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乌东北副教授主笔的学人传记。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详细记录了恩师李德谦研究员筚路蓝缕的科研历程,如实叙述了由李德谦研究员引导的我国稀土分离史上几次重要技术进步的过程,展现了稀土分离课题组几代学人对待科学研究严谨求实,于平凡中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展示了科研工作者们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本传记参考了大量学术文献,写作中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语言,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通俗性。一人主笔、多人参与,多维度、多视角地勾勒出李德谦研究员作为一代杰出学人的崇高形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是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五十余年来的科研生涯与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成为我国科研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踪模仿到一些领域达到国际**的历程,从中也折射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由史炎均编*的这本《真善合美(蒋锡夔传)》在全面了解了蒋锡夔院士已有的文字资料,访谈其家人、秘书、学生、同事以及单位的领导等20多人的基础上,再现了他作为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的科学人生。
谢毓元是我国的药物学家。成长于苏州的他自幼酷爱文史,却听从父兄的建议选择了化工系;1956年被推荐留苏,从事四环素类化合物合成工作,归国后先后完成灰黄霉素、莲心碱和甘草查尔酮的全合成工作;随后又响应国家号召,改换工作领域,转向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发,先后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三等奖和中央卫生部甲级成果奖;他发现双酚氨酸促排效果显著优于国际上其他促排药物,并与日本相关领域学者展开长期合作,形成了上海药物所的一大传统;无论是专业的转换,还是政治运动的打击,都改变不了谢毓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己千之,勤能补拙,学无止境”的人生态度;在医用螯合剂研究领域和天然产物研究领域,谢毓元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本书在大量前期工作的铺垫下,充分利用采集所得的大量一手资料,以传
《屠呦呦传》洋洋32万字,以大量的细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屠呦呦传奇而辉煌的科研历程和人生经历,歌颂了她胸怀祖国、情系苍生,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品格。从心无旁
《化学分析技术与原理研究》主要讲的是化学中常见的分析技术,如滴定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分子发光分析技术、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质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生化分析技术等。另外,《化学分析技术与原理研究》还简单介绍了化学分析方面较前沿的技术,如放射分析技术、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活体分析技术、危险物品分析技术等。 《化学分析技术与原理研究》可供化学、药学、产品分析、环境监测等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和学习。
“科学大师”是一套8卷本的系列丛书,收录了不同科学领域、不同国家的80位在科学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 凯瑟琳·库伦编著的这本《破译元素秘密(10位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介绍了对化学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10位科学家,每一章都叙述了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和对社会的贡献。本书附有30余幅珍贵的黑白图片,这些图片都配有精准的说明;书中还介绍了相关出版物和网络资源的信息,为读者提供了拓展阅读的可能性。 “科学大师”适合于学生、教师以及想了解科学家的广大读者阅读。
每年的教材征订工作都是令人头疼之事,因为部分教材理论过深而忽视实际应用,显得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不能选择;另一分部教材片面强调个别应用,对理论知识采取简单剪裁拼凑组合,忽视理论知识一体连贯性,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教,更不易于学生学,此种教材也不能选择。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万变不离其宗”是教师教学应遵循的规则;只有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其来龙去脉,才能灵活恰当地应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新突破。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搞清痘美容霜的研究,并成功地研制出“天丽清痘美容霜”,帮助很多长痘的人解除了多年的苦恼,恢复了他们天生美丽的容颜。所以我感觉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更何况是每一个大学生。古人云“英雄不问出处”,创新怎能有固定人选?时时刻刻激发学
小至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大至山河湖泊、日月星辰,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自宇宙大爆炸起,元素开始不断形成。目前已知的元素共有118 种,其中大部分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小部分是由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合成的。只有了解了元素的相关知识,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所处的物质世界。本书通过漂亮的全彩图片,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原理,逐一介绍了118 种元素的基本性质、发现过程、命名方式和实际应用等知识。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揭示化学世界的更多奥秘!
本书为华师大二附中校本教材,共计11章,介分别绍了“元素的诞生:从大爆炸到超新星”、“自古以来得的元素”、“中世纪的炼金术和炼丹术”、“近代化学实验”、“分析化学”、“电解的强大威力:活泼金属和非金属”、“从焰色反应到光谱分析”、“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我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物质打交道,我们生活中的物质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例如:棉麻丝毛和化学纤维为我们编制了美丽的衣裳,多种调味品带给我们各种可口的饭菜,混凝土构筑了坚固的住房,有了橡胶才有平衡的交通工具,有了柴油、汽油才有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这些物质和他们的变化就是化学研究物质的对象。初一初二的学生应该知道这个真相:生活处处皆化学!为了更好得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我们让孩子们在进入初三之前,带着求索的眼光心态走入生活,这样就能发现很多我们可能忽略的那些化学小知识。 本书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以化学知识为主线,以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水、碳家族、溶液、酸碱盐、营养以及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物质或者现象为载体,将常见物质的性质、特征、用途以及简单的化学实验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