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录框架与之前版本大致相同,但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更新。如2.3节增加了 【测量距 离】、【测量面积】、【查看长度】、【测量弧长】、【看属性】等内容;第3章增加了3.6节计算装配式 建筑预制柱;4.3节尾部增加了补画CAD线、【拾取构件】小技巧;第5章增加了5.3节计算装配式 建筑预制剪力墙的工程量、5.4节计算装配式建筑预制剪力墙与后浇柱的工程量;第6章中增加了6.7 节绘制装配式建筑预制梁、6.8节智能布置主肋梁、6.9节梁加腋;第9章中增加了9.10节计算装配 式建筑预制叠合底板、9.11节绘制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板 (整厚)、9.12节智能布置装配式建筑预制 板缝、9.13节绘制装配式建筑预制楼板和后浇叠合层、9.14节智能布置空心楼盖板、9.15节智能布 置空心楼盖板柱帽;10.1节增加了绘制弧形阳台、放射筋;第16章增加了16.3节计算 【自定义面】 的工
本书可划分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建筑机器人机械篇,包括驱动机构、传动机构、执行机构和机器人本体;第二部分为建筑机器人电气篇,包括电子元器件、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电路设计;第三部分为建筑机器人感知篇,包括传感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机器人定位、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同时定位与建图;第四部分为建筑机器人控制篇,包括控制基础、电机控制、机器人本体控制、集群机器人控制;第五部分为建筑机器人实践篇,包括自移动式打地板钉机器人、固定式钢筋夹取机器人、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此外,各技术章节均包括前沿动态,以便读者了解和跟踪技术前沿。
本书介绍了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发展历史与现状、负荷计算设计日生成方法、房间得热计算方法,同时重点介绍了全空气系统空调负荷计算新方法 辐射时间序列方法,以及快速响应辐射供冷系统负荷计算新方法 辐射对流时间序列方法,并给出了应用这两种新方法必需的基础数据:我国常用外墙和屋面周期响应系数和传导时间系数、全空气系统的辐射时间系数和快速响应辐射供冷系统的辐射与对流时间系数等,并通过算例演示了如何应用这两种方法计算空调负荷。 本书既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物理和建筑技术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这些专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电梯安全监管模式与现状,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了中国和欧盟电梯安全技术法规与标准情况,第四章介绍了中欧电梯安全技术法规与标准比对分析,第五章介绍了中欧电梯安全技术法规与标准差异,给出了中国电梯安全标准化工作和安全监管标准化工作方面的结论和建议。同时,本书附录A给出了121条中国电梯安全标准题录和63条欧盟电梯安全标准题录;附录B对欧盟《电梯指令》进行了全文翻译。
次修订对第一版的内容作了重大更新,编入了大量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的内容。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1~18章,主要为供暖(包括辐射供暖[冷])、通风(包括置换通风、除尘、防排烟)、锅炉房、热网、热工、能耗计算、防腐绝热、噪声振动控制、小型冷库及气调库等内容;下册19~35章主要为空调设计的有关基本资料、负荷计算、空气处理和设备、各种空调系统及水系统、气流组织、空气洁净、蓄冷(热)、热泵及各种节能设计、系统监测与控制及人工冰场等内容。 全书资料翔实、信息丰富、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技术先进、措施可靠、方法具体、简明实用,设计指导性强。
本书以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岗位工作内容为学习任务,把工程机械底盘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信息资料的形式体现,力图更接近与工作过程相对接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小组学习及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14个工作任务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常用的典型的工程机械底盘构造、原理、维护、维修以及故障诊断技术。本书既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机械企业维修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发展迅速。由梁华等编著的《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安装》从工程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标准规范,阐述智能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法、安装工艺和*技术。 全书共十一章,内容包括智能建筑概论、电话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厅堂扩声与公共广播系统、音频和视频会议系统、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与出人口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以及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 书中列有大量图表和数据,还列举许多典型工程实例,以便理解和应用。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安装》取材新颖、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力求实用。可供从事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设计、安装、施工和监理等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
如何构建“光储直柔”建筑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这一系统并非简单应用光伏或某一项单一技术,也并非将“光、储、直、柔”简单组合即可实现目标。合理构建“光储直柔”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才可实现将建筑打造成为能源系统中集生产、消费、储存、调节功能“四位一体”复合体的目标。为此,本书将针对光储直柔的基本原理、系统架构、关键环节的构成、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光储直柔技术应用案例等内容开展详细论述,以期为光储直柔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负荷不断刷新纪录,其中空调耗电量的增加是造成用电量大幅度飙升的一大原因。因此,大力推广包括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在内的各种空调节能技术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是指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的一种应用方式,即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套以回收建筑物内部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21世纪开始,我国各类建筑中相继采用了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由于这些工程具有下列特点:回收建筑物内余热的特有功能;不像传统采暖系统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省掉或减少常规空调系统的冷热源设备和机房,便于分户计量和计费,便于安装、管理等优点。因此,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技术是解决暖通空调系统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工矿企业和民用建筑中,电气工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书主要讲解、分析了强电工程和弱电工程的电气识图。强电工程中有变配电工程、动力及照明工程、防雷与接地工程。弱电工程中主要有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设备自动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及电视监视系统、共用天线及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乐及有线广播系统、电话电脑综合布线系统。建筑电气图的分析以及电气系统图、位置图、接线图、电路图为重点,并根据国家近几年颁布的新规范,充实利用电气图中,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是电气施工人员、安装电工人员从事电气设备安装的参考书。
本书以典型工程实例形式编著、整理了近5年来办公及公寓式办公类建筑物的制冷空调设计项目,以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为主。对于每个工程实例,除列出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文件外,均介绍了各建筑物规模、使用功能等特征的工程概述和较为详尽的空调设计特点。涉及:常规电制冷、冰蓄冷、直燃机制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燃气锅炉加直燃机供热;全空气空调系统、集中变风量空调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两管制冷热水系统,内外分区式两管制、四管制空调水系统,二次泵水系统,户式空调系统;地下汽车库通风及高层、超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等。本书中所列各类图纸,注重表达方式、图面整洁、布置匀称、交待清楚、以图代言、方便施工等。 本书是适应科技进步和建筑行业迅猛发展新形势的产物,力求内容新颖,覆盖面广,是从事空调制冷专业工
《楼宇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理实一体化教程》基于智能楼宇教学实践装置,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从凸现工学结合、学用一致、理实并重、“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特色、注重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高素质和高技能培养的实用角度出发,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为15个学习情景,即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认知;LON现场总线楼宇综合控制系统;THBAZM-1型楼宇照明系统;THBCCB-2型远程抄表系统;THBAHY-3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THBAGD-1型楼宇供配电系统;THPTc-i型停车场管理系统;THPDM-1型对讲及门禁控制系统;THPFB-1型防盗报警系统;THPXB-1型消防报警联动系统;THPJK-1型智能家居控制系统;THPWX-1型卫星有线电视系统;THPBZ-1型闭路电视监控及周边防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THPZB-1综合布线系统。每一个学习情景又科学构建了“学习目标、工作任务、任务分析、解
本书以系统的共性和承启关系为主线,重点介绍建筑设备各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为5篇,作为与建筑物理课程的衔接,第1篇简要介绍建筑声、光、热环境控制方法,第2-4篇重点介绍建筑内给排水、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各系统的基本知识,第5篇以绿色建筑为主体,介绍与建筑设备知识相关的节水、节能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方法。书中突出系统的概念,强调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部分,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相关专业设计成果,引入各专业 基本的内容和 的规范、指标和新技术、新材料。
......
《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与安装》从太阳辐射的基础知识入手,系统地介绍了供采暖用的各种太阳能集热器,房屋隔热保温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各种辅助热源的特点及选择;同时对地下长期储存太阳能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特别对太阳能集热器阵列的排布安装和整个供暖系统的运行原理、设计方法进行了较充分的分析论述。 《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与安装》可供从事太阳能供暖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近年来,清华大学李先庭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面向需求的非均匀环境概念,以期推进更加健康、舒适、个性化、灵活、智慧、节能的室内环境营造,实现以人为本、面向需求的宗旨。本书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团队近年研究总结而成的非均匀环境营造若干关键问题的初步成果,重点给出了差异化非均匀环境参数分布关系、差异化环境评价指标、非均匀环境室内源辨识方法、多目标位置需求的送风优化方法、面向差异化需求的气流分布方法。团队同期出版的《非均匀室内环境营造理论与方法》一书侧重于系统介绍非均匀室内环境营造的基础理论,而本书是在非均匀环境理论指导下,聚焦于共享通风空间中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目标的非均匀环境通风设计与控制方法的介绍。
本书是作者多年空调设计工作中积累的各种空调自控系统图,以便使更多的设计师和工程项目受益。本书以基本的理论原理和实际的工程设计而不是抽象的条文规范进行阐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别于其他有关空调或者自控的书籍,本书把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与自控设计放到一起来讨论,这是因为空调系统的节能是与自控系统密不可分的。没有自控的空调系统肯定是不节能的,但是有自控的空调系统也不一定节能。本书第二版沿用第一版的思路,将自控系统与空调系统节能结合在一起,加入了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自控新技术以及空调新设备控制。增加了一些章节,改写了一些章节,几乎对所有章节都有调整。
奥利弗·克莱因、约尔格·施伦格尔编写的《室内环境调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中英文对照高等院校土建学科双语教材)》内容与我国当前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分切合,在建筑设备能源系统概念方面的理念也较为前卫,有助于我国建筑与暖通两个行业的学生及从业人员逾越两个专业之间的鸿沟,提出建筑与设备 结合的室内环境调节概念。
本书是依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的。全书共11章,分为基础知识篇和水工艺设备篇,前3章为基础知识篇,主要讲述与水工艺设备的制造、设计、工艺特点、适用条件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的分类、性能,材料的腐蚀防护原理,材料的保温,以及容器应力基本理论、机械传动原理、机械制造加工及热量交换理论等;后8章为水工艺设备篇,以讲述水处理工艺中专用设备的分类、组成、特点及使用条件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包括容器(塔)设备、搅拌设备、曝气设备、换热设备、分离设备、污泥处置设备以及投药设备。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