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 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本书改编自1976年在法国电视一台播出、米歇尔 波尔特对玛格丽特 杜拉斯的访谈。 波尔特是杜拉斯的好友,也是国际杜拉斯学会名誉会长。在这份采访中,杜拉斯对照她的小说文本和照片,谈论她所待过的不同地方,包括她位于诺弗勒堡的房子、花园、森林、特鲁维尔、大海等,就像它们不断出现在她的小说、戏剧和电影里那样。波尔特真实地展现了这些地方如何变成 故事的承载者 ,以及杜拉斯如何在这些地方生活。 波尔特将采访对象杜拉斯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 住所 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劳儿之劫》等)与电影作品(《娜塔丽 格朗热》《恒河女人》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这份访谈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地理诗学,为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在访谈中,塔可夫斯基畅所欲言:对电影与时间的独特解析;对美学的深入思考;对创作与信仰的执着;对流行艺术的不屑;对大众的复杂态度;关于政治、自由、名利、生死的犀利观点;关于女性议题的令人不安甚至不适的言论 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罗贝尔 布列松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以极简主义的电影语言书写人类的精神世界,其独树一帜的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史,被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等大师一致推崇。这位沉默、超然的电影圣哲,在艺术之路上缓慢求索,在世时仅留下十四部电影作品。《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罗贝尔 布列松谈话录》是布列松的权威谈话录,收录其四十年艺术生涯中所有重要谈话,由其遗孀米莲娜 布列松亲自整理编纂。本书以创作历程为经,以电影美学为纬,在其中,布列松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哲思娓娓道来,字字箴言,简洁而不失激情。这些思想犹如永恒的火焰,照亮了通向纯粹、真实的艺术长路。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国际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更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更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 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 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对一个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矿区的小镇青年来说,从工厂制图员到星光熠熠的摇滚乐队主唱,需要走多远、走多久? 天赋和运气之外,是什么给予他持久的能量? AC/DC是澳大利亚国宝级摇滚乐队,以典型的硬摇滚和重金属风格成为无数乐迷甚至乐队的偶像,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当属最高龄的乐队。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传记。在书中,AC/DC第三任主唱布莱恩以时间为轴,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展开讲述,回忆了幼年时期清贫的生活,少年时期与音乐的第一次接触,青年时期的学徒生涯,以及此后被摇滚乐彻底改变的人生。他经历了摇滚乐的起始和发展,也见证了摇滚乐的极致和辉煌,与大师为伍让他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东北部小城的独特风貌,还能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昆汀 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 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大卫 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国际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更引人入胜、更具争议、更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更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 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 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本书是记叙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中山籍文化名人黄绍芬的艺术人生及其主要艺术创作的图传。黄绍芬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代表作有电影《女篮5号》《林则徐》《聂耳》等。本书图文并茂,真实还原黄绍芬近七十年的摄影创作历程,详细分析其摄影艺术和创作成就,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历时十年,通过实地走访父亲黄绍芬的生平好友和门生弟子后收集、整理、核实的数百张黄绍芬的电影剧照、摄影作品以及数万字的名家评论文章等珍贵资料。
美国当代的影视业以其长久持续性与灵活多变而著称,本书正是一部探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影视业作为一项引领国际化潮流为主题的著作,深入剖析了好莱坞“产品”的全球化市场空间、独立出品人的角色、企业法人的改变以及新媒体窗口的多样化趋势等,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和谐、新潮和国际化的当代好莱坞影像。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梳理了电影研究领域复杂的历史和议题,在相关的社会与政治背景下以生动的语言探讨了这些问题。《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集中讨论了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议题,例如:好莱坞历史,我们如何理解作者、明星制、全球大片,以及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失望。作者所勾画出的电影研究模式,一方面关注电影的形式上的“文本性”,另一方面又要确立文本性在广阔的“再现”议题中的位置。作者向我们证明,书中列举的争议和描绘的历史如何既不忽视消费电影时真实的愉悦,又能运用“批判政治”的理论来解释现代性所带来的持续的社会与文化不平等。本书既可以当作一本深入浅出的大学教材,又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一生要看的500电影:世界经典电影秘密相册》深入了上百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包含了几百幅美丽、迷人的人物相片、纪实照片,揭露了一部电影是如何被拍摄、戏剧般的导演过程、电影拍摄间隙中的搞笑瞬间。精彩照片如杰克 尼科尔森将斯托科特 詹尼头朝下抱在怀里、达斯丁 霍夫曼身着女装及假体(为仿制女性动作而制作)摆出各种各样搞笑动作、当年还半红不紫却帅气逼人的约翰尼 德普的经典化妆场面……
本书从文化资本的角度切入研究当代中国电影产业。收集并处理2002年至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的相关数据,用数字解读电影产业现状。基于相关事实,对文化资本的生成与积累、文化资本的深化与拓展、文化资本的生成结构以及电影产业的艺术自主与资本转换等重要问题,逐一作了深入探讨。文化资本的概念将资本扩大到各种非物质性的领域,资本除了直接转换成金钱的经济形式之外,它还以文化的形式存在。电影场域之中生产者及其公司团体的文化素养、文化资质、文化能力等方面的无形资产,已经成为当下文化生产的关键因素。文化资本通过电影生产者的文化实践、影片的文本表达得以积累,并且凭借电影奖项、教育体制和观众评价等社会机制的认可而得以扩展。本书在电影产业研究中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分析和文化阐释结合起来。全书客观地呈
《阅读电影》是名电影评论家章柏青先生的影评随笔集。《阅读电影》历数了新中国几十年以来电影评论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电影发展情况,分析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以及影评该如何写,影评该面对谁,影评该如何发展等。《阅读电影》文笔流畅、论证严谨,对广大影迷提升欣赏电影、品味电影的能力大有益处。
周振华所著的《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从纪录片的美学精神——真实这一核心观念出发,结合具体的创作流派、代表的电影家、典型的作品,探讨他们对于真实的理解。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分析、描述了纪录电影及其理论、实践的发生与发展,在相关领域研究颇具创新性。
《复数的观看:影像美学导论》尝试综合运用影像形式分析、现象学直观描述与诠释学意义解读来探讨“影像美学”。作者将“影像”向“观看”还原,将“美学”向“感觉学”还原,以主体之“观看的建构”为思考的主轴,在“形而中”的层次上对影像的本体与影像的意义予以反思。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入了两位作者各自关于电影音乐、电视与戏曲结合、电视观念的演革、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特点与语言特色、民间节日活动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保存、高清晰影视技术带来的理念革新初探、社会群体传播思想、运动摄像在戏曲电视剧中的运用、人物专题中的个性表达手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工作实际,面向当前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现实影响力做了反思和实用的介绍研究,有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