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 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 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 大家 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 大家 。 内容简介: 翁同龢于晚清重大政治活动无不参与。《翁同龢》以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一生经历为线索,介绍了他的历史事功及他的各种主张:力主银行、铁路国人自办;主张实行屯垦戍边,寓兵于农;坚持 任法不如任人 ;强调 以德教为先 ,传统与开新并包;主张改革,援引康、梁等维新力量,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
首套以近代国学大师为撰述对象的大型学术丛书,引“国学热”风气之先。全面评价和把握国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助读者认清中华学术的发展道路,了悟世界文化的大趋势。
鲍鹏山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孔子传》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本书附赠张楷手绘原本内容藏书票一枚。该藏书票一套全五枚。
《夏天,我叩响陈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门》不是一本普通的有关人物或历史的简单描述,而是几位真性情之人与从未谋面的先贤之心灵,在画中在文里的对话,这一对话的实际发生尽管只有短短数月,但却穿越了数十载悠悠时空。这一张张画、一行行字都是有感而发,内装无限感慨与无边遐思,还有无尽的期望。古人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本册子不敢立心、立命,更不是继绝学和开太平,而是佛山画院院长、中国山水画大家韩浪和几位志趣相同的友人,抒发出自本能的不吐不陕的肺腑之言,和发自心底的对文化自由与独立的呼唤。
《梁漱溟》是在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先生年谱》的基础上增订修善完成的,是一部向读者展现现代儒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生平的著作。梁漱溟先生毕生治学,性悟古今,学贯中西,道德文章堪称一代宗师。书中通过大量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以及作者与其谈话的内容,将梁漱溟先生的一生展现出来。从治学之历程到乡村之实践,从情感之所依到思想之嬗变,从怀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理想为抗日斗争、民主和平积极奔走于重庆、延安,到为新中国建设直言不讳,殚精竭虑,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数度沉浮、浓墨重彩。故“年谱”两字实不能涵盖《梁漱溟》所包蕴的内容,编辑遂迳将书名定为《梁漱溟》,以这位现代圣人之名来承载书中丰富的内涵。《梁漱溟》由梁漱溟先生提出撰写,在撰写过程中又两度亲自审改,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书稿写到哪一年了
《中学图书馆文库:孔子传》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故《中学图书馆文库:孔子传》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凡属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生志业,可以由此推见。而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虽事隔两千五百年,孔子之政治事业已不足全为现代人所承袭,然在其政治事业之背后,实有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番精神,为孔子学术思想以学以教有体有用之一种具体表现。欲求孔子学
本书从一个普通儿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师的家庭生活,表现了他纷乱复杂的家庭情结——从一个农村家庭来到一个城市家庭,他与城市这个家庭格格不入;农村的那个家,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在作者的笔下,季羡林骨子里就是一个具有悲剧情怀与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丰富、文思泉涌、善于学习,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对女人、爱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于心底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一条委曲求全、与家庭妥协的道路,他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千辛万苦争取到了赴德国留学机会,一去就是十一载,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特别是到了40年代,德国遭盟军飞机轰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同时食物奇缺,他在饥寒交迫中刻苦学习的精神感人至深,很值得一读。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教育家、 学者。麻天祥编著的《汤用彤评传》以汤用彤思想发展的路向为线索,追溯其文化观念形成的轨迹,旁征博引,纵论汤氏从“昌明国故,理学救国”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而开创的学术黄金时代。从而再现了一代学术大师汤用彤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宏阔的学术襟怀及其开代学术风气的学术业绩而鼎立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教育家、 学者。麻天祥编著的《汤用彤评传》以汤用彤思想发展的路向为线索,追溯其文化观念形成的轨迹,旁征博引,纵论汤氏从“昌明国故,理学救国”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而开创的学术黄金时代。从而再现了一代学术大师汤用彤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宏阔的学术襟怀及其开代学术风气的学术业绩而鼎立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
《留德十年》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 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
本书选取近现代中国15位国学家的成长历程和家庭教育状况为案例,分三个篇章展示他们受益于良好家庭教育以及将这些 的教育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成就与经验。 篇“时代:西学东渐与使命创新”,重点表达五位国学家融合东西方思想文化精髓,教育引导子女。第二篇“社会:现实碰撞与行动 ”,重点讲述另外五位国学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以身作则,成为榜样的力量。第三篇“人生长河:山山而川与迢迢其泽”从发展与传承的角度展现了五位国学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