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人类对未知的渴望,而这种对未来的畅想,必将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源源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可知、可感、可及的科幻场景,已经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用意念控制行动的脑机接口、让凡人成为 超人 的机械外骨骼、堪比顶尖外科医生的纳米机器人,等等,已经从科幻走进现实。 那么,科幻家天马行空的科技想象,哪些可以走进现实,哪些又纯粹是幻想呢?就让中国一线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这场跨时空碰撞,带我们走进未来世界,探寻科技的无限可能。 本书结合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评选出的 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 ,邀请中国前沿科技领域的11位一线科学家,以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作为载体,对这些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进行了理论拓宽和实践。这是科技与艺术、科幻创作者与科技工作者的一次奇妙结合,让我们可以看到 硬核科技
羽毛是演化中的奇迹,它涉及空气动力学、绝热、欺骗和引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0亿年前,然而有关它的故事,却尚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本书中,生物学家托尔 汉森详尽地搜罗了自然史中关于羽毛的故事,在演化的历史时空里,羽毛被用来飞翔、保护、吸引和装饰。在综合了古生物学家、鸟类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学家甚至艺术史家的研究成果后,作者给出了一个问题:羽毛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工程师将羽毛视为目前发现的*有效率的隔热材料,而且它们还是生物学上不断争论的根本所在。羽毛不仅让猫头鹰飞起来悄然无声,而且能让企鹅在冰面上保持干燥。它们还被女王、弄臣和神职人员用来作为身上的装饰,以及用在从宪法文书到小说的页面装饰。而书中要探究的就是这些美丽而吸引人的羽毛。
本书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作者论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的独创性论点,对科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自然科学、医学、设计理论、社会科学均有影响。一些著名科学家都认为他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 《科学发现的逻辑》集中地显现出,波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波珀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问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
《世界的重新创造》是荷兰著名科学史家弗洛里斯 科恩的作品,反映了科恩本人关于科学革命和现代科学兴起的看法。本书打破了学界关于 17世纪科学革命 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即从 亚历山大 到 亚历山大加 或 实在论的-数学的 自然认识、从 雅典 到 雅典加 或 运微粒的哲学 、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到 发现的-实验的 系统研究、用微粒扩充数学自然认识、培根氏混合和牛顿的综合,从而解释了现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问题,观念令人耳目一新,论述极具说服力。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著作奖 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本书是1919年怀特海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塔纳讲座上的演讲稿,其主旨是要为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础上的新的自然哲学奠定基础。怀特海在这本书中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蕴含的哲学观念,批判传统实体哲学的二元论,特别是批判传统哲学中错误的自然观。他采用爱因斯坦的张量理论方法,得到了与爱因斯坦相同的结论。同时,他也提出了与爱因斯坦的一些分歧,即他不同意爱因斯坦的非均匀空间理论和关于光信号的基本特征的假设。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探讨自然和思想的关系,第二章批评关于自然的二分理论,第三章探讨相对论的时间观,第四章探讨广延抽象法理论,第五章研究空间和运动的关系,第六章和第七章研究全等和对象的有关问题,第八章是对前几章的总结,最后一章即第九章提出几个根本的物理概念。
本书主要以伽利略、牛顿等人的主要科学发现为例,讲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特色以及对于人的价值,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科学对于理性认识的价值、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科学思维与古代智慧的联系和重要区别、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给予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科技与艺术等诸多方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本书展示了科学思维的艺术,并且展现了科学思维虽然是一种深刻和丰富的思想方法,但是也是十分简单的思想。
本书内容包括模、范畴、同调代数以及层。模论方面主要介绍自由模、投射模、内射模、平坦模以及Hom与张量积;范畴论介绍了函子、自然变换以及Abel范畴;同调代数的内容包括导出函子、长正合列、Tor及Ext;层论部分主要介绍层的上同调。本书有大量习题,由易及难,书末附有部分习题答案与提示。本次修订除纠正第一版中的一些排版错误外,还做了少量的修改补充。 本书适合数学以及数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大学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作者为长期工作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教授。全书共五章,按科学研究的顺序展开,结合图片及生动的案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探索的本质与意义、如何确定选题、研究中如何高效开展实验、如何总结实验并进行论文写作、如何避免写作中的常见问题等。本书旨在通过对整个科学研究环节的介绍,帮助读者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以高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书中介绍的写作常见问题汇总极具参考价值,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提升写作水平。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山东省为案例,梳理凝练国内外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针对诸如生态券、生态保险、未来收益权质押、生态补偿等路径政策,结合自然资源部试点实施及典型案例的实践经验,从行政、技术、经济三个维度,从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和增值溢价、生态产业化经营、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路径、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扶持、生态修复激励、生态信用制度支持等多个角度展开设计,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指南,为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设计提供借鉴思路。
本书是南开大学与科学出版社合作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科学素质教育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分五篇?科研基础知识篇、科研方法技能篇、科研实践应用篇、科研学习结合篇和科研素质培养篇;以科研方法为核心,结合科研工作实际,系统地阐述了科研基本概念、科研工作规程、典型科研方法、科学思维方式、基本科研技能、课题组及其管理、科研素质培养,体现了“体系创新,篇章独立,研学结合,学以致用”的特色。
《实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包含了波普尔在归纳、分界和验证等点上的*的、高度扩充了的改进,此外还论述了他的趋向性概率理论。自从《科学发现的逻辑》首版以来,人们对波普尔的观点作出了许多批判和异议,本书也对这些批判和异议作出了审慎的思考和回应 卷和第二卷的论证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共同关注人类的自由、创造性和理性。 卷在考虑辩护和理性时,反驳了关于批判的限度——随之还有理性的限度——的主观主义和怀疑论的主张。如果这个限度存在,那么严肃的论证就是无用的,它的出现也是虚幻的。 第二卷在论述决定论时,支持在对未来人类知识的增长的预测上我们的理性是有限度的这个主张。如果这个限度不存在,那么严肃的论证就是无用的,它的出现也是虚幻的。 因此,波普尔论证说,就批判而言人类的理智是无限的,而
杨辉是宋元数学四大家之一,他的数学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数学史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大多数人主要是通过“杨辉三角”来认识和了解他的数学成就及其思想,至于“杨辉三角”的史源《详解九章算法》一书则鲜有人知。本书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杨辉数学思想发展的实际,对杨注《九章算术》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和分析,从而对杨辉《九章算术》的学术价值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国家治理、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宏观调控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新技术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党政领导干部亟待了解的知识领域。《科技前沿 : 领导干部必修课》选取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或会议上强调的9大科技前沿 量子科技、数据要素、新基建、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媒体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约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及商业领袖撰稿,力图使读者了解和掌握重大科技前沿概念的认知框架与发展趋势。
从Google到Zoogle, 关于自然、科技与人类 三体 博弈的超现实畅想和未来进化史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社群 未来事务管理局 、北京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陈晓东、北师大教授、科幻作家吴岩 倾情推荐 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的出现,一场改变世界的互联网革命正在发生。然而,科学记者、生物学家克里斯缇安 施瓦格尔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更大剧变的前兆:一场将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未来进化革命即将到来,将给人类带来不可思议的生机。*伟大的科技变化不是在硬盘上发生的,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在我们的社会,在人类与地球万物的共生中,以及在我们的自然和气候里发生的。 施瓦格尔认为,科技将借此手段将人类的意识编织进地球系统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当中去。科技将作为一个通道,让生机勃勃的物质力量
本书详细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美国自身的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从科研经费数据出发,分析了美国不同联邦部委资助的国家实验的主要研究领域。以美国国防部下属实验室为例详细分析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和资助模式。以美国能源部下属实验室为例,详细分析了资助单位对国家实验室体系监管和评估的方式、方法。研究了国家实验室的预算和经费管理,探究其经费来源、预算流程、资金结构和绩效预算制度。以兰德公司和 MITRE 公司为例,介绍了美国国家实验室运营的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运营单位对国家实验室的运营和管理模式。选择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科技政策研究所三个机构做了典型性分析,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基本概况、人员概况、设施情况、管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程也走过了几百年的道路,这条路起始于科学技术学会的产生,经历了现代科学学科的形成及社会化、国家科学技术系统的建立等一系列变化。这条道路未来会走向何方?科学无国界,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程也终将突破国家界限,上升到更高、更广泛的层面。欧盟科学技术就为这种超越国家层面的科学制度化进程指明了方向。本书通过对欧盟科学技术一体化历史的回顾、对跨国科学实验室及超国家科研系统及研发框架计划的分析,向读者解读这种更高层面的科学技术制度化发展的特征,并展示国家与超国家科学系统之间的交流和博弈。
本书从理论层面系统研究了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英国大型研究基础设施与创新的关系及在社会、经济和产业等方面的影响。通过研究大量评价大型研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并分析其中采用的评估框架、方法、数据等.详细阐述了如何评估大型研究基础设施的经济成果产出、创新成果产出及由此带来的集群和集聚效应,为英国及其他国家未来更加科学地评估大型研究基础设施的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