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关于童雋在 1963 年至 1983 年的部分记录。 作为与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 建筑四杰 的童寯,大概是四人中*孤独的一位。多年以后,新一代年轻人只知道南京工学院中大院一楼阅览室里有一个老人,总是坐在某个固定的座位上。他称自己为钟。这个可能因为他像钟一样准时,在固定的位置一坐一天像座钟。 建筑四杰 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在他人生的*后 20 年,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但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证(《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到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再到雕塑、绘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 他的人生的*后 20 年,是怎样的?
随着大飞机C919成功试飞,我国已实现了大飞机梦。今年已近90岁的程不时是新中国*代飞机设计师,程老不仅是中国飞机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程老少年时代经历了抗战的苦难,立志航空救国,自21岁投身我国的航空事业,80多年来为了祖国的大飞机梦不懈奋斗。本书以*人称自传体的形式,饱含深情地记叙了他的科技报国情怀。
本书是作者关于童雋在1963年至1983年的部分记录。作为与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建筑四杰”的童寯,大概是四人中最孤独的一位。多年以后,新一代年轻人只知道南京工学院中大院一楼阅览室里有一个老人,总是坐在某个固定的座位上。他称自己为钟。这个可能因为他像钟一样准时,在固定的位置一坐一天像座钟 “建筑四杰”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在他人生的最后20年,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但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证(《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到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再到雕塑、绘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他的人生的最后20年,是怎样的?
从青年时代一直到生命的时刻,梁思成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最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建筑图和建筑设计图。他开拓了中国建筑学上一个个近乎空白的领域,为了他心中的“宝贝”建筑,他也经受了巨大的磨难。那是无数个灯下的不眠之夜,发现之后的记录,思索之后的创作……
《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以追踪贝尼尼本人、那个无保留的有血有肉的人为它最初的目标之一,同时它也可以成为讲述他公共职业和家庭历史的里程碑。这样,《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就可以宣告成为部用英语展现出来的贝尼尼传记,同时也是自他于1680年去世之后,无论用哪种语言都非常罕见的一部传记。相信即使是最专业的读者,也能从这部传记中发现兴趣和价值。它不仅提出了其他贝尼尼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还次呈现了—用中文—的但尚未被广泛传播的档案发现。它总结了最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受20世纪后期贝尼尼生辰(1598年)和忌辰(1680年)纪念激发所产生的那些研究,而在新的世纪里,这些研究仍在全速发展着。在总结的发现并更新事实过程中,本传记推翻了几条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的关于贝尼尼的总结和被反复重复
《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以追踪贝尼尼本人、那个无保留的有血有肉的人为它最初的目标之一,同时它也可以成为讲述他公共职业和家庭历史的里程碑。这样,《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就可以宣告成为部用英语展现出来的贝尼尼传记,同时也是自他于1680年去世之后,无论用哪种语言都非常罕见的一部传记。相信即使是最专业的读者,也能从这部传记中发现兴趣和价值。它不仅提出了其他贝尼尼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还次呈现了—用中文—的但尚未被广泛传播的档案发现。它总结了最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受20世纪后期贝尼尼生辰(1598年)和忌辰(1680年)纪念激发所产生的那些研究,而在新的世纪里,这些研究仍在全速发展着。在总结的发现并更新事实过程中,本传记推翻了几条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的关于贝尼尼的总结和被反复重复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本书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之一,该书以简练的文字、丰富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梁思成的辉煌一生。除了正文外,还选摘了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图片说明力求改变通常的模式,从而较为活泼,也更具内涵。使一个人的一生多层次、多侧面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是,世界上本中国当代建筑师群像脸谱集。这是,世界上本关注中国建筑师生态的文字记录片。书中所选20位建筑师,为中国当代最其代表性的建筑师。他们均为建筑学专业出身,有鲜明的建筑主张和受瞩目的建筑作品。但《中国不缺建筑师》的立意并未纠缠于此。作者将视角延展于他们的出生年代、从业背景、创意背景、创作过程、灵感来源。着墨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行韭中,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以及从业过程中,体味到的困扰、惶惑、期待与苦辣酸甜。 《中国不缺建筑师》打破以往说明书式的人物写法。将作者日志、同行评价、手绘草图、创意模型、个人漫画、照片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将山南海北的20位建筑师集于一书,并用文字将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有趣、有个性、有人味儿,用了5年光景。可谓字字来之不易。
台达集团著的这本《跟着台达盖出绿建筑》是一部全景式展现 电子产业集团台达电子推广绿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研发、推广、深耕、培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精彩记录。全书采用图文交互的方式,详细记述了台达集团及创始人郑崇华先生从对绿建筑的巨大环保作用感兴趣,到完善自身厂区建设,再到 致力于绿建筑研发的产品配套, 到以二十多个绿建筑切实实现“永续、节能、爱地球”的企业理想并登上 舞台推广绿建筑理念的精彩历程。本书的出版对于全社会关注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和尊重自然的方式改善生活观念等方面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