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自2001年首次出版至今,已修订4次,成为我国机械通气和危重症领域的权威经典著作,广受读者好评。本次修订,是在第4版的基础上,对章节和内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和更新,包括优化章节编排,删减陈旧、应用较少的内容,增绘大量插图,更新呼吸危重症和机械通气领域的最新观点和研究进展等。 本书共四篇四十三章。第一篇为机械通气相关基础知识,重点是呼吸衰竭和氧气疗法的热点问题与合理评价。第二篇为机械通气的理论与技术,主要是呼吸机的基础知识、通气模式和通气效应、机械通气的生理学基础和策略、不同通气环节的问题和处理对策、相关应用技术的管理与监测,以及非常规呼吸支持技术等。第三篇为机械通气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第四篇为机械通气相关的综合治疗与管理,包括营养支持、康复和护理,呼吸系统的引流,呼吸机的
手术器械是外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必用的医疗设备,如何辨认、正确使用及管理手术器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本书以图谱形式介绍了外科各系统手术器械的名称、手术中的应用、灭菌、保养及配套设置,经过多版次的修订(第9版),内容不断更新,增减后的内容更好地体现了学科的专业性和先进性。全书共收集手术器械图537幅,图版清晰,文字详细,图文并茂。
本书为“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之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本书从基础层面介绍高分子以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用途,并且特别结合各章作者的特长总结了医用高分子的多个方面,在介绍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也适当突出我国学者的相关基础研究。为响应国家从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应用的全链条研究开发的号召,本书也适当介绍了面向临床应用的实例和相关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原则。
医疗器械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是临床工程师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于201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征集医疗设备维修案例,以促进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在医疗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的交流与分享。为了更好地传承经验智慧,本书吸纳了5年来所有的优秀维修案例,并按类别分为超声类、放射类、呼吸类、监护和输注类、手术麻醉类、消毒类、检验类、血透类、医用内镜类、牙科专用类及其他等设备,分别进行了介绍与案例展示,以期为医工同仁们提供参考,提供维修故障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医工同仁们技术提升。
本书为“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之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本书从基础层面介绍高分子以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用途,并且特别结合各章作者的特长总结了医用高分子的多个方面,在介绍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也适当突出我国学者的相关基础研究。为响应国家从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应用的全链条研究开发的号召,本书也适当介绍了面向临床应用的实例和相关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原则。
本书首先对人因工程及可用性测试在医疗器械领域的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从风险管理、商业活动、测试成本、可用性测试剖析、测试的类型、编写测试计划、选择测试参与者样本并招募测试参与者、测试环境、增加真实感、选择任务、执行测试、与测试参与者互动、记录测试、分析测试数据、报告结果、确认测试多个方面对可用性测试进行了全面立体的介绍。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在其医疗器械产品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以确保其产品更加安全、有效和吸引人。 本书可供医疗器械产品设计师、制造工程师、质量人员、采购人员、医疗器械监管机构人员等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以实用为原则,介绍医疗仪器维修的基础知识,并针对医院常用、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仪器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血压计、电动吸引器、医用雾化器、医用注射泵、分光光度计、多参数监护仪、全自动酶标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人工呼吸机与麻醉机、血液透析设备、普通放射X线设备、CT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制冷设备、医用气体设备等仪器的类型、结构、原理、故障现象分析与故障排除、维修方法。本书从实用维修角度介绍,内容深入浅出、条理分明,涵盖的医疗设备种类广,前沿知识容量大。
MRI是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因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序列成像能客观反映病灶内部的组织成分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和CT一样显示病灶的血供,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和发挥重要作用。 磁共振成像是继CT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影像学新技术。姚伟武、王晨光主编的《现代体部磁共振诊断学 骨骼肌肉分册》是详尽介绍此项技术的专著。本书组织了医学影像学领域权威专家,把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新技术、新进展整合进来,实用性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使用。
本书共17章,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涉及的统计学设计方法、计算原理、评价方法,以及统计分析软件实现过程及相关程序源代码。书中除将复杂的生物统计学计算原理结合通俗的医学语言进行详细讲解外,还对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均给出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实例,以方便读者理解及应用。
本书系统介绍磁共振成像,是继CT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影像学新技术。本书把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新技术、新进展整合进来,实用性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使用。在放射界广大同仁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下,以上海市三甲医院为核心,组成 了豪华的写作阵容,做到了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在内容上,文字数和病例数量均大幅增加,且图片、病例全部更新。在扩容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质量和 深度的提升,期望做到集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内容上,仍然坚持 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重点,临床、病理与影像紧密结合;对疑难病例、不典型表现和罕少见病 例也尽可能涉及,均配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图片。本书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希 望能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本书旨在促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校、医疗器械企业等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和推广应用,切实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是对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产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创新售后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7YFC0114107)研究成果的呈现,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医工联体,涵盖培训、维护管理和质量控制三方面的创新售后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内容涉及国内外医疗器械售后服务发展现状、浙江省内国产医疗器械的售后服务现状、体系的建设意义与实施方案、应用示范成效及新售后服务体系应用实例,为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者、医疗器械厂家、第三方售后服务机构提供一种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思路,为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常规医疗设备的原理、结构、功能和应用。内容主要分成五大部分:与医疗设备相关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诊断设备、治疗设备、临床工程师的职责和日常工作及医疗技术管理。其中,诊断设备主要包括生理监护仪、心电图机、血压计、血氧计、血糖仪、呼吸监护仪、脑电图机、内窥镜、眼底镜、关节镜、胎儿监护仪、体温计等检测仪器,以及X射线、CT、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超声等成像设备。治疗设备主要包括心脏除颤仪、起搏器、人工心肺机、静脉输液泵、呼吸机、麻醉机、透析机、碎石机、婴儿培养箱、手术激光器、神经电刺激器和各种理疗仪等。书中采用了许多图片和真实场景的照片,还穿插了小故事,生动描述医生和临床工程师的工作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脑磁共振影像数据时空分析》从脑磁共振影像数据时空分析的方法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脑功能磁共振影像的激活区检测、功能连接分析、有效连接分析、脑网络的拓扑统计特性分析、脑连接网络的模式提取与分类等目前脑磁共振影像数据分析主要研究领域的几个基本问题。详细讨论了独立成分分析、机器学习、动态因果建模、稀疏表达等目前磁共振数据时空分析的主流方法,并着力于介绍脑磁共振影像计算领域目前正在发展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技术。
一、内容:1.CT设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2.CT科室基本配置管理;3.CT设备管理;4.CT设备质量控制;5.CT检查操作常规。 二、特色:1.该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实用性强;尚属国内。2.重点阐述CT设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规范、CT检查操作规范。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重点突出,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紧跟CT影像设备发展步伐,密切联系临床需求制定规范; 3.CT影像技术和医生的临床规范,临床医生的参考书,在校影像本科生的教辅书。
本书稿内容分四部分。部分(和第二章)内容为假肢、上肢截肢及其假肢概况;上肢假肢功能结构及控制方式。第二部分(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内容为运动想象至肌电产生的机制;生物电信号放大与处理基本电路;表面肌电检测及信号处理。第三部分(第六和第七章)内容为上肢假肢肌电控制系统及其控制原理,单片机和电机驱动;肌电比例、阈值和模式识别控制假手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及常用上肢肌电控制假肢。第四部分(第八章),内容为上肢假肢语音、脑机接口、神经接口和智能控制等新技术。
磁共振成像是继CT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影像学新技术。周康荣教授主编的《体部磁共振成像》是中国部详尽介绍此项技术的而专著。本次再版,组织了医学影像学领域权威专家,把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新技术、新进展整合进来,实用性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使用。该分册包括六章六十节。内容涵盖乳腺成像技术,乳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原则,乳腺疾病诊断,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磁共振评估,带有植入物的乳腺评估,高风险人群的乳腺磁共振筛查。疾病章节包涵几乎所有常见及罕少见疾病,并附有大量随文图。
为系统性发现和解释医疗器械在使用中发生的故障的根本原因提供实用指导,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和临床环境中使用的医疗设备,总结人们在使用医疗设备时经常犯的使用错误、潜在后果和基于设计的预防措施的信息丰富的案例研究。具体涵盖了使用错误产生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分析,以及监管机构对使用差错分析的期望;介绍了如何识别使用错误,并通过具体的采访用户来总结这些使用错误,以及修复可能导致使用错误的用户界面设计缺陷;介绍了如何根据人因工程中的最佳应用,形成可用性测试。 本书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可以实际指导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为人因工程专家、产品研发专家以及医疗设备制造有关的从业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磁共振成像是继CT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影像学新技术。周康荣教授主编的《体部磁共振成像》是中国第一部详尽介绍此项技术的而专著。本次再版,组织了医学影像学领域权威专家,把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新技术、新进展整合进来,实用性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使用。本书为体部磁共振系列的胃肠道及腹膜后分册,重点介绍胃肠道、腹膜及腹膜后、肾上腺等器官疾病的磁共振诊断,主要介绍MRI的诊断方法和要点,包括诊断和鉴别诊断。全书图片丰富、清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价值。
本书以实用为原则,针对医院常用、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仪器,如医用电生理设备、呼吸麻醉设备、新生儿抢救与监护设备、除颤器与高频电刀、血液透析净化设备、物理治疗仪、临床检验设备、医用超声诊断设备、X线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分别介绍了设备结构、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及维护保养方法。
《医疗外科机器人》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在研究和开发医疗外科机器人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主线,首先总结了医疗外科机器人的发展变革和趋势;其次,从医疗外科机器人的机构分析与本体设计、控制策略与方法、典型影像处理与信息提取方法、手术规划与仿真技术、遥外科技术、人机关系分析等角度对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从应用角度分析了医疗外科机器人的临床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后,从产业化的角度,分析了医疗外科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及创新策略,并对医疗外科机器人的未来发展给出了展望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