低成本项目前期筹备的影视从业者经验谈。本书的访谈对象,有多次获得圣丹斯电影节基金的制片人、主流众筹网站的创始人,也有专注于娱乐领域的咨询师、律师和保险专家。从他们分享的经验中,电影工作者们既能学到如何为项目“开源”——准备提案阐述、撰写项目提案书、发起众筹、申请基金会的资助,也能学到如何为项目“节流”——有策略地获取音乐、规避法律风险、选取电影制片保险、租赁摄影棚和器材。
《表演教学手册:稻草怎样纺成金(下)》选取了大量的练习、小品与剧目片断,并进行了的编写。全书具体介绍了适于我国表演教学的部分表演练习及习作,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培养演员的方法,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理念、不同做法进行具体分析,并重点介绍了表演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体系建立等。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译自苏联六卷本《爱森斯坦文集》第三卷,共分四部分:“论作品的结构”、“激情”、”再论作品的结构”和”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书中,作者对如何使影片达到艺术上的完整与统一做了全面的论述,在镜头有机组合、声像和谐组合及合理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同时,还详尽分析和全面探讨了划时代力作《战舰波将金号》、《伊凡雷帝》等的创作过程和成功经验。这是一部解读大师的电影创作经验及理论思维的经典著作。
《外国名校电影教材书系·湍流与静流:电影中的节奏设计》的中译本选用并完全采纳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英译本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节奏,它是多元化的。可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种多元化很好地表现并融合在电影之中?对于创作者来说,节奏决定着电影的生命。所以对于电影中节奏的表现,怎么综合化、整体化是影视创作者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外国名校电影教材书系·湍流与静流:电影中的节奏设计》探讨的问题。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史略/中国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书系》收集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作品,以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为主线,按照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等将抗战电影以归类划分,以宏观概览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现总体气象,突出典型作品,梳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抗战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际获奖电影的国家形象研究》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国国际获奖电影的国家形象研究”的成果。针对电影研究的范畴,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从美学意义出发,从电影本体研究中挖掘深层含义,探究电影在艺术层面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及意义。
《北京电影学院2005届毕业联合作业》是北京电影学院2005届毕业生的联合作业,每部作品都包括文学剧本、主创人员的介绍、阐述、总结和指导教师的评语。作品类型均为故事短片,其中有不少作品参加了外电影节的展映活动,一部分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