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写作断断续续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全书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应该说从作者1969年秋天初识启功老师时就开始了。因为以此为起点,启功老师所有教他书法的例字,批改的作业,乃至随意书写的片纸单字,都保存至今,这些在书中有所展示;启功先生每次谆谆教诲,他大都事后做补记,这就为写作此书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和具体的内容;老师送他的书法作品以及为他题写的书名、斋名、展名、信件、题词、序言等等珍贵的手迹,还有文革中作者偷揭的老师书写的大字报残片,尽在其中,贯穿了作者的成长历程。总之,作者是以学生怀念老师的角度真实记录了几十年的习书往事,让世人深入了解并传承启功先生卓特的学识、书法理论和书法艺术。 这本书展现了作者与启功老师近乎传奇的交往和习书经历:从文化大革命中下乡劳动因草帽相识到草屋中互换床
本书为 新时代奋斗者系列连环画(第二辑) 之一种,讲述了著名艺术家秦怡的一生。秦怡自青年时代起就投身表演,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表演事业。她在银幕上以塑造端庄秀美、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著称,时而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女革命者;时而是秀外惠中,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时而是含辛茹苦,无怨无悔的母亲。银幕之外,她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身处逆境而从不灰心丧志,能够以极大的韧性迎接苦难克服苦难。2019年9月25日,秦怡获 美奋斗者 个人称号,9月29日,获 人民艺术家 国家荣誉称号。本书中的连环画作图片清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文字部分清晰简洁地勾勒了秦怡一生的事业,与图画相配合。本书作为主题出版物在主题上具有思想先进性。
李万春(1911-1985),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满族正黄旗人。13岁获“童伶奇才”的美名;同年,被列为全国“八大老爷”(即关羽)之中,名为“小老爷”;20岁被誉为是“‘武生泰斗’,‘国剧宗师’杨小楼先生之后,在武生界持牛耳者”。他艺融南北,塑造出风格独特的关羽、马超、猴王、林冲、武松、黄天霸等六大艺术形象,不足花甲之年,已经享有“武生宗师”的名号。周桓编著的《艺融南北家:李万春传》记录了李万春为京剧艺术奋斗、探索的一生,共分30个章节,行文朴实,资料翔实。《艺融南北家:李万春传》附有传主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奇峰出秀色,肇庆有雄才。当代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以画名世,艺高德馨,风范长存,誉满中外。 为了领略黎雄才充满传奇的艺术人生,表彰他为岭南画派和中国艺术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习他献身艺术、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所以出版此书。
“存在”与痛哭。波伏瓦和萨特像缔结婚约一样结下“萨波协定”,简而言之,终生相伴,不要婚姻和小孩,可以共用情人,也允许对方追求别人。她答应他的这个条件时,萨特甚至都胆颤心惊——因为他自己也没有经验,也需要在别的女人那里受到打击、厌倦、拒绝时,才能 坚定爱波伏瓦的那份心。 爱是身体里被损的器官 弗里达·卡罗一辈子只想做三件事情:与迭戈·里维拉一起生活,作画,加入共产党。虽然她的身体和心灵受到无情的创伤,但她的画作却非常明晰地记录了自己与里维拉交织在性爱经纬中的悲伤和痛楚。 世上只有一个李·米勒 人们谈起美丽的李·米勒,称她为摄影师、战地记者、时尚模特、高级厨师、旅行家、超现实主义者……她成了圈中受欢迎的女人,几乎与整个巴黎的精英都有交往,但是,这个被称为“曼·雷的
本书系《剑桥文学指南》丛书中的一种,是一本由英、美、加拿大知名学者新近撰写的论文集。全书从各个层面阐述了萧氏戏剧的创作思想及技巧,尤其着重于从政治背景和戏剧舞台创作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介绍。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主要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则从戏剧创作本身阐述了萧氏的文学成就。第三部分着重于萧氏在舞台创作、导演等方面的成就与影响,介绍了萧氏在编剧、舞台技巧、导演等方面的独特追求,并提出了一种以音乐剧的形式欣赏萧氏戏剧的全新概念。另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萧氏戏剧的剧照,并附有一份详细的萧氏生平年平,对于从事戏剧创作、编导、评论及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有志于研究萧氏戏剧的人士,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个唱着《女人花》的绝代芳华的女人到人间行了四十年的路,挨过了许多的苦,唱过了许多的歌,拍过了许多的戏,爱过了许多的人,亦眼睁睁看着更多的人离开。她曾说: 当有一天我离开娱乐圈,到底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记住梅艳芳这个人?我不要承诺,我只想当大家百般无聊的时候,望着天上的星星,会记起这个曾经好熟悉的名字。 几十年过去,那生茧的好声音、那瘦削挺拔的好身段、那雍容自信的面孔,一直停驻在众人的脑海里,因为这世间始终你好。
《清青-卓见》由中国女演员方青卓创作,细心记录与星巴克有关的故事,讲述有星巴克陪伴的人间情感。在这本书中,方青卓以星巴克粉丝、女演员、妻子、女儿、母亲、朋友等不同面貌呈现:作为忠实粉丝,她私人收藏了数百只星巴克杯子,每个杯子背后的故事都愿意娓娓道来;作为演员,星巴克是她在剧组的港湾,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作为已过中年的女人,她将星巴克当成记录生活和拼贴回忆的坐标,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南北西东,捧起一杯咖啡,我就是陪伴你的那个人。 本书历时近十年完成,手稿十余万字,整理完成近四十篇,作品内容涉及了取进、博爱、社交、宽纳、感恩、家庭、公益、环保诸方面话题,难得的是,没有大家讲道那样让人反感,有的是笑声不断。相信读此书,你多少也会受到感染的。百味的人生与醇厚的情感,有如咖啡香浓在字里行
魔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一方面被人看作是“优中贱”(清代人语,指其为演出行业中*贱的),另一方面又有着摄人魂魄、光芒四射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它,把自己的生命和它联系在一起。 由傅琰东等编著的《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虽是傅氏家史,但时间贯穿清末民初、八年抗战、建国伊始、十年浩劫、改革开放,亦是国家兴哀的一部缩微史。 《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共三十八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我的曾祖傅志清,18岁完成《薛涛年谱》,从上海到北平,爷爷拜师学艺,走上职业魔术之路,魔术救国,姑妈和爸爸在战火中出生等。
唐薇、黄大刚编写的《瞻望张光宇:回忆与研究》选取了六十余篇有关张光宇先生艺术的文章,大部分得自1918年以来,上海、香港、重庆、北京等几个城市十几家报刊,少数节选自图书文集。 读者或可在文章阅读过程中,感受时代的进程、作者的变化以及对于张光宇与中国近百年现代美术探索经验的认知和判评之演变,由此以时代、社会为背景,进一步理解张光宇的艺术和他的特殊贡献。
本书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四大教授纪念专辑系列之范继森纪念文集。该文集共分“奉献的一生”、“深切怀念”、“江湾师情”、“怀念师情”、“师德之至”、“缅怀恩师”六个部分,具体收录了《忆范继森同志》《忆范继森先生二三事》《回忆恩师范继森教授》《琴声已息意犹传——缅怀范继森老师》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