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约翰 冯 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 1957)是20世纪重要的数学家之一,被后人称为 计算机之父 和 博弈论之父 。 本书是诺依曼在1955 1956年为西里曼讲座而准备的未完成讲稿,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在计算机领域所做研究的一个总结性梳理。诺依曼在书中首先概述了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一些基本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然后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探讨了人脑的神经系统的控制和逻辑结构,对计算机的数学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篇重要的原始文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计算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机器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导,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装置为示例,较为浅显地介绍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及其基础知识,并通过简洁、典型、实用的电路制作、调试与分析,使读者能轻松理解传感器的运行机理,适合初学者阅读或参照实验。 本书共分为8个项目,课程约占60课时,所涉及的传感器有光敏传感器、声波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以及磁敏传感器。通过完成不同项目的制作,导入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实战中学技术,边学边做,学练结合,进而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
本书在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和应用的基础上,以Panasonic机器人为例,主要介绍了焊接机器人的操作、编程方法及保养维护。全书共分为五个项目、十三个任务,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线,采用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知识储备、任务实施、任务小结、思考与练习等几个环节进行学习。 本书侧重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紧密结合现场的实用技术,突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焊接专业教材和企业岗位培训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由宗立凯和刘珂轶主编的《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根据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对该课程的具体要求进行编写。编写时,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以项目作引领、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单元,教学单元以专项能力培养为目的确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纽带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对接岗位职业标准,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同时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等内容体现其中,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主要内容有单圈弹簧管压力表的认识与安装、压力表的校验、压力变送器的认识和校验、差压式流量计的投运、液位变送器的安装与校验、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2版)》阐述了应用传感器的非电量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被测量的获得,信号的转换、处理以及输出的控制。本书着重介绍了常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常用测量电路和元器件的使用,典型的传感器测量实例,并对传感器与微机的接口技术和智能仪器进行了介绍。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2版)》可作为职业院校自动控制、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仪器仪表等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从事检测、控制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本书由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郝芸和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梅晓莉担任主编。
全书共分五章,前三章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共性技术,包括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概念、机械结构特点和坐标系统等基础知识,后两章则以安川(YASKAWA NX100)MOTOMAN工业机器人为例,详细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在线操作与编程、系统设置以及虚拟仿真方法等。
《自动控制原理/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部分,以经典控制理论为主,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频率特性法、系统的校正和设计、采样控制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 本书注重自动控制原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方法阐述透彻,层次分明,篇幅简练,且每章节附有小节和习题,使本书更具有可教学性和可自学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自动控制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探讨仿生机械的问题。 动物运动仿生是仿生机械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一个古老的、始终令人感兴趣的探索领域。动物肢体运动的形式虽各有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不对称摆动”;而人类常用的发动机是转动形式的。用转动的发动机去实现不对称摆动是影响动物运动仿生机械发展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动物肢体运动的基本效果,必须从转动形式的机构出发,摒弃“摆动”,保留“不对称”。也就是说,适应常用的转动发动机的仿生运动机构应该是一种不对称运动的转动机构。本书提出的半转机构就是这样一种不对称转动机构。 本书总结了迄今为止关于半转机构的主要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半转机构的构成原理、实现途径;对基于半转机构的半转叶轮、步行机构的基本运动与受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半转机构在仿生机械上
《传感器技术(第3版)》综述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应用场合,择要阐述主要传感器类型的设计和选用原则与方法。全书共14章,可分为四部分:部分(绪论与第1章)为共性基础部分,以新颖的构思和笔法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构成法、传感器的数学模型与特性、提高性能的措施与标定技术等;第二部分(2~8章)为常用传感器的分析与综合;第三部分(9~13章)分别介绍了光纤、数字式、化学、生物等新型传感器及传感检测技术;第四部分(第14章)概要介绍了当代传感器技术前沿的、具有广阔发展和应用前景的主要新技术。 该书结构严密,内容丰富,与现有教材相比以有限的篇幅实现更大的覆盖面;既突出教科书那种严谨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又兼有工具书那种启示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取材传统与新型俱
本书是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创新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联合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组建“校企合一”课程开发团队,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理念进行开发的。 本书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认知、工业机器人企业认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认知及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导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根据专业报告的学习、资料的查找、企业的参观和专家的指导等,制订发展历程认知、企业认知、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方案,通过实施认知工作方案,撰写工业机器人认知报告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行业的职业认同感。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的教材,也可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新进
本书作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辅助教材,由课程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及解题技巧和习题组成,习题选取结合知识点由浅入深,使学生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复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自动化、电子、通信、机电一体化及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同步辅导选用,可作为单片机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及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考试的复习资料,还可作为本专业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自学的参考书。
本书是为青少年读者撰写的一本通俗易懂地讲解人工智能如何产生并发展到今天的简明读物。 青少年是国家与社会的未来,人工智能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目前已经显现,但更多更重大的影响将发生在未来,所以目前让青少年了解人工智能,使他们对之产生兴趣,期待探索它研究它非常重要。作者分十多个题目,从多个方面(科学思维、机器算法、人工智能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未来法律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人工智能,乃至人工智能给未来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等)讲述人工智能给我们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机遇及挑战和风险,让青少年在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的同时,也比较多地了解它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他们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推动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传感器原理实验》是针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电气工程专业开设的传感器类课程编写的一本实验教材,其主要实验项目包括:金属箔式应变片;压阻式传感器;移相器和相敏检波器;互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实验.《传感器原理实验》通过对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的简要概述,给出了实验内容及要求和步骤.实验不涉及太多的先进测量技术,而是着眼于理解基本的测量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实验中还包含部分综合设计性实验,且每个实验的后都有思考题让同学讨论.
本书主要介绍人体虹膜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首先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然后介绍了虹膜识别系统的处理流程,后介绍了虹膜识别系统中各个阶段的算法和原理实现,并给出算法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虹膜身份识别系统概述、虹膜图像预处理、虹膜特征提取与编码、模式匹配及分类器设计、基于奇异值分解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虹膜识别方法、复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科研用书,也可作为信息安全、生物识别系统、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等研究开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