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音(又名林徽因,1904 1955),一生横跨建筑与文学两界, 挑起两担云彩 ,有 一代才女 之称,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积数年之力,搜集整理关于林徽音的一手材料,并做了大量考证。年谱以事系年,是国内部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林徽音作为中国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与其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挖掘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卓绝努力。将林徽音的建筑成就梳理清楚,也就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扇门。
《罗明燏传》介绍了我国爱国教育家,土木建筑、造船、航空等领域的专家,早期一级教授,华南工学院首任院长罗明燏先生平及在广州城市建设、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诺曼·福斯特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建筑大师之一。《诺曼·福斯特的作品与思想》选编了他本人近年来所发表的演讲、相关建筑评论家的评论,使大家能对福斯特的建筑创作思想有的了解。然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福斯特的建筑作品,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示了福斯特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 《诺曼·福斯特的作品与思想》适合于建筑设计工作者以及建筑院校师生阅读。
四十年里,建筑家安藤忠雄不断思考着属于自己的路向。他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不断抓住机会拼命着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开始是边工作边学习建筑,之后开启了自己的世界建筑之旅,期间从未间断反复思考建筑。包括对住宅建筑的思考、建筑师工作的要考虑问题、新时代对建筑的再思考以及建筑的未来。最终成为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家之一。
从青年时代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最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建筑图和建筑设计图。那是无数个灯下的不眠之夜,发现之后的记录,思索之后的创作……该书笔触细腻,可读性强。阅读本书的理由:西班牙最美丽的城市格拉纳达的阿兰布拉土墙上,刻着如下文字:“世上没有比生在格拉纳达却是个瞎子更悲惨的遭遇了。”生存在美丽中却看不到美丽,当然是悲惨的。但在生存在美丽中,眼看着美丽被摧毁,可能还要更为悲惨。染思成正是眼看着美丽被摧毁的一个人。丑恶被摧毁,那不叫悲剧;美丽被摧毁而未被见及,那也不叫悲剧;唯亲眼目睹美丽被摧毁而又无力拯救,那才叫悲剧……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中国古建筑之爱好者或反对者,北京古城之爱好者或厌恶者,中国文化之
倘若我们从远处俯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惊人虚掷的世纪:虚掷了机会,虚掷了资源,也虚掷了生命。外敌侵占的苦痛,更加上政治的恶化,怎么可能产生有序的国家建设?个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广泛流行?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似乎就印证了上述的悲观省思。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然而,在费慰梅笔下,那些动人而亲切的生活片断里,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俩情笃而紧张的婚姻生活中迸发出的。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看到,已经消失的
本书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当代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成长画卷。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累积的行业经验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向读者阐述了对中国服装设计师及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观点,指出了中国服装设计师走向世界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路径。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服装设计师成长历程,适合海内外服装从业人员、服装历史与文化研究者及对中国文化与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及参考使用。
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建筑设计与构造》共分为三篇,篇为民用建筑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概论、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建筑体型与立面设计、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建筑节能;第二篇为民用建筑构造,包括民用建筑构造概述、基础与地下室、楼地层、墙体、门窗与遮阳设施、屋顶、楼梯与电梯、变形缝;第三篇为工业建筑简介。《建筑设计与构造》针对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实用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兼顾了不同地区的建筑特点,采用了现行规范、规程和标准。《建筑设计与构造》主要针对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编写,同时可作为建筑类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土建专业设计和施工的人员以及成人教育的师生参考。
《孤独中的狂热(卫天霖传)》作者柯文辉遵循严峻的现实主义记事,踏着卫天霖教授的脚印呼吸历史气息,广搜史料,把传主卫天霖这株乔木放到艺术家大森林来剖析,《孤独中的狂热(卫天霖传)》用澎湃诗情与哲思作浪漫主义批评,行文大胆坦诚,跌宕起伏可诵。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中国当代建筑师群像脸谱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关注中国建筑师生态的文字记录片。书中所选20位建筑师,为中国当代最其代表性的建筑师。他们均为建筑学专业出身,有鲜明的建筑主张和受瞩目的建筑作品。但《中国不缺建筑师》的立意并未纠缠于此。作者将视角延展于他们的出生年代、从业背景、创意背景、创作过程、灵感来源。着墨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行韭中,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以及从业过程中,体味到的困扰、惶惑、期待与苦辣酸甜。《中国不缺建筑师》打破以往说明书式的人物写法。将作者日志、同行评价、手绘草图、创意模型、个人漫画、照片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将山南海北的20位建筑师集于一书,并用文字将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有趣、有个性、有人味儿,用了5年光景。可谓字字来之不易
......
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建筑企业是浙江建筑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李金奎同志是浙江省民营建筑企业中突出的企业家之一。 本书讲述了李金奎的人生轨迹,包括人生经历和创业历程,分为如烟岁月、如歌岁月和燃情岁月三部分,老一辈建筑企业家“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的精神跃然纸上。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