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高温服役材料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专著,总结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在高温服役材料方面的应用和近期发展成果,较为系统地描述了激光冲击强化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各种合金材料在中高温服役环境下激光冲击强化处理的研究,介绍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对中高温服役环境下关键件材料的表面完整性、疲劳寿命、力学性能、组织性能等的影响,充分反映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本书主要讲述燃烧学基础理论和燃烧技术,重点介绍生物柴油与二甲醚的燃烧,生物质固型燃料基本特性、预处理、燃烧过程及与煤混合燃烧的特性,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的焚烧理论及技术,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理论与技术,燃烧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与控制技术和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技术性。结合每一章所介绍内容,在章节末尾都设计了思考题,有助于加强读者对概念的理解。
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及其反应变化的运动规律的科学。粒子物理是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在很高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及其产生原因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
本书是高等院校物理化学的习题解析和学习指导用书。章节编排与南京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五版)相同,共分14章,每章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学习指导、典型例题解析、自测题和自测题参考答案与分析。书后附有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试题与参考答案。本书可供理工、师范类院校化学专业的学生阅读,也可供讲授物理化学的教师参考。 本书可供理工、师范类院校化学专业的学生阅读,也可供讲授物理化学的教师参考。
本书为物理学家谢希德重要著作,作为经典文库丛书再次出版。群及其表示理论是处理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物理体系的一种有力工具。本书在论述群及其表示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群论在原子、分子和晶体等物理体系中的应用。本书可供大专院校物理系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爱因斯坦全集:第五卷.瑞士时期(1902-1924)》是爱因斯坦23岁至35岁时的书信集。这些书信从侧面反映了他如何从早年的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布朗运动和分子大小的测定等研究转向更为艰苦的辐射、量子和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的研究。本卷内载爱因斯坦从1902年6月至1914年3月的来往信件508封,以及其他文件11件,共519个文件。
本书是为使读者掌握材料微观组织控制而撰写的。为了适应材料微观组织研究以及电子计算机模拟的需要,著者通过精心选材,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由9章组成,章对材料组织学作了全景式回顾与展望,第2、3、 4三章介绍了纯物质、溶体等单相以及多相的平衡态热力学基本问题,第5、 6、7、8、9各章则对组织控制的核心问题:界面、扩散、有序化、形核和组织转变等进行了热力学解析。该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洞鉴古今的历史感。由于热力学对理论严整性和实际可用性的要求很高,著者以材料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特有视角,尽可能把科学问题形象化、定量化;把全书内容归纳在93个与材料组织学有关的热力学例题之中;并精心设计了180余套共3 00多幅插图对其进行清晰的解答。使读者能够通过实际组织学问题的研习,来掌握热力学理论知识。
《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讲义》从量子化学基础出发,通过统计热力学过渡到宏观物理化学理论框架,突出了溶液在化学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将化学动力学统一到热力学理论中,以新体系、新角度、新内容全面梳理物理化学的知识结构。本教材兼顾经典理论与学科的新发展,并试图展现物理化学各个分支的统一性。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五章。上篇为基本理论,包括单个分子的能级结构、从单分子到多分子、从分子性质到宏观可观测量、热力学概论与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基本方程,共六章。中篇为宏观物质的性质,包括纯物质的相态、溶液的形成与基本性质、溶液与多相混合物、表面与胶体(1)、表面与胶体(2),共五章。下篇为化学变化,包括化学平衡、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输运过程
1960年,台激光器诞生,从那以后,光学领域里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从光放大器到激光物理,从光纤光学到光纤通信,从光数据处理到全息术,从光传感器到技术,从超短脉冲到超连续谱,光学在科学与工程的几乎所有分支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光学除了大量的实际应用之外,在人们不断追问“光的本性”的过程中,在科学领域引发了两场。量子力学的发展起源于人们试图理解“光的量子性”;而相对论的起因是对于综合电和磁定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研究。正是由于光学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这种地位,作为本科生的《光学》课程,不仅对于物理学的学生是必须的,对于工程的学生同样也是“必须的”。虽然用一本光学书试图涵盖所有方面是不可能的,但是本书还是努力对这个激动人心的领域中许多重要的课题给出了一个全面的阐述,以满足科学与工程的本科
本教材涵盖了固体物理基础知识与半导体物理学两部分内容,全书由9章组成:、2章阐述了固体物理基础知识,包括晶体结构及其结合、振动、缺陷的相关理论;第3~8章系统阐述了半导体物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半导体晶体能带论、平衡载流子的统计分布、电传导特性、非平衡载流子、接触理论及表面与界面理论;第9章阐述了半导体光电效应。各章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章主要内容、重点应掌握知识点,以及学习难点;章后附有习题。在附录中还介绍了为半导体物理学重点理论内容设置的5个实验指导。本教材思路清晰,物理概念突出,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公式推导,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而且无须先修固体物理学课程就可以直接使用本教材学习半导体物理学知识。本书是理工科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的考研用书。
共有10章,主要介绍核物理的基本知识:核的基本性质、核力、核模型、核衰变和核反应;核物理实验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等。《原子核物理(第2版)》由杨福家编著。
《光学实验》结合同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通过作者马宁生、李佛生多年来对实验仪器的开发和实验内容的增设,终编写而成。全书共有34个实验,覆盖面较广,具有较鲜明的同济大学物理实验特色。基础实验使学习者掌握基本的实验理论和测量方法;近代实验反映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测量方法;拓展实验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扫一扫每个实验中及封底的可进入《光学实验》的微课程平台。 《光学实验》适合高等院校光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实验中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从基础理论角度出发,阐明晶体各种宏观物理性质及其与晶体对称性的关系。全书分12章:前3章介绍张量和晶体宏观对称性的基础知识;第4章介绍晶体的介电性质,包括压电、热释电效应;第5章介绍晶体的弹性及弹性波在晶体中的传播;第6章讨论晶体结构相变引起的晶体对称性和物理性质的变化;第7章从热力学角度出发,讨论晶体各种物理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第8~10章着重讨论晶体的光学性质;1章专门讨论晶体的轴性张量的物理性质,包括旋光和旋声性质;2章应用群论对张量方法作提高性总结。每章后面有习题和参考文献,书末还附有8个附录。 本书既可作为物理学、材料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生,又可作为物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同时也可作为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这是物理学富有创造性和最激动人心的时期之一。从1965年到1990年,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一起奋斗,越来越深入地探究了实在的基本结构,越来越清楚地认识了宇宙中万物的基元。本书是对这一时期的手描述。 特霍夫特的研究工作贯穿了这个几乎的发现时期的始终,并对促进这一课题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为此,他和韦尔特曼荣获了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本书中,他从他个人的角度阐述了物理学家通过发展现在所称的标准理论,而了解物质结构的整个过程。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他对比现在已知存在的更为小的结构,对黑洞、大统一,以及对这些课题在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都作了预测。 对20世纪物理学中最扣人心弦的领域之一在25年中的进展的这一精彩的个人描述,将使物理工作者、学物理的学生,甚至那些对有史以来最令人激动的那些科学探索
本书侧重于电磁兼容技术的实际应用,兼顾其基础理论。在表达上,多用数据和图表说明技术原理,省略了烦琐的公式推导和论证。 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各种电磁兼容产生的机理、危害和防护措施,电磁兼容的测试和预测,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和电磁防护等。本书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论述了电磁故障诊断技术,电波暗室的设计、防电磁干扰滤波器的设计和PCB板设计等技术,详细阐述了工程中常遇到的屏蔽、搭接、系统接地和隔离等技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阐述相关原理、步骤和具体方案。 本教材适合电子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还可供从事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作为电磁兼容性分析、测试和设计的参考书。